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豫湘  史长勇 《经济师》2003,(12):139-140
管理层收购 (MBO)在国外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我国近年来的实践也有多种模式。但在目前法制背景和金融市场等条件的制约下 ,管理层收购受到一定阻力。文章对管理层收购 (MBO)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国情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MBO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管理层收购(MBO)涉及的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概念本身进行了新的诠释,并通过对比中国与英美等国管理层收购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国的管理层收购不能盲目照搬,最后对管理层收购带来的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管理层收购(MBO)涉及的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概念本身进行了新的诠释,并通过对比中国与英美等国管理层收购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国的管理层收购不能盲目照搬,最后对管理层收购带来的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且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艳 《经济前沿》2006,(2):114-117
本文对管理层收购(MBO)涉及的若干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管理层收购概念本身进行了新的诠释,并通过对比中国与英美等国管理层收购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国的管理层收购不能盲目照搬,最后对管理层收购带来的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且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管理层收购的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粤美的、武汉有机、张裕集团三个典型的MBO的实际运作情况,由此指出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MBO)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通常是通过大量的举债来实现,融资始终是实现收购的关键环节,文章首先介绍了管理层收购融资及融资偿还的基本理论,然后针对我国MBO中存在的融资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规避融资风险。  相似文献   

7.
张欣沛 《生产力研究》2008,(24):126-128
文章比较了不同的研究者对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激励效用的研究文献,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与企业经营绩效(operating performance)之间的实证关系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管理层收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激励管理者、提高企业绩效,但是很多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文章还阐述了管理层收购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提出精神激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并讨论了对激励机制的一些影响因素。激励机制的多样性、来自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性质的因素可能是对管理层持股和绩效之间关系的有力解释。  相似文献   

8.
饶英 《当代经济》2003,(12):63-63
管理层收购或管理者收购即Managemem Buy-outs(MBO),是20世纪70-80年代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职工持股制度的推行,企业经营者持股的现象开始出现。由于管理层收购具有明晰产权和股权激励的双重功能,很快在我国流行起来。但与其发展速度相较,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制定顿显滞后,推行的步伐受到严重阻碍。其中,管理层收购的融资困难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全面归纳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然后深入剖析了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详细提出了规范发展管理层收购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的外部环境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与管理层收购有关的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以及当地政府或者主管单位对管理层收购是否支持等。在进行管理层收购时候,我们有必要分析外部环境对管理层收购的影响,并找出其中不利于管理层收购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1.管理层收购的制度前提:市场经济体制完善K·Arrow曾说过,市场经济培养了企业家,企业家发展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企业家的经济。企业家的任务是在市场信号导向下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因此,市场有序规范运作是企业家成长和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黄元元 《经济管理》2006,(22):16-19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简称MBO。我国国有企业自1994年试点以来,由于理论模糊、政策不清、操作不规范,一直争议颇多。2003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发文肯定了“管理层收购”这一做法,并于2005年4月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限定在中小企业范围内。本文就管理层收购引起的所有者决策权变化、股权结构、所有者权益等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国有中小企业MBO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恩才 《经济经纬》2005,(3):110-112
管理层收购(MBO)曾在我国企业改革的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有中小企业MBO与政府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政府自身追逐着“经济利益”,加上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和政府权力无法有效达致的社会场域的存在,所以,在国有中小企业MBO过程中,政府行为尚存在着内部异化和外部异化的可能性。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我们的各级政府一定要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3.
目标管理在高职院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实施目标管理的可行性,论述了实施目标管理对高职院的作用,并对高职院实施目标管理的程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制人们的行为,对于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而言,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宜MBO,它必须有严格的界定条件.管理层收购在多大范围内进行?它的制度边界在哪里?这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MBO对公司影响的价值传导机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提高,进而导致代理成本下降,公司价值和绩效得到提升。同时,还基于股权分置的视角,在理论上分析了上市公司MBO的利益侵占问题及其形成原因,认为导致上市公司MBO利益侵占形成的制度根源在于股权分置。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可以通过消除一部分由于上市公司MBO利益侵占而产生的代理成本,进而提升公司绩效。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证实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MBO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6.
高伟凯 《经济管理》2006,(24):17-22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管理层收购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管理层收购行为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上具有不同的经济效果,对经济生活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也就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对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合理规制,以达到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遏制其消极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李慧 《经济与管理》2004,18(9):87-88
MBO运作为我国企业重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也第一次确立了上市公司MBO的合法地位,但在2003年3月财政部叫停管理层收购工作。MBO运作中由于制度障碍和法律监管上的漏洞所造成的风险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隐性MBO的四大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上市公司隐性MBO愈演愈烈,已经发展形成典型的四大类型:收购母公司间接控制型,收购子公司迂回实现型,拍卖、托管等快捷变通型和地下隐蔽型.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隐性MBO产生的实质在于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引起的直接利益驱动.只有消除产生财富转移的股权基础,我国MBO才能够真正实现价值创造.同时,增加透明度、完善现有法规监管体系以强化约束力,是抑制隐性MBO诸多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杜绝不公平交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重点就我国MBO对公司绩效改善不显著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性缺陷,导致MBO中管理层追求"制度性套利空间"的动因强化和行为扭曲;MBO前、MBO中和MBO后的各种扭曲行为,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MANAGEMENT BUYOUTS, SUPERVISION AND EMPLOYEE DISCRE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ing a matched sample of 1959 firms and 27,263 employees from the UK Workplace Employee Relations Survey,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management buyout (MBO) organizational form on employee discretion and supervi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 MBO firms, supervision is lower where there i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raft and skilled service workers but is not lower for other occupational groups. Using random effects ordered probit analysis, we find that employees' discretion over their work practices is higher in MBO firms; and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higher discretion is greater where there is a higher proportion of craft and skilled service employees. Our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i) MBOs reducing hierarchical tiers and the number of supervisory staff, which increase employees' span of control and their discretion; and (ii) organizational change via an MBO being ‘skill biased’ in favour of craft and skilled service employ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