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析我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背景、内涵及意义、发展过程及阶段,分析了我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区域内生发展:基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内生发展作为区域发展成功模式之一,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区域内生发展实践深入,其理论也日渐成熟,国外地理学家对区域内生发展做出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此,基于地理学家的研究视角,主要分析区域内生发展理论和方法,旨在探讨国外地理学家对区域内生发展的解释,促进对区域内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出现不但优化了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也促进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增强了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区域的生产力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经济与物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的物流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和大学关系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现有理论文献来看,区域竞争优势经历了一个从资源优势到技术优势再到知识当地化优势的演变历程.对应的,大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经历了从职业教育到流水线性质的技术供给再到主导当地区域学习过程的演变历程.相比其它区域主体,当地大学能更好地提供“跨边界学习平台”,从而提高当地区域内集体学习的效率,逐步形成区域内信任纽带,获得并保持区域内知识优势和持续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5.
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其编制是否合理关系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或减缓规划实施以后对区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论述土地规划环境影响与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区域内科技型人才聚集、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为主体,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2006-2012年中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由于数据缺失,西藏除外)的相关数据,对所提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区域内科技型人才聚集对于区域智力资本积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于区域关系资本积累的促进作用最明显;②区域内智力资本积累对于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于工业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阐明了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两个关键要素,可为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路径依据。  相似文献   

7.
孙秀清 《经济问题》2007,(10):88-91
区域保险竞争包括区域内保险竞争和区域间保险竞争.在中国,区域内竞争是区域保险竞争的主要模式.东、中、西部区域保险市场均属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模式,但各区域内保险竞争程度和竞争性质不同.虽然现行保险监管限制了区域间保险竞争,但区域间竞争是区域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是区域保险内部性外部化或外部性内部化的必然结果.竞争与合作共行则是区域保险竞争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呼声很高,但进程相对缓慢,区域内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布局的巨大潜力远未得到发挥。有人认为,其主要障碍来自于行政区划对地方利益的保护。笔者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紧密相连的,经济范式的内在制约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区域内自身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所形成的对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求才是促其发展的真正的内在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产业结构决定区域经济实力,区域内需求、供给和产业政策等三个因素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就这三个因素如何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赵伟  马瑞永 《经济地理》2006,26(1):11-15
依据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分析了1978—2001年间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小部分;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中,区域间贡献要远大于区域内贡献;区域内东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小。区域金融增长差异呈现上述特征是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增长中地方政府的介入以及中央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紧密联系的。根据区域金融增长差异的特征,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着重降低区域间金融增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格局和资源禀赋存在的差异性为区域内政府间的合作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泛珠三角的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区域经济关系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对政府间关系选择的影响,推测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竞合的基本态势,进而提出建立在基于利益和信任基础之上的区域内政府竞合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满红 《生产力研究》1997,(1):66-68,78
区域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具有客观性是由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先积累后消费的客观规律以及区域内生产力发展的现状所决定;而影响区域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则来自三个方面:区域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水平增长率;由此决定了区域政府基本建设的重点是,区域内维持性基本建设和发展性基本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的模糊相似优先比决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个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区域为研究假设,应用模糊数学理论,提出了一种相似优先比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区域内的子区域绿色食品产地的自然生态属性进行排序,目的是为决策层提供政策建议,提高区域内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R&D扩散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基础和前提,科技中心城市的R&D扩散效应对周边区域技术进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阐述了R&D扩散的系统理论,对影响R&D扩散能力的评价指标变量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北京区域为实例,借助扩展的CH模型对R&D扩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的研发投入R&D和区域外FDI带来的溢出效应具有滞后性,且FDI的溢出效应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区域内的技术创新与扩散。  相似文献   

15.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正式启动.在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近期发展目标,即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中,各成员国基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区域内投资给予了极大关注.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逐渐成为成员国合作的重要方向,既而区域内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中国1978年~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面板数据,使用非线性的面板门槛模型自回归模型(PTAR),对中国东部、西部及中部三大区域内价格水平的敛散性和区域间的价格水平差距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就区域内而言,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区域内价格水平分别体现了收敛特征;就区域间而言,东部与西部区域的价格水平表现出收敛态势.这表明中国区域价格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亚洲地区6个经济体的区域内贸易密集度与产出波动的相关性进行测度,度量区域内贸易对各经济体经济波动的影响。从回归结果来看,六个经济体的估计结果是都是显著的,中国和菲律宾的参数估计值为负,表明区域贸易密度对当期经济波动具有反向关系。这一结果表明,样本内的大部分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对各国的产出波动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计算两个阶段各经济体GDP双边相关系数,我们发现经济周期的协动性都有显著增加,这表明区域贸易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直接决定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何划分区域劳动力市场,这是区域劳动力市场评价中的重要问题。文章对若干经典的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方法进行归纳和比较,对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的原则和采用的指标进行分析,论述了区域劳动力市场划分的步骤和方法,并且基于“十一五”时期的背景进行了案例设计。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重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对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目标是为了实现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效率,最终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需求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取决于资源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取决于需求结构,而需求结构取决于收入水平。区域间相近的收入水平导致各区域内的需求结构具有相似性,这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提供了可能,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限制了区域外的需求和供给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迫使区域内需求结构被动地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也只能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