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虞市治江围垦区域位于钱塘江河口段南岸,长江口大量泥沙通过涨潮动力,涌入河口段,且该河段江面密切宽阔,利于泥沙沉积,为围垦创造了条件.同时该河段主江道随着潮流方向变迁而不断摆动,长期危害钱塘江两岸一线海塘,危及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钱塘江河口段区域县、市长期通过治江围垦方法,治理江道,增加土地面积,为当地百姓造福.  相似文献   

2.
论证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源于要素比较优势的内生动力、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控动力、产业集聚的外源动力、企业扩张的内源动力及政府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等外部保障动力的共同作用。为下一步制定该区域的产业转移战略奠定了基础,对深入研究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以来,引起学术界研究热潮和业界高度关注,并对其他地区旅游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梳理了相关旅游区域演进过程及动力机制,系统总结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要素、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力。结果表明:示范区先后经历了"点"型开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三个演变阶段;示范区演变过程是外在驱动因素(经济、政策、交通、市场)和内在驱动因素(资源、品牌、科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力系统模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分为:限制要素、一般要素和动力要素3种类型;以自组织结构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为子系统,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模型,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并分析了动力系统模型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经历了五次变化,区域产业结构也相应发生转换.对百年尺度的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追踪,总结出不同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演变的时序特征及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区域产业生成与结构演变的因素,探讨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在各种动力的推动下猛烈发展.近来,科学技术、人才资源、教育化、产业化等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因素,并提出相关看法.  相似文献   

7.
世界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模式一般都是从市场要素动力模式向制度动力模式演变.CEPA的实施,为"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调整提供了制度机遇,为此,文章提出以区域合作制度为导向,以区域创新为核心,从制度、产业、技术和空间等方面构建新的动力模式框架,以促进"大珠三角"动力模式从分散的市场要素动力模式转向制度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8.
"资源诅咒"视角下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动力演变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了自然资源有时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被称之为资源诅咒现象。在全球资源供给紧张的前提下,在资源区域培育资源型产业集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资源诅咒作用下,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甚至成为集群发展的障碍。文章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了资源诅咒作用下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揭示了资源诅咒对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包括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二者共同作用,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其中,对创新的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等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内生动力;而政府调控力、重大事件的举办等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外生动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Ls-DYNA对钢筋混凝土箱形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瞬态动力响应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箱形梁存在"同期作用历时"效应.这一效应对研究箱形梁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改革开放给区域经济注入了很大的活力和动力,使区域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但与此同时,在区域结构上也出现了以"诸侯经济"为特征的失衡状态.我认为,这是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造成的;因此,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为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武广高铁红黏土路堑高边坡为研究背景,结合典型工点的设计方案和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在地震力作用下高边坡的动学响应特性。结合地震荷载作用下边坡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应力时程曲线分析表明:①地震作用结束后,边坡各点的位移基本上为0,应力基本上与地震前相同,因此在地震作用下没有造成该边坡的失稳破坏。②相比于桩间土区域,抗滑桩加固区域附近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响应值及应力响应幅值均具有明显的降低,所以抗滑桩不仅可以提高边坡的静力稳定性,还可提高边坡在动力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运营高速铁路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试析新经济增长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一过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经济理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对城市区域空间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新经济环境(新增长动力、新经济组织和新区位因子)作用下的一系列新空间现象,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是区域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长期积淀,我国区域文化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积极的区域文化会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及地方政府行为决定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宏观及中观环境,我国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政策和地方政府行为对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都有深远影响.研究证明,我国后发区域技术创新对区域文化、区域政策共同构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具有很强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从GATT1947到GATT1994,WTO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区域一体化的内容不断完善,形式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并逐步由一个地理概念演变为一个利益性的概念.CEPA是中国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对中港两地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在WTO中一国四席的特殊情况,也为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四个成员方进一步的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带来了契机,为密切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综合作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技术推进和需求拉引这两种基本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为基础,对两种模式共同作用下的新产品开发综合模式进行归纳,提出了立体创新、时滞循环创新、梯次创新等三种综合作用新模式,使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郑伯红  骆晨 《经济地理》2020,40(4):155-163
制造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其空间的演变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文章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ArcGIS和SPSS分析工具,对1990年以来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特征和驱动力进行研究,构建了"外部动力-内在动力-空间结果"的制造业空间演变研究框架,并提出了相应的制造业空间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集聚效应明显,扩展模式以"圈层-轴带式"为主,并逐渐向"多核心-组团式"转变,扩展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扩展方向以东、东南和西北方向为主。制造业空间的分布格局取决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其中,规模经济是影响长沙制造业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和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战略意义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自然、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态.缩小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要依从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和区域发展现实约束.研究以数字经济内涵及演变规律为逻辑起点,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现实出发发掘该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动力机制,并提出西南民族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提升路径,即突破需求层面约束的路径选择;突破要素供给层面约束的路径选择;突破区域产业布局层面约束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一、经济激励与产权改革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来获取社会最大的产出.而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激励、即积极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人是有理性的,在某种约束条件下总是追求最大利益.资源的稀缺性和利用资源的人的理性就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的共同遵守的原则,这些原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定的产权结构.人的理性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人的理性的作用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产权制度是合适的,人的理性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西方企业产权结构的演变和我国国有企业制度的变革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