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分析了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可能结果,即文化心理改变的2个方面:文化心理的发展与文化心理的误导,然后重点对隐性课程个人发展功能与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强度2大问题进行补充论述。认为:①隐性课程的个人发展功能可从新的角度进行划分,并且新的划分与传统划分内在联系紧密;②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效果受到隐性课程类型、教育活动干扰程度、非认知心理作用状况与认知水平4者的共同控制,是信息渗透的一种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2.
首先结合《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探微》与《隐性课程影响学生的可能结果及作用强度探讨》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高质量隐性课程在某些方面应具有一些特性,并探讨了隐性课程建设在相关方面的要求,然后综合这些特性与要求,从整体上系统地概括了高质量隐性课程的主要特性,并从宏观上对建设高质量隐性课程做出了整体性设计。  相似文献   

3.
首先结合《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探微》与《隐性课程影响学生的可能结果及作用强度探讨》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高质量隐性课程在某些方面应具有一些特性,并探讨了隐性课程建设在相关方面的要求,然后综合这些特性与要求,从整体上系统地概括了高质量隐性课程的主要特性,并从宏观上对建设高质量隐性课程做出了整体性设计。  相似文献   

4.
“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是至今还未得到较为深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隐性课程主要内涵深入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微观作用机理的一些基本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是至今还未得到较为深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对隐性课程主要内 涵深入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微观作用机理的一些基本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课程注重学生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张课程资源多样化、广泛化.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本文重点探析思想品德隐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原则、途径等问题,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推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安世民  张祯 《技术经济》2020,39(11):97-105
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和知识创造理论,以243名企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抽样检验法,探讨了员工心理资本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了隐性知识获取在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隐性知识获取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和突破性创新绩效两者的关系,其中,技能型隐性知识获取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和突破性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而认知型隐性知识获取未产生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为知识管理研究提供启示,并且为企业进行心理资本开发和实现突破性创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内外环境变革的双重压力,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隐性知识是影响企业知识演进的关键基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升级的源泉,具有强烈的内在激励响应动机,越轨创新则是员工在内在积极心理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主动创新行为,因此,研究隐性知识共享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是值得现代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结合“认知—动机—行为”传导机制,探讨隐性知识共享、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工作繁荣与越轨创新的作用边界,采用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法,基于494份知识型员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共享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繁荣在二者内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和工作繁荣在隐性知识共享与越轨创新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隐蔽课程是完整的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且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进两课教学方法,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渗入到学校的教学、行政和后勘等各个系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校园文化所产生的环境力量,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实现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王丽英 《现代财经》2006,26(7):50-52
目前,我国饮酒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但从红酒消费的主流来看,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宴会、酒吧这类场所,离大众消费仍有一段距离。我国对葡萄酒文化认知以及饮酒消费习惯制约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采用隐性营销传播模式,立足于顾客心理价值的开发,塑造全新的葡萄酒文化,可促进我国葡萄酒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