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供给是指知识沿价值链不同维度,经过耦合与交流,形成知识供给体系,对其探索可推动知识的精准供给和有序流动。基于全程价值链视角,从3个维度剖析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供给体系的特征与机理。在纵向维度中,知识供给纵贯创意→设计→实验→中试→量产→销售等价值环节,并经历知识分化、加工、增值、包装与应用;在横向维度中,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供给内含于各价值模块中,具有半自律化特征;在网络维度中,知识供给嵌于价值网络中,具有开放组合性、跨领域交叉性与跨疆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钻石模型构建文旅康养产业相关影响因素指标,用邓氏灰色关联度对2016—2020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这一指标与黑龙江资源型城市旅游总收入关联度最高,其中医疗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关联度明显高于其他指标,而人力资源关联排名靠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文旅康养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重视人才培养、着力开发建设、加强康养产业关联度以及打造智能康养旅游。  相似文献   

3.
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发展,必须不断促进科技活动的进行,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而明确科技活动的性质和数量要求,制定科学有效的促进科技进步的财政税收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科技活动的性质和数量要求 (一)科技活动的性质 科技活动具有双重性。第一,科技活动具有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性。科技活动通常是指研究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科技服务等活动。其中研究与发展是指为增加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煤制烯烃技术为案例,构建大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结果发现:DMTO成果转化是由政府推动,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大量风险投资,以中试和工业性试验改进技术和积累实践经验,采用创新技术服务模式从事科技项目转化的模式。大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结构设计包括4个主体:政府运用政策引导使企业将资金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去;研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研发成果原型,并为中试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改进成果;企业主要在政府引导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平台建设进行风险投资,以资金为纽带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主要基于成果原型进行技术优化、技术服务和市场推广。DMTO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力量,为中国大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范式。  相似文献   

5.
环保科技是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将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则是发挥环保科技创新驱动作用的根本途径与抓手。长期以来,我国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总体较低。根据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预测,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大约在1.6万~2万亿元之间,2025年有望突破3万亿元。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市场需求快速释放,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及就业的贡献逐步提升,但从转化应用来看,环保类技术成果合同交易额仅占环保产业产值的2%。  相似文献   

6.
摘要;本文分析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障碍,提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平台,确定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推广和成果转化体系等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借助GIS、ENVI对2005、2010、2015年的长沙市中心五区(岳麓区、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开福区)TM/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并使用IDRISI中的CA-Markov模块模拟出2020年生态本底要素分布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生态本底质量评价模型,通过圈层分析法,GS+半方差函数分析,热点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研究区的生态本底质量空间异质性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上长沙市已形成了山水洲城的景观生态格局,但生态本底在建设用地扩张下,开始呈现高异质性、破碎化的演化趋势,城市生态本底质量从0.3006下降到0.2571(2005—2020);2长沙市生态本底质量具有典型的圈层、轴向梯度结构,且"城市生态交错带"是演化最为剧烈的区域;3生态本底质量的空间结构具有区域、时间与方向分异性,且以区域空间异质性最重要;4生态本底质量演化热点区分布呈现由边缘区集聚向外围区扩散、"蛙跃"趋势;5生态本底质量驱动因子中工业化率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0.8421),且岳麓区生态本底质量与工业化率灰色绝对关联度最高(0.6031)。  相似文献   

8.
科技向善强调科学技术在与社会的关联过程中形成对社会公益和公共价值的关注,反映智能时代科学技术与企业组织实现责任联结的有效方式,对指导新兴科技企业参与良好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和文献分析法对986篇外文文献进行梳理,剖析科技向善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过程,并基于2010—2020年文献明确当前和未来科技向善治理场景。研究发现:(1)科技向善在面向社会、科学技术现代性认识以及社会影响方面具有社会预见、社会能力和价值尺度内涵特征;(2)在过程层面,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采纳和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向善实现因素,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与个体伦理困境合作得以实现;(3)在当前和未来治理场景下,科技向善聚焦于技术治理、组织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治理。  相似文献   

