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建立省级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的若干思考霍彦飞,王书涛商品储备是一种介于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日常周转储备之间以平抑供求、稳定市场为目的的政府储备。为什么要建立省级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如何建立?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些粗浅看法。一、建立省级重要商品储备制度的...  相似文献   

2.
区域商品是指因历史、文化、地理、气候、人们消费习俗等诸因素影响而自然形成,并在一定区域内消费者具有消费偏好的商品。它是在中国以分散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状态下逐步形成的,一般为消费类商品,不等同传统商品。如广东的凉茶,贵州的折耳根,西藏的奶茶,河南的馒头,山西的陈醋,陕北地区的羊肉泡馍,广东、福建地区的功夫茶,云南、广东、福建、湖南、台湾等省和地区的槟榔,中国的月饼、汤圆、棕子等。这些具有区域特征的商品,既有市场运行的普遍性,又有市场运行的特殊性,其主要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1)区域商品内含文化性;(2)区域商品消费群体具有区域性;(3)区域商品消费群体具有广泛性;(4)区域商品生产厂家之间基本无差异性;(5)区域商品一般均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区域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各个地区政府主导的“行政区经济”和保护主义,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严重地阻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据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0%。  相似文献   

4.
根据当前中国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现状,阐明现行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后的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封闭经济约束为解释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提供了来自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本文利用1985-2007年中国省际城乡面板数据考察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变动,以验证封闭经济约束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本文研究发现:省级居民消费存在过度敏感性,但剥离全国层面消费和收入总体波动后,敏感性会稳健地明显降低。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变动表明,省级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主要归因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相对于各省份之间国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更封闭。为有效提振居民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亟须通过提高金融和商品贸易开放水平并拓展贸易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来纠正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尽快完善金融体系运行机制、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落实贸易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样化战略、降低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是重要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一个用于分析省级区域结构变化的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GE)模型,通过与各省级的宏观经济数据相联结,可用于分析我国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及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提的商品供求关系地区差异,是指省级地区价值形态中社会商品总体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价值形态社会商品总体的供求关系〈简称商品供求关系〉,一般指社会商品可供额和购买力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还难以取得省级地区〈简称地区〉的统计资料,只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全民商业内贸纯购进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统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各地区社会商品供求关系很不相同。这是商业经济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对商业地理这一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省级行政范围、区域边界维度,针对中国当前各省级区域农业科技专利普遍缺少跨省协同合作这一现象,选取中国农业科技跨域合作数量最多的四大省级行政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为研究对象,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借助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探析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关系邻近性对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邻近、关系邻近普遍显著正向影响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而反向表征技术邻近性的技术距离对不同区域农业科技跨域协同合作的影响正负不一,技术距离的平方项对农业科技跨域合作影响普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差异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份工业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规模、生产绩效、生产技术创新和可持续性是影响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的三个主因子;省级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参差不齐,差距依然较大;大部分省级区域在三个主因子方面的工业竞争力存在自身的不均衡。最后,提出着力实现产业规模化生产、努力提高生产绩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生产可持续性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力观视角,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创新管理理论,从创新政策扶持等5个方面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搜集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2016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衡量我国各省级行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揭示不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进行类别判断。研究发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多数地区存在创新短板,“木桶效应”限制了区域整体创新潜力;不同地区创新能力大致呈金字塔形态分布,且“胡焕庸线”两侧差距明显。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和区域特征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卢小丽 《时代经贸》2009,(10):25-26
运用“新木桶理论”对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进行了分析,表明在旅游商品开发中遵循反映市场需求、突出主题、体现区域特色、开发系列化的原则;结合川南四市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和优势,从文化聚优组合、旅游商品联姻、商品系列化舜口旅游商品主题细分等方向对旅游商品的合作开发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就商品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介绍,分析中国区域经济与商品市场协调发展的机理,最后就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已形成了全面覆盖的区域政策体系。本文对我国4大区域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勾画了东西南北中大协调、共发展的崭新格局;并对各省级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是“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资助与创新人力资源错配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人力资源错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创新人力资源错配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②政府资助在创新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和轻度配置过度时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但在创新人力资源配置严重过度时具有消极作用;③政府资助在约2/3的省级区域表现为积极作用,其余表现为强弱不同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形成创新人力资源错配动态检测机制、构建政府资助创新活动的分级分类工具体系、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力度,以实现创新人力资源高效自主配置。  相似文献   

15.
蔡华锋 《时代经贸》2009,(6):187-188
随着报业的扩区域发展,浅谈省级党报集团在省内走出省会城市,到其他城市办报的模式与成因,及异地办报的本地化。  相似文献   

16.
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对区域专业化分工和发挥规模效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价格法系统测算了2001-2015年间各城市的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并考察了影响商品市场分割的地区因素。研究发现:(1)除2008-2009年商品市场分割短暂加剧以外,2001-2015年间商品市场分割程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各地区在市场一体化进程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东南部地区的市场整合程度高于西部地区。全国层面的商品市场分割程度大于局部地区层面的市场分割程度。(3)地区间竞争会促使地方政府干预市场,加剧商品市场分割;而较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会减轻地区间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4)城市层面的商品市场分割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省界会阻碍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加剧商品市场分割。  相似文献   

17.
产业-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类结构。随着责任经济的不断发展,两种结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增长。本从两的结合角度,通过历史、实证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这一结合体对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产业-空间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地方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更是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培育。分析了开展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的目的和意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提出了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省级层面2001—2017年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创新能力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源依赖程度高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下降,存在挤出效应,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低会使资源依赖程度提升,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二者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若资源密集地区继续采取传统粗放式发展,将难以提升其区域创新能力,进而被迫锁定于传统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圈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承载空间。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不同省域之间,也反映在省级行政区内部的发展差异,但面向这一尺度的经济圈协调发展并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内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的实践探索,阐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从“制度—组织—执行”三个维度提出实现省级行政区内部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在目标指向方面,基于对政策要求、现实实践和已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解构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内涵。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多维目标,需要在制度层面推进政策集成、完善体系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制度供给,在组织层面优化主体结构、面向不同尺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机制,在执行层面加强区域整合、创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多元策略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