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软件项目开发过程本质上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是一种知识的生产过程。因此,从隐性知识视角进行软件项目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综述,对软件开发知识转化过程以及其中的隐性知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性知识吸收是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关键,隐性知识吸收过程包括多方利益的博弈和知识形式的转化。首先分析了隐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吸收流程,根据企业的不同条件提出了三种隐性知识吸收动力模型假设,比较了不同状况下企业参与隐性知识吸收的得益差异和策略选择,揭示了隐性知识吸收过程中的知识变化规律。研究结论显示,博弈得益值是企业参与隐性知识吸收、选择不同策略的主要动力;企业隐性知识吸收呈现“风景图象”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形成螺旋上升的价值创造过程,其中隐性知识是核心。供应链的结构由其中的节点数和节点企业数共同决定,多节点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的知识主体具有竞争性,使得节点企业间隐性知识的转化难以实现。由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知识的含量与成本是负线性相关的,在此情况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隐性知识转化决策由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数量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说明隐性知识开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隐性知识的吸收来源和转化,从而运用数据库方法提出教师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对知识进行分类利用、标准规范,使教师之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充分转化利用,教学既方便又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郭怡萍 《经济视角》2011,(12):110-112
本文通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分析,说明隐性知识开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分析隐性知识的吸收来源和转化,从而运用数据库方法提出教师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对知识进行分类利用、标准规范,使教师之间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充分转化利用,教学既方便又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透过关系填充结构洞视角,探索在中国特殊儒家文化背景下,关系如何缓解结构洞对隐性知识转化的阻碍作用,进而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通过对江苏省31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和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对60名员工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结构洞会阻碍团队成员间的隐性知识转化,而关系能够促进隐性知识转化;关系能够缓解结构洞对隐性知识转化的阻碍作用,进而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能够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后提出运用关系鼓励结构洞占据者填充其结构洞,连结两边不认识的个体,以促进整个网络的隐性知识转化,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7.
将校企知识流动过程分为知识研发阶段和知识转化阶段,采用两阶段DEA模型分别测度了校企知识研发效率和校企知识转化效率,并基于空间面板Tobit模型研究两种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的校企知识研发效率整体高于知识转化效率,并且两种效率均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性,莫兰指数验证了两者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高校层面,高校创新能力对知识研发效率存在促进效应,但是,对知识转化效率存在抑制效应,科研人员结构只对知识转化效率存在正向影响,政府科研支持对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均具有积极作用;在省域层面,省域创新集聚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对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只对知识研发效率存在促进效应;校企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类型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中的隐性知识流动比显性知识流动更能创造价值,但由于隐性知识本身难以编码化,使得这种流动受到多方阻碍,难以自发进行。集群企业吸收能力和社会资本是影响产业集群内部隐性知识流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集群中吸收能力、社会资本和隐性知识流动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可以找到促进隐性知识流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是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设计知识的有效管理是增强产品设计效率的必要手段,而设计知识高效管理的核心则是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在研究产品设计中,企业以及个人在隐性知识转化、获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细胞"的概念,并以此为基本单元构建基于知识资源库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借助人工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实现产品设计中隐性知识的高效获取,从而促进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快速有效的交流与共享,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分析了知识型企业及其隐性知识管理,提出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即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营造“非正式学习环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转化策略、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的保持和创新策略等。  相似文献   

11.
知识管理成为图书馆管理中的热门话题,但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往往更强调显性知识管理。却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的作用。运用SECI知识转化模型探讨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阐明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重要性,并指出管理中的内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分析了知识型企业及其隐性知识管理,提出知识型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即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营造"非正式学习环境"、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转化策略、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隐性知识的保持和创新策略等.  相似文献   

13.
组织中的隐性知识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探讨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指出隐性知识管理的关键是使之转化为显性形式,并在决策中不断再使用隐性知识,提出了企业加强隐性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隐性知识整合的企业研发管理演进路径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首先探讨了企业研发管理的演进路径,对4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研究了隐性知识转化和研发能力激发机理,并进一步研究了基于隐性知识整合的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机理,即组织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知识积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及各种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共享,促使组织知识系统不断更新和升级,从而实现个体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的协同增长。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提高我国企业研发能力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组织学习的动态和权变视角,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方式会随着组织规模的发展发生改变,并建立了面向规模发展的组织学习模型。以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规模发展的学习模型为例,探讨了当规模扩大时组织采取的学习模式发生的变化。具体包括:组织学习方式会从一元学习转向双元学习;知识编码会从以隐性知识为主转向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结合;组织中的知识流动会从单向流动转向多向流动;组织的知识管理方式会从知识获取转向知识生产和知识输出;组织学习功能的专业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梳理科技成果转化具体环节,探索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引用知识基因理论,类比知识基因遗传和表达,提出知识基因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四大基本要素:科技DNA、科技RNA、酶和科技性状,并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划分为识别、转录、翻译、组合、扩散5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以2016-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通过灰色关联度计算和障碍因子识别发现:(1)2016-2020年各指标与科技性状表达的关联程度和障碍强度较为稳定;(2)各指标与显性科技性状表达的关联程度更紧密,翻译阶段与显性科技性状表达关联度最高,转录要素酶与隐性科技性状表达关联度最高;(3)不同省份之间影响科技性状表达的主要因素具有显著差异;(4)组合活动和翻译活动开展情况是制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当中含有大量隐性知识,它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隐性知识理论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对知识进行重新审视:思考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等基本问题、探索隐性知识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从而达到把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向前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流动是技术知识的生成与转化过程,包括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种流动类型;吸收能力和邻近程度是影响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的两个重要因素;针对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的实证研究具有相似性。根据以上研究框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流动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面向客户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秋皊  刘红丽 《经济师》2004,(8):146-147
从知识显性———隐性螺旋转化与发展的规律入手 ,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 (CRM)中的知识管理 (KM )流程 ,并据此提出了CRM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KMS) :CRM业务应用系统、客户联盟界面、知识界面、知识库、知识集约、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等八个模块组成。在KMS中 ,知识流动促进了客户、员工、组织知识的创新与丰富 ,从而更有效地预测并满足客户需求。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有效的知识管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知识的主体和企业创新的原动力,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隐性知识的内涵与分类、特性与测评、转化与共享等方面对近几年国内外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目前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