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私家车数量的攀升,再加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城市的喧闹与被污染的环境,想去清静的环境释放压力、寻求健康。城郊型森林公园凭借着有利的区位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基于休闲旅游背景,界定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范围,分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研究进展,阐述城郊型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最后以三门江森林公园为例,提出六种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构想,以期为其他城郊型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是森林旅游开发的依据,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文章在深入调查浙江牛头山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森林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牛头山森林公园从景观资源、森林资源、康复体疗三方而进行评价分析.为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也进一步完善了森株景观资源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3.
森林公园香景观是森林公园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伊春市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基础上,对五营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园香景观的总体评价为5级很好;准则层中植物元素为5级很好,自然非生物元素为4级好,动物元素和人工元素为3级一般。指标层中有4个5级的指标因素,6个4级指标因素,4个3级指标因素和1个2级指标因素。其中4级以上的指标因素占三分之二,说明公园的大部分香景观能带给游客良好的嗅觉感受。在对公园的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文化建设香景观,建造香景游步道,构建森林公园芳香系统三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文景观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认识,它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自然资源,以民俗民情为主的社会历史资源等同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就其本身而言,它又可包括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特色建筑、宗教圣地、名人故居、革命纪念地、地方历史、文物、民俗及文化艺术陈列馆乃至现代化都市风貌等历史的或既成的人文景观,还可包括将异地的或历史的人文资源加以移植或再现的人造景观.近年,在这两大类人文景观中,人造景观呈异军突起之势:移植异地风光的近有无锡欧洲城,远有深圳世界之窗和北京世界公园;移植异地风光的有深圳锦绣中华和民俗村;再现历史文化的有无锡吴文化公园、苏州钱市、丝绸博物馆、四川自贡盐博物馆等;以再现历史建筑为主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快,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建造时间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加剧了景观的混乱,所以对城市景观必须以"人性化"为目的进行整合,整合的方法既有纵向"历时性"因素的连续,又有横向"共时性"要素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快,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建造时间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加剧了景观的混乱,所以对城市景观必须以“人性化”为目的进行整合,整合的方法既有纵向“历时性”因素的连续,又有横向“共时性”要素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文章提出校园景观设计不应该停留在艺术欣赏上,应该加强其涵盖的精神文化价值,拒绝克隆与复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内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并以武汉大学校园景观为例,强调打造精品校园的意义,阐明基于校园文化基础上的校园景观设计方法,建设有独特的、鲜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校园.  相似文献   

8.
九龙岗森林公园设计以以人为本为设计主题,人与自热和谐共存作为首要原则,对全园确定了3轴、9区、36景的景观功能布局。通过植物群落的多样化分类种植设计,并结合忻州市特色地域文化,形成城市固碳制氧基地和输送新鲜空气的通道,创造出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交融一体的森林公园。本例将和谐思想合理地运用于设计中,使理论与实践取得很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一门探索人类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消费及创造的经济规律的学科——景观经济学,对于科学深入解释人类基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组合的高级物质消费行为及精神活动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景观经济学的内涵及推行景观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类型可以按山体海拔高度、组成山体的岩性特征和地貌类型划分。以广东省为例,省内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风景资源多姿多彩,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地文、天象、水文和人文等景观资源组合度好,自然景观引入入胜,区域环境质量优越、旅游开发潜力较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规划,挖掘特色,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 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 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 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 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 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 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 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 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 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 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5.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24个植物景观单元。以生态适宜、景观适宜、社会适宜为准则层,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克服以往植物景观评价赋权重的主观性,建立山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到不同植物景观的景观适宜性指数。结果表明:黔灵山公园在适宜范围内的植物景观有10个,占评价单元总数的41.6%,适宜性较差的有14个,乔灌比(数量)在1:11.2~1.7:1之间的植物群落景观适宜性较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3点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策略,以期为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营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陈伟   《技术经济》2022,(6):91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 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 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 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 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 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 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 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 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 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围绕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山水园艺轴布局设计,结合园区总体规划和场地现状情况,运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提出了“画中山水、诗意田园”的景观立意,提炼出“山、水、林、田、屋”五大造景要素,采用“延山、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的手法进行规划布局。重点对“延山”手法在深化设计中如何承接总体规划要求、划分园林空间、引导游览路线、限定视线范围及营造局部小气候等,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引水”“布田”“营林”“接屋”等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传统园林文化内涵、表达传统园林意趣作了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通州运河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卫星影像 结合现场调查收集数据,并构建采用相应指数进行季相景观风 貌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中植物种类共117种,以群落为 主的空间形态分布;2)春季以花景为主,红花景、黄花景、 白花景分别由碧桃、连翘、白蜡主要表征,垂柳表征芽景; 红花景与芽景分散分布,黄、白花景相对聚集分布;3)夏季 以花景为主,红花景、黄花景、白花景分别由木槿、国槐、 红瑞木主要表征,红花景与白花景聚集分布,黄花景相对分 散分布;4)秋季以叶景为主,由栾树主要表征,金银忍冬主 要表征果景,叶景在秋季相对分散分布;果景相对聚集分布; 5)冬季以叶景为主,主要由油松表征叶景,花景相对分散分 布。果景、枝景相对聚集分布;6)基于季相景观可从路径调 整与游线建议两方面优化提升路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