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概念、来源 ,然后就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几种类型和中国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最后提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对策。文章主张 :通过反歧视教育、反歧视立法、反歧视补贴、创造劳动力市场充分信息、减少职业隔离、减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歧视 ,来解决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因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歧视现象具有特殊性.在就业、职业选择、工资收入等方面,农业劳动力一直处于政府的制度性歧视之下;妇女受到的性别歧视与我国重男轻女的“前劳动力市场歧视”相关;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遭受到雇主的统计性歧视,而这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有关.由于歧视类型的不同对歧视的消除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方保护主义的歧视性限制政策 ,严重影响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直接导致职业歧视和工资歧视的发生。因此 ,地方保护主义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产生的新根源。这种劳动力市场歧视不但严重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 ,而且也容易引发对方的报复 ,最后自己的局部利益也会受损  相似文献   

4.
鲍震宇 《经济论坛》2007,(18):43-46
一、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歧视现象劳动力市场中,当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能力、教育、培训和经历时,他们却在雇用、职业选择、提升和工资率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这就出现了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可以分为:工资歧视、就业歧视、职业歧视、人力资本歧视。  相似文献   

5.
顾天竹 《财经研究》2018,(2):90-102
文章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分析了具有不同身高等外貌特征的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及其来源.分解结果显示,较高男性的高收入几乎全部可以用人力资本、社会交际及其他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劳动力市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非常小.较矮男性的低收入有60%可以用劳动能力特征差异来解释,有40%属于劳动力市场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身高较高(矮)的女性的高(低)收入也主要源于劳动能力特征差异;对较矮女性来说,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具有相反的影响,即劳动力市场不但不歧视反而偏爱较矮的女性.因此,劳动力市场歧视并不是身高溢价的主要原因.然而,劳动力市场之外,在社交活动中的外貌歧视会通过增加社交网络差异而提高美貌溢价.  相似文献   

6.
冯先宁 《生产力研究》2004,(7):37-38,60
劳动力合理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 ,劳动力歧视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消除劳动力歧视 ,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及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7.
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广泛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行为不仅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劳动力市场分层与中国城乡人力资本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层构成了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降低。歧视的存在降低了双方的受益,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损害大于对城市劳动力的损害。在中国城市化的制度演变中,既要加强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又要加强配套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经济研究》2017,(8):171-186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从就业进入、工资影响因素和工资歧视三个方面对2001年、2010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进行研究。对农民工和城市本地劳动力教育回报率的比较发现,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大幅提高,与相同学历的城市本地劳动力的教育回报率相似。农民工的工资决定机制与城市本地劳动力正在趋同。2010年农民工面临的就业隔离比2001年大幅下降,而且在各部门内部小时工资的歧视也大幅下降。然而,当农民工进入公有单位时依然受到较强歧视,就业隔离依然存在,因此,城市劳动力市场需要进一步健全,仍需规范公有单位的用工和招聘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户籍歧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宇  刘艳 《生产力研究》2006,(7):11-12,24
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户籍歧视的表现、原因及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主要表现为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其深层原因是:制度因素(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导致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而工资歧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大化利润的理性行为。因此,要消除户籍歧视,必须实行配套改革,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改革农地制度,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现了将我国公有制形式与公有制实现形式混同的情况,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站不住脚。股份制“姓公”或“姓资”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对于理论界和媒体对马克思著作和中央有关理论指导的误解,需要引起重视,有必要澄清理论是非,以避免理论误导可能产生的多种混乱和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2.
吴元波 《经济问题》2007,332(4):73-75
生产发展应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逻辑起点,而农业发展内含多个"困境",体现为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形成困境、结构调整困境、谈判能力困境和生产效率困境,显示出农业发展的基础不稳定也不牢靠.基于这种背景,将现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演化为家庭专业承包责任制的组织创新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权利客体是对权利的外部描述,是对权利安排在何种基础上的一种说明,权利客体的安排必须以实现权利追求的社会利益需求为根本目标。林权客体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客体,是对林权所进行的外部描述,林权客体不仅应当体现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还必须满足社会对其生态、精神价值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自然垄断的"三位一体"理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是建立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成本劣加性基础之上的,本文认为社会总价值或总效用和社会净收益的优加性是比成本劣加性更好地定义自然垄断的概念,并在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重新定义的基础上,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三位一体”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然垄断概念,提出了自然垄断的“三位一体”理论,为自然垄断产业规制及其改革奠定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图书馆创办书吧的设想,对于书吧的性质、经营项目、选址和环境设计问题做了详尽的说明,阐明了该构想的可行性和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政策搭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制度和严格的资本管制。当前在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搭配格局是否还合适、是否应该改善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合理的政策搭配应该是保证货币政策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汇率波动幅度的逐渐增大和资本管制的逐渐放松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的专一化和分工的细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由“阻隔式”向“引入式”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现有的领先科技成果,融入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和产业内贸易,实现本国经济高增长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对“价值”概念的几种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理论领域内,“价值”是使用得最广泛,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经济范畴之一。在各种价值理论或观点背后,如何理解“价值”是关键所在。其实,“价值”最初是同交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交换中人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一个物品换取他种物品的数量是多少,亦即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的问题,当然交换比例应在逻辑上先于交换行为而确定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关于交换比例的确定的量的分析之前,还必须回答交换成立的基础这一更加重要的质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开始进入经济思想家的眼界并不容易,能否意识到并同意这个问题是造成价值理论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据此,考察经济史上各种价值或价格理论,并对“价值”概念进行了几种界定。  相似文献   

20.
赵旭东  齐钊 《开放时代》2010,(7):126-139
在已经开展的国内外费孝通研究中鲜有涉及对费孝通学士论文《亲迎婚俗之研究》的再考察与再分析,王铭铭所做的相关研究亦是其中的一例。他于近年来提出“三圈说”来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三圈说”以及“中间圈”进行了诸多的历史追溯与谱系建构工作,但遗憾的是,他却并未注意到费孝通在1933年的《亲迎婚俗之研究》一文,而这篇学士论文却恰恰已在具体经验研究的层面对王铭铭通过“三圈说”而主张和提倡的反思、对话与提升工作进行了实践。本文则是通过对费孝通的“三区论”与王铭铭的“三圈说”的比照分析,试图指出费孝通这篇学士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期学界对此篇论文采取重视的态度,认真研读和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