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 ,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发展和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产生明显的刚性约束。因此中国不仅存在“行政区经济”现象 ,而且存在“行政区边缘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既是两种不同的空间经济现象 ,也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2.
《经济地理》2021,41(2):1-10
南北区域经济分化与协调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方向。文章利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和可视化方法,使用2000—2017年我国地级行政区尺度的国内消费市场和GDP数据,先后分析我国南北区域以及全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同时使用二次椭圆(即标准差椭圆内要素分布的标准差椭圆)识别我国更高度密集的经济集聚区并比较若干不同区域的经济空间集聚水平。结果发现,南北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空间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其经济重心距离在不断缩短,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北方城市因为彼此邻近并且更邻近全国市场,其增长整体上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同时,横跨南北方的北京—杭州沿线区域和郑州—武汉沿线区域经济的空间密集度更高,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轴带。  相似文献   

3.
季任钧 《经济地理》2004,24(5):720-720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发展和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产生明显的刚性约束,所以我国存在着“行政区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是指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出现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它表现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约束。由于在“行政区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与架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制度瓶颈,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化程度低,与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制度安排以及基于市场经济合作制度的缺失割裂了区域市场,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区域合作制度的供给主体是政府,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是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构建区域合作制度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市场与政府等几方面的关系.基础制度环境、规划和政策、制度实施机制形成区域合作制度的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5.
《产经评论》2012,3(5):1+161
2012年6月15-16日,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及区域、城市与空间经济研究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和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主办,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区域、城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各个层次的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外众多学者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商业周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增长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这些研究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但也缺乏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期效应的分析。系统梳理国外的研究概况,对中国的区域合作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同欧洲和北美相比较,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多样性、松散性、灵活渐进性和全方位开放性特色。调整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策略,坚持“两条腿走路”,把参与论坛性的区域合作与参与制度性区域贸易协定结合起来,把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能源战略、外贸市场多样化战略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有步骤地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增添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9.
王雨  张京祥 《经济地理》2022,42(1):28-36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园林 《现代财经》2005,25(3):19-22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联系与互动,区域内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区域之间因市场化差异而造成不发达地区造血功能不足,行政区经济越来越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刚性因素等问题。为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加强对中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制度创新等,以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定市经济区域差异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梁红莲  张红菊 《经济地理》2002,22(5):569-573
本文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变差系数(CV)、标准差(S)和综合差异指标(TZ),分析从1965-1999年间,保定市所属各县市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变化状况,指出了90年代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在分析了形成原因后,进而对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下列建议:优先中轴、带动西部战略;环京津外向型战略;发达县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特色经济集聚;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形成纵向分工体系;加速城市化;区域倾斜与补偿相结合,建立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发展观演变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空间格局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剑林 《经济地理》2007,27(6):896-89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平衡发展观→非均衡发展观→非均衡协调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演变,这些变化和调整,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布局、推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逻辑规律,是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必然.文章提出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称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经济发展区域协作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林  曹阳  赵英才 《经济地理》2006,26(2):199-202,206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协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中,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为指导,站在地区分工与协作的高度,分析和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区域协作的阻滞性因素、协作的主体领域以及推进三省一区区域经济协作的总体措施,以实现要素区域间优化配置,从而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使东北大经济区成为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5.
陈烈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3,23(1):126-130
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是进行区域分析的方法之一,文章把对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区域比较研究定位在与其地理位置上毗邻的六个县市,从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现状、程度及旅游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研究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步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即规划带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象驱动,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区域联动,实施旅游网络战略。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相似文献   

17.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产业优化布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数量分析方法将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划分为环杭州湾二岸平原区位型、浙东南沿海“温州模式”型、浙中金衢盆地资源匮乏开拓型和浙西南山区地方资源开发型四大特征分区,并从市场占有份额(%)、区位商、产值增长指数等方面分析浙江省区域特色产业分布及其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产业优化布局研究,提出若干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试论区域科学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显东 《经济地理》1998,18(4):38-43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本文构建了一种区域科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将区域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对要素的研究、对子系统的研究、对分系统的研究、对系统整体的研究、对系统间联系的研究和对系统调控的研究六个方面;将区域科学的学科属性归为应用地理学,并对区域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本文的研究对建立和完善区域科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慧霞  刘斯文 《经济地理》2006,26(4):714-716,720
中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垄断性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旅游业应成为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中部经济的“塌陷”,旅游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实现中部旅游业大跨越和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合作模式,重点提出了合作途径的五大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区域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与主要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持续发展是解决当今全球性PRED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已得到各国政府、社会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区域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理想境界,其主要目标是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区域不平等、增长的质量、人口压力、科技水平和管理、决策水平等。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区域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加快科技进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区域协调.实行对外开放;加强环境保护和整治:加强法制及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