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带动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中的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地区发展的关键,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连接纽带。本文以中原经济区核心圈的郑州、开封、洛阳为视角,对三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提出提升郑汴洛城市综合实力,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环节,郑州和开封的区域产业优化能够推动两个城市之间资源优化,促进中原城市群向纵深发展。但郑汴一体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产业低级化程度明显和高级化推动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试图从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高级化的角度,通过放开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促进金融深化和自由化来为郑汴一体化的产业优化和聚集提供金融支持,促进郑汴一体化的区域产业优化。  相似文献   

4.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经济经纬》2007,(2):72-74
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段建新 《经济师》2011,(3):201-204,206
文章对河南省郑州、开封两市实现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意义,郑汴一体化区域的基本状况和特征,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功能定位,模式与结构,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郑汴一体化发展策略等九大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中原经济区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5省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探讨了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特征,研究了总体空间分异状态。结果表明:各个城市发展效率存在明显的异质性,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值整体不高,发展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压力过大。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效率只在个别年份显现非常弱的集聚分布空间格局,郑州和洛阳等中心城市功能不强,难以通过“涓滴效应”成为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7.
中原经济区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来友 《经济地理》1998,18(3):73-77
区域化是实现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郑州为中心,焦作、新乡、洛阳、开封、许昌为副中心的中原地区,城市空间聚合度高,现有条件好。应以点──轴模式,实施递进发展战略,制订相应对策,发展综合实力强,稳定有序的中原经济区。  相似文献   

8.
《大陆桥视野》2009,(12):36-37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放眼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立足科学发展观,在战略布局上,突破陈旧观念,大胆创新,在打造中原城市群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今年,为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解决区域发展内在动力、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郑汴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的基础上,依托中原城市群,省委、  相似文献   

9.
促进由郑州等九个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可有效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发挥中原经济区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快中原城市群产业融合步伐、强化郑洛产业双核作用、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连接区域开发、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措施,探索建立具有中原城市群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刚刚批准建立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天然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的扶持使得郑州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郑州,其城市辐射力却明显的发挥不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抢抓机遇、增强郑州区域辐射带动力从而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就成为了当前郑州必须补的"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在阐述郑州增强城市辐射力必要性的基础上,来分析郑州区域辐射力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由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50%以上,郑汴都市区人口集聚规模800—1 000万,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和谐局面初步形成,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13个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耦合研究探析城市间及各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稳定;新型城镇化水平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优势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足;"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度偏低。因此,为实现"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应加强城市间的互动联系,提升重点城市的带动作用,合理评估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和人口承载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新乡农业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在当前形势下,为加快新乡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应从制度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科技兴农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新乡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韩增林  马慧强 《经济地理》2012,32(3):57-62,8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整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尚处在初期阶段,郑州、洛阳的核心带动作用不够突出;②经济区城市内部产业部门分配上差距较大,城市内部产业间,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中低级城市数量较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④中原经济区内城市总体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之间尚不协调;⑤中原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以郑州为中心,呈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罗煜 《技术经济》2017,36(1):90-95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包括知识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政府创新能力、创新主体间联系和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依托的郑洛新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其科技创新能力。针对评价结果,对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目标城市的"城市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依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利用城市引力模型,以优势城市郑州为中心计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通过确定郑州的有效吸引区界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进而确定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的农民分化是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丧失土地将对农民产生一个推力,即使其职业类型由传统的农业推向非农产业;而城镇的“华灯效应”又将对失地农民产生一个拉力,将其拉向城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的分化将直接导致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但是,根据我们对陕西六个“城中村”的调查,农民职业的分化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没有一技之长。现阶段,“城中村”农民陷于“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的尴尬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城中村”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综合运用熵权TOPSIS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发展对其影响,结果发现:①2003-2016年城市绿色发展呈现稳进上升的趋势,社会进步逐渐取代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空间分布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则相对较低。②由于西部生态文明水平发展迅猛,而中部出现经济、社会、生态不协调发展状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东部>中部>西部"逐渐演变为"东部>西部>中部"。③城市绿色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低值聚集区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锁定。④整体上"四化"发展对绿色发展皆起促进作用,其中信息化影响最为显著,工业化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