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元福 《经济师》2003,(3):169-170
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许多问题 ,包括 :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 ,且增长速度快 ;农村劳动力需求不足而且就业空间有缩减趋势 ;农村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缺陷。针对这些问题 ,文章提出了多路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包括 :控制劳动力供给数量 ,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 ,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发育劳动力市场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城镇职工失业和下岗,农村劳动力剩余严重,每年还有数百万到上千万新增经济活动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但迄今为止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程度使得城镇就业继续增长,不仅表现为新兴部门就业比重的提高,还表现为非正规就业渠道的开拓,最终体现在就业总量的持续增长。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微观调查的数据,通过对中国城镇就业增长机制的讨论,揭示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关系,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创造就业机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分析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最低工资对竞争性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业劳动力市场(城市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正面影响则很小。因此,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是否充分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在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时,也都将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着重考虑的目标因素之一。其中,对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影响就业形势的因素分析一般来讲,就业形势取决于某一时期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状况,而就业压力的形成则是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赶不上供给的增长就会使就业形势趋向严峻。(-)劳动力的供给我国面临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讲,主要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工业…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之中,我国出现了庞大的失业人群,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已经也必须转向就业优先战略。战略的实施应当符合国情、长期坚持,并协调好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及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思路方面,应该把就业优先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与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大力推进非正规就业、提倡个人自主创业等各项措施紧密联系,协调实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点,也是人力资源中介组织必须面对的新的就业形势,也对人力资源中介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中介组织要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以社会价值为重,用好差异性战略,突出特色服务等方面着力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曲涛  张锋 《经济师》2004,(2):242-243
陇东老区就业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 ,二是城镇就业压力增大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为此 ,必须采取对策是将“就业优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机会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调节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和数量  相似文献   

10.
范灵 《经济师》2002,(12):56-57
中国“入世”对就业将产生积极影响 ,如外企和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增加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同时 ,也面临新的问题 :对产业及人才有所冲击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所增加。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有 :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增加就业岗位 ;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行政行为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 ;构建新型培训机制 ,提高劳动力素质 ;加快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搞活用工形式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