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嘉伟 《经济论坛》2006,(18):36-38
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相对较高投资率,1991~2001年期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额/GDP100%)持续上升,平均高达32.66%,该数字远高于四小龙中的香港和台湾从60年代以来的投资率(1966~1998年间分别为25%和23.7%)。造成中国经济如此之高的投资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原因,在1981~2001年期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当中,国有经济的投资率平均约占61.34%,集体经济约占13.89%,剩下的不多的份额则包括了个体经济和经济中的其他经济成分投资率的总和,这就说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私人投资包括外…  相似文献   

2.
重点研究了经济性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对其投资是如何决定的。结论认为,经济性基础设施的过高投资比例使得其对整体经济的增长是负效应,其投资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大约会使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0.06%,而其投资率的决定则由互为相反作用的人均GDP和市场化指数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从投资效益的角度研究中国持续高投资率是否合理以及投资是否过度问题.通过应用AMSZ准则检验中国近二十年来资本积累状况,发现自2003年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呈现资本总收益小于总投资的资本过度积累状态;进一步测算同期经济的资本回报率,发现2008年后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以来,中国整体资本回报率大幅下降;通过对投资率与资本回报率进行拟合,发现投资率对资本回报率具有负向影响.由此得出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投资的结论,并就过度投资的危害及其防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姜学勤 《技术经济》2008,27(11):88-92
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局部调整模型且从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视角,以及运用自适应预期模型且从预期经济增长率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合理投资规模。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两个不同的投资率,即局部调整投资率和自适应预期投资率;并分析了实际投资率、局部调整投资率和自适应预期投资率的关系,从而得出经济转型过程中自适应预期投资率、局部调整投资率分别是合理投资率的上、下限的结论。据此,提出宏观投资调控的目标是使实际投资率位于合理的投资规模区间内,以实现转型过程中经济的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5.
利率变动对上市公司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在高位上持续提高,经初步测算,2004年已经达到43.9%。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提高了基准利率,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司投资成本,以降低其投资率。然而,笔者从微观角度上通过对生产性企业投资率、销售增长率、经营现金流对固定资产的比率、利率等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投资率与利率存在正相关的作用,即麦金农(Mckinnon)和肖(Shaw)所阐述的利率-投资关系在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6.
越南金融动荡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国内情况 一、GDP与投资增长 2007年越南GDP增长率高达8.5%,过去十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2007年越南GDP为700.22亿美元,约为中国的2.15%.  相似文献   

