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威 《时代经贸》2014,(4):313-313
地质公园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它不仅提供地学科普与环境教育功能,还一定程度推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展示地域形象的作用。地质公园中重要的功能性景观要素——硬质景观设施作用承载游人户外活动的物化形式之一,是连接人与环境的重要纽带,同时它又是地质公园景观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是地域形象的载体和地域文化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2.
从地域性景观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延庆世园会中国馆周边景观的设计思考过程为分析对象,思考地域环境特征对人类生存发展、行为习惯、生活需求、文化传统等形成的影响。其着眼点是中国馆在环境中的整体关系和意向表达,关注景观与建筑的衔接与生长共融问题,探索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主旨选取和意向转化,其目的是通过剖析中国馆景观方案的创作过程,研究如何围绕地域性特征,将设计中的各要素统筹起来,形成有机的、典型的、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长沙市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人文景观资源。景区生态建设就是在保护长沙景区主要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本文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校园景观设计不应该停留在艺术欣赏上,应该加强其涵盖的精神文化价值,拒绝克隆与复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并以武汉大学校园景观为例,强调打造精品校园的意义,阐明基于校园文化基础上的校园景观设计方法,建设有独特的、鲜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校园.  相似文献   

5.
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乡村居民改造其生活环境的热情,使得传统的乡村景观逐渐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能够体现当地乡土气息和文化的自然、半自然斑块不断地被人工斑块所代替,因此,造成了乡村景观中自然元素减少、凋敝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在可持续理念的推动下,注重生态、保护乡土文化、发挥乡村自然景观资源,逐渐成为了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主导思想。通过调研探索现阶段乡村景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控制要素,提出应对设计策略,并在青木川镇李家院村进行了设计实践,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设计方法,为乡村的景观设计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文景观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认识,它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以民俗民情为主的社会历史资源等同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就其本身而言,它又可包括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特色建筑、宗教圣地、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地方历史、文物、民俗及文化艺术陈列馆乃至现代化都市风貌等历史的或既成的人文景观,还可包括将异地的或历史的人文资源加以移植或再现的人造景观.近年,在这两大类人文景观中,人造景观呈异军突起之势:移植异地风光的近有无锡欧洲城,远有深圳世界之窗和北京世界公园;移植异地风光的有深圳锦绣中华和民俗村;再现历史文化的有无锡吴文化公园、苏州钱市、丝绸博物馆、四川自贡盐博物馆等;以再现历史建筑为主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种周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本文将着重介绍我国沿海及发达地区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风格-"东南亚风格"园林.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研究对象经历了从纯客观物质变量向客观物质与主观精神结合的变量以至最终向纯主观精神变量逐次递进的扩展过程。文化精神通过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从而对微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主观精神要素,文化精神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在经验实证理论体系之外。经过诺斯、舒尔茨等人搭建的曲折理论通道,文化精神最终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范式集,成为经济学家分析不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原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理论视角。文化精神对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约作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欲望的本质:一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雄 《当代经济科学》1999,21(5):48-51,82
欲望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整个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都是建立在人的无限欲望与资源稀缺性这对矛盾基础上的。作者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只是把欲望当作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来论述,而对人类欲望的真正本质却缺乏深刻的认识。文章提出,人类欲望的本质是追求精神快乐而非表象化的物质财富,物质满足仅仅是获取精神快乐的一个必要手段。经济学应当追求更为广泛的目标。并不是物质越多,精神就越快乐。如何以较少的环境与资源牺牲来使人类接受一种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达到群己、物我、天人、劳逸之间的和谐,并使人们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满足,是现代经济学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陆峰  余超 《铜陵学院学报》2005,4(1):126-126
设计是客体的人对外界客体的观念的理解和把握、改变客体的设想以及运用多种手段达到预想目的的总和,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活美的物质手段。它是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中心,以人们生活中所需的产品及环境等为主要对象,以开发想象为特征,融科学、技术、经济、艺术为一体的学科。设计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不能为设计而设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论述空间及空间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空间生产力概念,并对空间生产力及其与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分析。作者预见,空间生产力经济学等一批空间经济科学学科一定会成为经济科学百花园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景观设计是有关城市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和具体内容,指出景观生态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并深入探讨了景观生态设计的具体思路,提倡在设计中保护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有效利用废弃的土地和淘汰的城市空间;顺应环境条件、打造优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而实现生态的城市环境.生态设计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景观生态设计是城市化进程中关系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设计活动,大力提倡景观生态设计,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经济学(ECO-agriculturalECOnomics)是生态经济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现代生态科学与农业经济科学相互交叉的新型边缘学科。生态经济学是运用生态原理和经济学原理,研究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日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喜欢出去旅游。但紧张的生活节奏并不能给人们太多的时间,用于出游。市区的风景园林便成为许多人放松的首选地方。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携家伴友的去园林游玩观赏,现代园林更加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本文就详细的研究了现代风景园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丽江地区旅游生态经济建设的初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是云南建设旅游大省的重声、地区,以玉龙雪山为代表的丽江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出发,对丽江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作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景区生态建设的基本构想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襄阳人文景观是在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沃土里绽开的奇葩,他们不仅真实的反映了襄阳地区劳动人民生活的面貌,也展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华。文章从营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城市为基本出发点,就滨水城市在沿江景观风貌规划中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和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文资源等塑造滨江景观形象进行了探索,初步凸现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是人类永久向往的美好境界,由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模仿天然的水景观,并对天然水景观进行再塑造。依水景观设计成为现代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论述了依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及依水景观的主要设计形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对生活小区园林的绿化及景观工程的品位越来越高,作为园林施工企业更应更加重视园林绿化及景观工程的施工管理.笔者结合实践,就园林工程管理中施工现场管理及成本的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不只是生活上的便利和生存的安全感,同时也带来了物质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的破坏甚至还有战争与贫穷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应该为经济学发展的后果,还是由于伦理学的缺失造成,显然不能简单加以断定,但是没有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就不能有众多的温饱和富裕,没有伦理的社会就不能有生活的平静和幸福,因而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紧密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缓解贫困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古老的敌人。比起其他社会科学,经济学对贫困的解读要滞后一些,其研究历程在经过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然结构、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批判和主流经济学的沉寂之后,开始注重贫困发生和缓解中的人文性、社会性、文化性等非经济因素分析与经济、技术因素的整合及运用。因此,破解亘古至今的贫困之谜,经济学必须张扬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将对21世纪人类反贫困的制度安排、技术操作、组织构建和物质援助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