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季任钧 《经济地理》2004,24(5):720-720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发展和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产生明显的刚性约束,所以我国存在着“行政区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是指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它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由于在“行政区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2.
行政区经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瓶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涛 《经济地理》2005,25(5):682-684,706
“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它将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提出已将近半个世纪,然而进展依然缓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强烈影响。抑制“行政区经济”、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是长株潭三市以及湖南全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刘君德 《经济地理》2006,26(6):897-901
文章着重介绍新发现的中国“行政区经济”现象,论述其表现特点、本质内涵、产生的背景、发展走势。在此基础上讨论转型期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跨省域、不同行政区单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广东"双转移"战略则是我国行政区经济体制下典型的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行为。两者启动时序相关,战略目标存在交集,空间范围存在重叠,因而在交集领域与重叠空间就会形成"政策协同效应"。通过比较不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构效应差异来识别行政区经济与一体化经济的空间效应,数据显示广东"双转移"战略的行政区经济效应明显,并部分抵消了泛珠区域合作的一体化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地区目前正在全力发展轨道交通,这为未来的“珠三角”大都会区(包括港澳地区)的形成奠定空间一体化的基础,使目前的行政区经济向都会区经济转变。而都会区的发展则要求各地政府的协调组织和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根据当前中国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现状,阐明现行跨省级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跨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方法体系,以期为以后的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大都市圈地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城际利益矛盾有日趋激烈的发展趋势。例如,江苏省进行的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三大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都要牵扯到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和互补…  相似文献   

8.
尹少华  冷志明 《经济地理》2008,28(2):242-246
从共生概念和内涵入手,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以武陵山区为例,分析了武陵山区区域背景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条件,对现行"行政区经济"背景下,"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行政区经济产生的制度性原因及行政区经济的特征,指出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所要达成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逐渐破除行政区经济运行下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通过对行政区经济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损益进行分析,提出从封闭的"行政板块"走向"经济板块"是行政区经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林其屏 《经济问题》2005,(2):2-4,27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与依赖关系。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调整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我国经济正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与之相对应,上层建筑方面也将经历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最终到区域治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师》2019,(12)
文章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于该地区的城市群能够建立起在交通、产业、行政、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机制。该地区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经过分析文章认为形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行政区经济"模式——即行政区,特别是城市型行政区对该地区经济约束过强是关键因素。文章对中国"行政区经济"的起源以及中国城市型行政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追溯,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城市分工、完善区域协同立法、建立区域协调机构等举措是确保城市型行政区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经济时代,国际社会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和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开始显现.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并实施一系列新思路,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跨省区域治理、设立非官方的合作组织、为城市圈发展创造契机,带动各省市相互之间的主动合作与支持,以解决我国大都市圈行政区经济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君德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行政区经济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种种弊端的过渡性现象,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机构和部分学者从实践的角度则指出了行政区经济中的区级经济具有发展的必要性,文章主要结合上述有关行政区经济的理论研究和有关区级经济的实践探索,对区级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建立与完善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及其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机制固然重要,但不能没有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特别是我国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各地常以地方利益为重的情况下,就更加需要确有调控能力的协调机构。两个不同区域之间的有效与顺利合作,必须要有通畅的联系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基础。成立专门职能的组织协调机构,专门负责区际经济合作在研究策划、统筹规划、联系沟通、指导实施、信息服  相似文献   

16.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周克瑜(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开发研究中心,上海)1概念及问题的提出1.1行政区、经济区的概念与区别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类型。行政区是指为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首先界定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然后从行政区经济联系、经济增长及经济差异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结论表明:①我国多数省份仍然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水平,仅有少数沿海发达省份的协调发展度较高.而且,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而经济较不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也较低.②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其中,东部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保持在0.6左右,中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3左右,西部的协调发展度为0.2左右,而东北的协调发展度为0.1左右.③从空间格局的演化来看,向上转移的多为沿海省份,只有少数属于西部,而向下转移的多为西部省份,只有少数属于东部;保持不变的省份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钟贤巍  辛本禄 《经济纵横》2004,(5):33-35,15
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区经济严重影响了东北整体和长远的发展。政府经济行为的特点构成了东北的行政区经济属性。东北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和不断强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东北振兴的过程应是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宏观上,要对整个东北区域发展做总体的市场性规划,三省及相关市区之间建立经常性制度性对话和协调机制;微观上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弱化和退出“经济主体”的角色,资源配置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9.
协同发展的本质要义就是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使整个区域经济系统由旧结构状态发展变化为新结构状态;从而实现经济要素合乎规律发展、区域内部与外部经济互惠共赢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具体到实践中,就需要突破"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限制,变当下的"行政区经济"为"产业区经济",走产业协同发展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以临空产业为切入点,立足三地临空产业发展各自所面临的困境,深入探讨实现三地空港资源整合,推动三地临空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是一个具有时间指向和空间特征的非线性复杂过程.现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可概括为结构-增长分析和制度-增长分析两类模式,但都忽略了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从而难以全面解释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其特有的空间组织基础,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空间组织模式从行政区经济转换到区域经济,这一转换既为缓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重要切入点,但也对深入推进制度变革尤其是构建区域综合治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