7.
中国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的特征不仅与各国经济发展历程格格不入,而且与投资理论相悖。本文在提出中国高投资率之谜和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投资转化率和资本折旧率两个反映投资质量的变量对资本存量和投资率水平的影响,从投资质量视角解释中国高投资率之谜。分析表明:中国的投资质量低体现在投资决策失误、工程质量差和中间费用高等方面,从而导致较高的资产折旧率和较低的投资转化率;高投资率对资本积累的贡献率不高,中国资本依然稀缺,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难以进入递减期。解决中国高投资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8.
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本文通过对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投资率、消费率以及固定资本形成率的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根据经济增长特点,将中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3以来,消费比重下降,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权重越来越大。同时也进一步探索投资、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并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角度分析了投资需求的成本。只有逐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结构,才能实现经济平稳、长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本文是许小年教授2008年12月27日在燕山大讲堂做的题为"迟到的衰退"主题演讲的一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全靠投资.目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出口和消费投资.投资现在占GDP的42%左右,其增长率在过去几年平均每年为20%;出口,通常经济学上的计算只是净出口,去年净出口占中国GDP的9%,而出口的增长平均每年为30%,有些年达到了40%;消费方面,居民消费占中国GDP的35%,消费的平均增长率大概是在10%~15%之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十一五"期间仍需保持较高投资率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经验表明,高投资率对应的是经济高增长,但过高的投资率会給宏观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投资率一直持续高位,"十一五"期间是否要降低投资率?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仍需要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并运用指标推算法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投资率的的合理区间.针对目前投资率低下的现状,对"十一五"期间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居民储蓄率。然而,目前中国国内使用的所有储蓄率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当前的储蓄率是不可比的。本文首次使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重新测算了中国1992—2001年十年间的居民储蓄率,并对相应年份的美国储蓄率作适当调整,得到了目前中美最为可比的居民储蓄率。结果表明:第一,1992—2001年中美两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由25.60%降至15.87%,降低9.73个百分点,中美两国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普遍认为的高达30%的差异。第二,1992—2001年中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由29.32%降至22.69%,其中,2000年和2001年的储蓄率甚至低于20%。因此,本文认为,再用30%—40%这样异常高的数据来表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但自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从整体上看呈现下降趋势,过低的消费率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制约我国消费需求提高的关键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如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70  
中国的转轨经济具有独特的增长模式,其典型特征就是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本文从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解释了这种模式赖以产生的基础。我们认为,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工业化)、由农村向城市(城市化)、由国有向非国有(市场化)的持续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既是这种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力得以持续转移乃至这种增长模式得以维持的关键原因。为了防止效率低下的金融部门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引入纯粹金融意义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就成为了必然。与此同时,本国金融部门也将持有一个规模逐步扩大的外汇储备。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波动是统一的。尽管其中的机制有别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但是,“中性”依然应该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数据 ,建立和估计混合型模型 ,并以此作为研究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框架。然后在随机模拟的基础上 ,以社会福利为基准 ,计算和比较三种货币政策决策方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这三种决策方式是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最优的Taylor规则及相机抉择。同时计算与福利损失等价的通胀率变化 ,结果表明 ,最优的Taylor规则能够很好地近似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 ,这为进一步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其次 ,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特别是对目前我国盯住货币供应量的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任碧云 《经济经纬》2006,(4):13-16,28
高储蓄率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影响了消费与投资的合理关系;高贸易顺差在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诸多摩擦。要解决贸易平衡问题。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储蓄率,以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储蓄向投资的顺利转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及其在中国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目标模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模式。必须以制度建设为路径选择并着手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we re-examine the effects of equity control of multinational firms 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national welfare in a model with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A large number of recipient (host) countries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dual economies. We indicate, among other things, that a restriction on multinational investment may lower the unemployment rate and increase the total employment in the host country. Furthermore, we find that the restriction on multinational investment raises the national welfare in the host economy if the tariff imposed on imports is sufficiently larg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capital rental is sufficiently small.  相似文献   

17.
Hui Wang 《Applied economics》2019,51(20):2172-2194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perty tax reform in China in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hat recogn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among housing market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macro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real data in 2010, we present the benchmark equilibrium for reference property and income tax rates. Then, we examine different property and income tax policies and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ir production, consumption, welfare and national income. We fi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perty tax would decrease the house production at the expense of welfare in taxed area. The expansion of the taxed regions may increase the total social welfare and national income. Even though property tax policy may not be able to chang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increasing income tax rate could narrow the income disparity. Finally, this article show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s when sensitivity analysis on optimal condition of equilibrium computation is performed under varied property tax policy.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共投资规模连年扩大,改善了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但是否存在投资过度的风险?本文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公共投资规模效率存在的条件,使用协整的方法分析了大口径和小口径公共投资规模的最优规模,得出我国公共投资规模不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外汇储备具有抵御外部冲击、平滑居民消费、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循此逻辑,文章构建了三部门模型模拟了货币当局面临资本流动“突然停止”时,出于平滑消费目的的最优储备持有行为。研究发现:中国静态最优外汇储备量约占GDP的1926%;中国实际储备与最优储备的差额自2010年起稳定在18万亿美元;最优外汇储备量与“突然停止”发生概率及其导致的产出损失、短期外债规模、居民存款规模及危机时的资产置换比率、风险规避程度正相关,与银行备付金比率、国际风险溢价程度负相关;从危机应急的角度看,提高银行备付金比率、控制居民存款置换外币比例能有效节约外汇储备,但从长远来看控制国内短期外债规模、确保银行稳健运营才是应对国际资本“突然停止”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a production pollution tax on environmental capital flight and national product in a two-country sta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two-way foreign investment. It is assumed that the capital input in both countries is a composite good of domestic and imported capital. And pollution is assumed to originate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productivity of capital in each country is negatively (or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worldwide aggregate emissions.The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a domestic pollution tax is levied, domestic capital outflows increase and foreign capital inflows decrease for sufficiently high elasticities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labor (immobile input) and capital (mobile input) in both countries. Moreover, with negative transnational externalities, increases of a domestic pollution tax reduce domestic production and increase foreign production. The difficulty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immobile and mobile inputs hinder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worldwide capital and national product. In this paper, the optimal pollution tax is based on global welfare maximization, not on global income maximization,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mpact of income change on individual welfare. Therefore, an optimal pollution tax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should be lower for a given rate of pol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