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是全球地震频发、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金融业在地震巨灾风险保障中却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地震巨灾期权发展严重滞后。因此,必须构建我国地震巨灾期权定价模型。同时,在应对地震巨灾的金融体系构建与创新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推进地震巨灾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地震巨灾期权发展的外部保障体系,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加速地震巨灾期权的研发力度,改进和强化地震巨灾期权市场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叶成徽 《经济论坛》2003,(15):78-80
近年来,巨灾风险引起了世界保险市场的普遍关注,尤其是自然灾害所引起的巨额损失,对保险人和再保险人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最近50年巨灾的发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由20世纪50年代的20起增至90年代的80多起,增加了3倍多;经济损失由3800亿美元增至5350亿美元,增加了13倍多。根据对全球保险损失的统计,对巨灾保险赔偿的增加速度几乎是经济损失增加速度的两倍。巨灾保险造成的保险损失不断上升,给国际直接保险业以及再保险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对此,我们应当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来化解巨灾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保险期权,这种保险…  相似文献   

3.
卓志  段胜 《财经科学》2013,(1):28-36
作为国际金融保险深化和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成果,巨灾指数在巨灾风险管理领域发挥着有别于传统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功能与作用。本文立足中国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现实情况,从明确巨灾指数的概念界定出发,通过分析国际巨灾指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功能,探索中国巨灾指数缺失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中国虽然当前缺乏巨灾指数,但是具有构建巨灾指数的现实基础,通过一定的思路和政策条件保障,在当前的形势下能够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指数。  相似文献   

4.
我国几乎每年都遭受巨灾事件的影响,国内各界人士已意识到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然而,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设计由于涉及到更多的特殊性,显得更为复杂和具体。本文基于保险经济学、机制设计理论、比较制度分析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主要以现有的国外相关文献为基础,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对市场行为演进、政府职责变迁与农业巨灾保险机制设计的关联性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对其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Esscher变换这一精算工具,建立以损失指数为触发条件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并利用1996—2012年我国台风灾害损失数据,运用该定价模型测算不同触发条件下台风巨灾债券的发行价格。本文采用Merton的方法,因为该方法直接适用于如巨灾衍生产品,作为原生品的损失指数并不是一种可投资资产的状况。而巨灾风险损失的非交易性可以通过引进自然风险的市场价格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类应对的风险的主要金融方式是保险,但巨大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对保险公司也构成重大风险,甚至有破产的可能。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并且分散保险公司的风险,在资本市场中发展以巨灾保险为基础的巨灾债券能够较好地沟通投资人和投保人,匹配资本收益和风险,最终达到发展资本市场并规避和分散巨灾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巨灾保险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存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市场失灵问题。而巨灾保险是一个有着巨大社会需求的保险工具,社会需求巨大与市场供给不足的二元矛盾在巨灾保险市场中表现的极其明显。政府作为现代社会公共产品的最主要供给和保障主体,在克服巨灾保险市场失灵问题上具有首当其冲的干预责任。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巨灾风险事件不断发生,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意义凸显,特别是巨灾保险基金的建立,为巨灾应急与损失补偿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与制度保障。本文考察了美国、英国、土耳其和加勒比地区的巨灾保险基金,对其中三种基金运作模式从融资、投资、管理机构、损失分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对比研究,并从中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基金运作模式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巨灾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巨灾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转移巨灾风险、补偿巨灾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面临诸多制度难题和环境约束。文章首先从巨灾保险的产品性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制度变迁等角度进行经济学分析,然后对国外巨灾保险的三种模式加以评析,最后探讨了我国巨灾保险发展模式及制度构建问题,认为我国应当实行政府主导的、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强制性巨灾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范围内巨灾风险对保险市场的冲击,巨灾风险债券应运而生,它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通过资本市场转移保险风险的有效方式。而我国保险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本文重点介绍巨灾保险债券的产生、特点以及对保险业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外巨灾保险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国家减灾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中国多层次的巨灾保险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巨灾保险实行低保额制度;巨灾保险应带有部分强制性;巨灾保险的经营应有多元化的风险分散途径;巨灾保险必须有法律的依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农业巨灾频发且后果较为严重的国家,农业巨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农民面对农业巨灾,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的保障。我国应借鉴国外巨灾保险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农业巨灾保险的立法工作,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基金,逐步构建完善和谐社会下的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巨灾保险与政府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各地频频发生地震、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损失,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运行。巨灾保险作为一种有效转移自然灾害风险的市场手段,对分担巨灾带来的经济损失、稳定社会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中国巨灾保险体系的建设还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推动,只有政府和保险公司紧密合作,加大巨灾险种的引进创新,利用好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基金等多样化风险转移工具,尽快构建巨灾保险体系,才能有效保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增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经历了许多巨灾。虽然今年年底将推出巨灾保险,中国在此领域还需进一步探索。旨在用博弈论的知识分析即将推行的巨灾保险机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巨灾风险损失经验数据的缺乏使得保险人设计合理的巨灾风险保险模式存在较大困难。基于巨灾风险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从消费者意愿角度对中国巨灾风险保险模式的主要项目进行定量设计,可以克服非寿险常规费率厘定方法的缺陷,对纠正巨灾风险保险市场失灵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巨灾压力下的公共财政: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保护公共财政的角度看,为了让巨灾保险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政府有充分选择的自由,政府的最优选择应该是回避对巨灾损失承担直接责任,而是让居民和保险人共同承担.但政府可以通过为商业保险人提供再保险、为居民购买巨灾保险提供补助等方式积极承担间接责任.第二,在政府不得不承担直接责任的情况下,政府次优选择应当是位居商业保险之后.而且提供比商业保险更低的保障.总之,政府应当尽可能让商业保险在前面首先承担直接责任,并减少自身的直接经济责任.  相似文献   

17.
巨灾保险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保险业正在拓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深刻剖析巨灾风险的特殊内涵,明确指出目前巨灾保险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并提出政府干预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方法,从而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提供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个别地区和省份开展的试点工作中,制约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的因素凸显,成为其向全国推广的障碍。以发展农业巨灾保险的意义为切入点,认为必须正视当前我国农业巨灾保险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并相应地提出破题之策。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s report the result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in which subjects are offered contracts structured similar to equity compensation packages and result in subjects receiving cash payments that are a function of their effort and random factors. The authors compare the outcomes from alternative contractual forms to theoretical benchmarks and report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ntracts to provide evidence on whether options or stocks that have same economic cost to the employer yield the same or different effort levels from the managers. Both contracts elicit lower levels of effort than would be chosen by an expected-payoff-maximizing decision maker. Effort choices under the option contrac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effort choices under the stock contract except for male subjects. The option contract elicits a higher effort level for these subjects and condition than the stock contract. Effort choices reflect loss aversion and regret based on past stock price realiz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