9.
首先基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分析了我国的战略科技需求,再据此定义高校科技供给的概念,并区分供需之间的隐性相关指标和显性相关指标。着重围绕R&D经费、本国人专利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数3个显性相关指标,分析了高校科技供给的现状及相对于国家战略科技需求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量”与“质”两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文章测度了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借助绝对β收敛、核密度估计、NICH指数与Hurst指数叠加等方法分析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与发展趋势,最后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且具有收敛特征,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地区为高值聚集区;(2)未来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西差距有缩小趋势,而南北差距有扩大风险,同时西南地区及中部地区增长趋势较强,而青海有弱反持续发展趋势;(3)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具有动态性,主要来自创新驱动、环境效应、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效率4个方面,以及服务质量与文旅协调度,还需特别关注旅游业发展稳定性与旅游业效应发挥。为此,文章从强化增长极溢出效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破除主要障碍因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是一类统计模型,经典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L.E.Baum等提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于语音识别领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关联分析和基因识别、图像识别、孤立词识别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中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初步探讨了何谓转化、如何转化的机制问题,认为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形态转换、功能转变和主体转移的三重统一,是科技成果物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同一过程,是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实现这一转化过程,需要有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中介机制、动力机制(包括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和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在梳理分析产业融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需求拉力、供给推力及环境支撑力角度,对产业融合能力进行理论解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融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2005-2016年的产业融合能力,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融合能力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区域产业融合的供给推力、需求拉力和环境支撑力与产业融合能力的关联度依次下降;从时间维度看,2005-2016年我国各地区产业融合能力综合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地区产业融合能力逐渐增强;从空间维度看,我国产业融合能力地区差异明显,且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我国整体产业融合能力综合指数较低,产业融合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2010-2016年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通过省域高校研发人员区位熵来衡量其集聚水平;综合考量高校科技项目和经费、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科技获奖等方面,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协调发展系数和Sperp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高校研发人员集聚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存在不平衡性,集聚程度高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致性,呈现“东高西低”态势;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相关关系,但协调性总体偏低,研发人员集聚滞后和科技创新能力滞后的情况均存在,总体上看协调发展关系呈现下降趋势。在新的历史阶段应保障高校研发人员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合理有序的流动,加强区域高校合作,优化高校科技创新环境。研究为促进高校研发人员集聚与科技创新能力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及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乡村振兴质量评价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对2020年福建省64个县域单元的乡村振兴质量进行测度;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乡村振兴质量的障碍因素。基于评价结果,识别乡村振兴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振兴总体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空间上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从5个维度而言,生态宜居指数值最大,其次为生活富裕指数,乡风文明有待加强。(2)产业兴旺和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总质量的影响较大;对乡村振兴总质量影响较大的五大障碍要素依次为:医疗服务、生产产出、资源设施、产业融合、生产条件。(3)福建省乡村振兴类型分别为弱发展型、单维主导发展型、双维驱动发展型、多维综合发展型4种。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和障碍诊断结果,提出不同类型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复制逻辑探讨了3个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构建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知识能力包含知识识别、知识获取、知识利用和知识保护,4个要素在不同国际化阶段由于国际化目的、竞争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知识识别由模糊目标搜寻型、关键目标搜寻型转变为目标增强型;知识获取方式由拼凑式、主动式转变为牵引式;知识利用模式由过滤式、拓展式转变为协同式;知识保护则从无到有,由法律型保护转变为技术壁垒型保护。知识保护四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组合构成了国际化进程中的知识能力上升路径,具体为雏形构造、拓展上升与集成整合。  相似文献   

17.
面向客户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秋皊  刘红丽 《经济师》2004,(8):146-147
从知识显性———隐性螺旋转化与发展的规律入手 ,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 (CRM)中的知识管理 (KM )流程 ,并据此提出了CRM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KMS) :CRM业务应用系统、客户联盟界面、知识界面、知识库、知识集约、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与知识创新等八个模块组成。在KMS中 ,知识流动促进了客户、员工、组织知识的创新与丰富 ,从而更有效地预测并满足客户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大背景,使用1999-2016内地年30个省市、27个二位数工业行业数据定量测度区际产业转移,选择产业关联较强的电子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投入产出法识别关联产业、测算其关联产业溢出,利用2004—2016年内地28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对关联产业溢出效应与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的关系、产业转移中的关联产业溢出与电子设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2014年中国工业空间基尼系数出现拐点,总体工业由之前的分散转移转为新的集中转移,而电子设备制造业仍处在向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集聚的分散转移中;②电子设备制造业转移中的产业关联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且促进了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高质量发展;③产业转移中第三产业关联溢出效应对电子设备制造业分散转移的作用高于工业,但工业的关联溢出对电子设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碳源/碳汇与GDP数据相结合,探究了2005—2020年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与碳汇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15年间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了主导不同时期影响碳盈亏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省域碳源正处于增长但增长速度放缓的阶段,同时碳排放强度也正在放缓,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高碳强度区集中于北方省份。(2)碳汇量与碳汇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碳汇强度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高,中部、东部地区低的分布格局。(3)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碳亏且碳亏量逐年增多的态势,从时空演变看,西北地区与中部地区省份向碳亏演变趋势更为明显,而西南地区省份与京津地区向碳盈演变趋势较为明显。(4)从单因子探测来看,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盈亏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科技发展水平也影响了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影响力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从双因子探测看,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组合因子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人口、科技水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所替代,城市高新技术的“低碳”发展模式和科技型产业成为影响碳盈亏的持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对高质量发展、绿色物流等相关文献分析基础上,构建高质量发展下绿色物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TOPSIS—云PDR多准则决策方法对2011—2020年中国省域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诊断关键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省域绿色物流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功能、结构、运作维度下发展趋势良好,在时间上呈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趋势,拐点出现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出之后,沿海地区发展稳定性较强,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及辐射式演化特征;(2)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因素在研究期内较为稳定,障碍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运作维度、结构维度、功能维度,排名前五位的二级指标分别是科技投入占比、货物周转量、货物进出口总额占比、人均GDP和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同维度下区域间障碍度差异显著。根据研究结论,从“运作—结构”协同发展、加强区域经济联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方面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省域绿色物流水平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