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1年3月,日本最先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该政策真正得到推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经济受到重创,为了复苏经济,在面对零利率下限令传统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美联储相继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调整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方式向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之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实施该非常规货币政策。文章探究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内会有所下降,但之后会有所上升,长期来看会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政府用尽各种刺激政策应对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在全球经济紧密联系的背景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并针对上述影响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李全海 《经济师》2011,(11):69-70
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救助本国经济。但由于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特殊性,其政策效应通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溢出到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国家,使得国际流动性过剩及输入性通胀,全球大宗物品物价纷纷上扬,给羸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由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作为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最多受到了美国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后,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美国为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先后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着全球以及中国经济。本文首先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和内容,然后着重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经济体系中注入大量流动性,导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持续升值。面对考验,中国应采取更为主动的方式,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以来,美国在刺激经济的名义下,先后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这种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的做法引起了欧盟、日本等经济体跟进,推动全球经济进入一个"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时期。  相似文献   

6.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融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国央行不断降息。随着短期利率接近于零,美、日、英等主要国家的央行转而求助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方式向经济注入巨量的流动性。全球大规模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在对量化宽松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日本量化宽松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当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2年9月,美联储开始进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三轮执行,至此,美国已经持续四年的时间实施极端的货币政策,将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它将首先造成美元的贬值进而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本文基于此北京,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证明,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影响进口价格和外汇储备来同步造成我国CPI的上涨。  相似文献   

8.
美国金融生态的恶化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失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的经济衰退得到了显著遏制,但失业率却持续在高水平运行,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降低失业水平无效。研究显示,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金融生态的明显恶化,银行体系采取了紧缩信贷的应对措施,因此,美国政府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被截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不能形成满足市场投资需求的流动性供给,国内投资不能扩张,失业率就不可能下降,其结果必然导致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失灵。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为何要追加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项政策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又会给全球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纪鹏  喻强 《经济》2011,(Z1):58-59
中国经济正面临重要历史转折机遇全球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尚未消退之时,部分发达经济体又推出了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同时有迹象表明美国并不排除实施第三轮量化  相似文献   

11.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和财政政策以拯救深陷泥潭的本国经济。美联储运用非常规政策工具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流动性资产,美联邦政府也大幅度提高了财政支出,使得财政赤字愈加恶化。在此背景下,美元资产的安全性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分别从货币政策效果、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以及投资主体等方面考察了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分析了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作用,并从投资主体结构探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经济取向,最后以所涉及资产的市场表现回应美元资产安全问题。笔者认为,与其它货币资产相比,持有美元资产并不会承担额外的币种风险。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受到负面影响,为了改善经济不断下行的局面,中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传统的西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理论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的流动性陷阱中无效,但是,由于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百年发展,流动性陷阱的条件已经改变。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论证了由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传导环境的特殊性,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 (EMEs) have experienced waves of market volatility since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with some commentators ascribing this at least partly related to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in advanced economies. This paper examines volatility spillovers from changes in the size of the balance shee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FED) and 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to EMEs from 2003 to 2018. We find that volatility spillovers to EME currency markets are greater in magnitude from the FED, while EME stock and bond markets are also vulnerable to volatility spillovers in a similar magnitude from both the ECB and the FED. We find only limited evidence of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to the real economy of EMEs following the monetary policy actions of the FED and ECB. Finally, we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volatility in EMEs that is accounted for by changes in FED and ECB balance sheets shifts over time. Our paper has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EMEs, notably in respect of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channels.  相似文献   

14.
为了避免次贷危机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美国自2007年底开始大幅下调利率,并从2009年以来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加流动性。与此同时,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存文献大多将此归因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并不完全如此。虽然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确实提高了2008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却不能解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的事实。因此,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是扩大了原有的通货膨胀,而高通胀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各国国内的高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policy in a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incomplete markets and portfolio restrictions. For an economy calibrated to replicate key aspects of the U.S. wealth distribution, we find that the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financial policy are relatively small. The reason is that the households determining aggregate behavior are relatively well insured and can therefore offset the actions of the firm by modifying their portfolio allocations. However, financial policy has important effects on asset prices. Whereas a higher level of debt in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the firm introduces more risk into the economy by increasing the volatility of the equity return, it enhances the liquidity of households by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bonds. In an economy with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heterogeneity, this last effect dominates and leverage leads to a decrease in the equity premium.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e findings in representative agent models, in which leverage unambiguously increases the premium through a higher equity return volatility.  相似文献   

16.
Was the consolidation of defense industry in the 1990s driven by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OD) directives, or was it driven instead by the same forces that drove consolidation in many other sectors of the U.S. economy in the 1990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s of DOD policy and economy‐wide forces in shaping the U.S. defense industry, we test for structural breaks in defense industry and spending data and compare our findings to those relating to other sectors and the general economy. We identify structural breaks in the defense‐related data in the early 1980s and throughout the 1990s, roughly consistent with changes in the U.S. economy, including broader merger trends. Overall, our results are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economy‐wide factors drove defense industry consolidation, largely independent of the DOD policy changes that occurred early in the 1990s. (JEL E0, C2, H0)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被流动性不足所替代,美国政府采取了扩张性的政策组合,即以降息和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方式为代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纵容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以对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空间形成制约.我国中央银行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要求用外汇缴存新增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相关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制度设计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8.
基于货币超经济发行视角的流动性过剩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货币超经济发行视角对流动性过剩进行量化分析,主张流动性过剩源于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货币化和动员式的投资驱动型数量增长模式;认为流动性过剩以经济景气循环为前提条件,通过三条传导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负向冲击;从而建议采取对冲性货币政策工具吸收流动性增量,财政冲抵和其它均衡措施消解流动性存量的有效政策组合从根本上消除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不利冲击.  相似文献   

19.
洪银兴 《当代经济研究》2012,(10):28-32,94,92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下行的双重压力,两者都会在实体经济上反映出来。针对通货膨胀应该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但不能反应过度。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到经济增长下行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均衡,合适的宏观政策应该是在保持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找到均衡,选择一个合适的均衡点。我国近期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将会释放出数量较大的流动性,而这些流动性应该重点流向实体经济。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是以市场化改革所形成的经济体制为基础的。不能因为宏观调控而放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尤其要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