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建立安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  雷冬嫦 《铜陵学院学报》2012,11(3):36-40,88
特殊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导致安徽常遭受洪涝、干旱、冰冻等自然巨灾,给安徽省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在处理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方面,安徽省现行的自然灾害损失补偿制度,无法对巨灾损失进行有效补偿,特别是巨灾保险在灾害补偿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安徽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日益壮大和农业巨灾保险的实践,使得安徽已经具备了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建立安徽巨灾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安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安徽巨灾保险在政府建立的综合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消除巨灾损失对创建和谐安徽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台风、海啸、地震、特大风暴潮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形成的,有着能给人类带来财产损失和危害生命,对国家的社会经济能够形成严重影响的风险进行风险转移的保障.目前,巨灾保险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说明,每个国家基本上都是按照本国的国情来对巨灾保险进行定义的.由于各国的经济水平、法律制度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进而各国的巨灾保险机制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对国外已经实施的巨灾保险机制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对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国外巨灾保险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国家减灾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中国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巨灾保险实行低保额制度;巨灾保险应带有部分强制性;巨灾保险的经营应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巨灾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通过巨灾保险机制减少和转移巨灾风险和损失,不仅能兼顾效率和公平,而且可多渠道筹集巨灾资金,逐步减轻政府负担。为建立中国巨灾保险机制,文章在详细分析巨灾保险机制三大策略(巨灾原保险市场、再保险市场及保险金融创新)后,提出大力促进原保险市场、适度发展再保险市场和谨慎实行保险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并进一步提出必须重视巨灾风险机制建设、加快巨灾保险产品开发、鼓励公众参与巨灾保险和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崔泽园 《经济师》2009,(6):173-174
文章通过对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巨灾保险制度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建设的不足与差距。对我国巨灾保险市场现状的分析显示,我国巨灾保险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保险需求和有限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解决巨灾保险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在法律体系完善的前提下、构建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共同运作的巨灾保险体系,从而实现制度供给的增加。同时,完善金融制度改革,为巨灾保险基金、巨灾风险债券的设立和发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马辉 《经济师》2010,(2):35-36
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巨灾保险的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建立区域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体制、实行强制和自愿结合的投保方式、大力拓展再保险市场,以及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等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巨灾模型在保险公司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杰 《经济论坛》2006,(19):104-106
一、巨灾风险管理1.巨灾风险及其管理。巨灾是指由自然灾害或人为祸因引起的大面积的财产损失或人员失踪伤亡事件。近年来世界各国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不断增加,巨灾损失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巨灾事件的巨大破坏性和灾后重建所占用的大量建设资源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安德鲁飓风后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对巨灾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巨灾管理体制。如欧盟主要成员国采用的方法是,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巨灾保险,筹集巨灾保险基金,建立风险分层分散机制,并由国家充当“最终保险人”的角色。2.巨灾保险和巨灾模型。巨灾事件…  相似文献   

8.
巨灾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巨灾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转移巨灾风险、补偿巨灾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面临诸多制度难题和环境约束。文章首先从巨灾保险的产品性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制度变迁等角度进行经济学分析,然后对国外巨灾保险的三种模式加以评析,最后探讨了我国巨灾保险发展模式及制度构建问题,认为我国应当实行政府主导的、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强制性巨灾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9.
巨灾保险的市场失效:基于慈善危害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巨灾保险市场的失效除受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自然灾害风险特点和个人经验主义影响外,还受慈善危害的影响.分析表明: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等慈善行为对受灾人是一种免费的保险供给,这增加了个人既不参加保险也不采取其他减灾措施的倾向,慈善行为引起的这种危害降低了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为降低慈善危害的影响,政府需要从制度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和选择,如采取强制性的自然灾害保险、将更多的精力由灾后救济转移为灾前防御、将灾后救济改变为灾前提供保费补贴、将救济资金转投为巨灾保险基金等.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的罕见雪灾及四川汶川的地震等巨灾的发生,警示我们建立地震等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是当务之急。通过对日本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研究,提出我国应从国家财政支持及政府积极参与、保险公司积极开发保险产品和提高经营策略、发展资本市场以实行巨灾债券证券化等三个方面建立我国地震等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农业巨灾频发且后果较为严重的国家,农业巨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农民面对农业巨灾,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的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工作,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逐步构建完善和谐社会下的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2.
巨灾保险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保险业正在拓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深刻剖析巨灾风险的特殊内涵,明确指出目前巨灾保险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并提出政府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从而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提供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巨灾风险损失经验数据的缺乏使得保险人设计合理的巨灾风险保险模式存在较大困难。基于巨灾风险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从消费者意愿角度对中国巨灾风险保险模式的主要项目进行定量设计,可以克服非寿险常规费率厘定方法的缺陷,对纠正巨灾风险保险市场失灵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农业保险的公共物品性质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保险的发展需政府的支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体系。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其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文章对中外农业保险政府支持的方式、范围、标准和层次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发现我国农业保险的政府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我国重大地震灾害易引起财政剧烈波动的现实背景,借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保险机制替代财政救灾的方式,根据我国地震相关历史数据,通过构建地震灾害财政救灾支出负担的积累模型,模拟了在不同保险金额下2014-2020年我国地震灾害财政积累救灾支出负担的变动情况,并以此检验保险如何平滑财政波动风险的事例。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购买保险可以有效地平滑财政救灾支出的波动性风险,且波动性与保险赔付呈反向关系。在98%的置信区间与10%的赔付率下,100亿元保额的地震保险可以使财政积累救灾负担的上下界各有08.%和12.%的下降,而1000亿元保额则可以基本消除财政救灾支出的波动性风险。文章研究表明,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有助于政府优化灾害管理、提高救灾效率、发挥市场功能和尽快建立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巨灾。虽然今年年底将推出巨灾保险,中国在此领域还需进一步探索。旨在用博弈论的知识分析即将推行的巨灾保险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巨灾期权是以巨灾损失指数为基础而设计的期权合同,是保险公司通过在期权市场上缴纳一定期权费以购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种价格选择权。本文旨在对巨灾期权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以期对其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本文回顾了巨灾期权的市场发展;分析了ISO,PCS,GCCI和CHI四种指数为基础的巨灾期权产品和运作原理,考察了这四种巨灾指数及其产品的演进。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高风险的弱质行业。近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增加,农业巨灾风险与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伴生,导致农业经济因灾损失不断加重。农业巨灾风险与一般巨灾风险不同,具有明显的伴生性、相关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导致其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非自然因素。农业巨灾的金融效应具有双重性,应趋利避害,诱导其有利效应发挥作用。可通过加强农业巨灾的科学研究,提升巨灾预测与评估等科学技术,提高承灾体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管以降低社会的脆弱性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