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2.
如何营造舒适的微气候环境,激发市民休闲体力活动意愿,成为提高寒地城市公园公共健康效能的重要课题。在探讨休闲体力活动水平与微气候热舒适关联性、关联特征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揭示各因子关联机理,并结合散点图划定微气候因子适宜值区间。研究结果表明:1)休闲体力活动时长、代谢量与热舒适呈线性关联,活动人次及强度类型与热舒适呈时段性、滞后性和非线性关联;2)非舒适的微气候环境下,主观意愿及社交需求提高活动主体7.5℃的对抗强度;3)太阳辐射、风速与休闲体力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关联机理;4)低温、通风的微气候特征可有效增加低、中等强度活动人次,延长活动时长,低风、低湿、高日照有利于诱发中等以上强度活动发生,旨在为营造微气候适宜性的休闲体力活动空间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健康中国”国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森林康养空间是开展康养活动、建立森林康养基地 的基本单元。通过4组轮回专家问卷与因子分析法,收集229 份问卷,筛选并构建森林康养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 1)以康养功能为核心、森林康养空间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2)森林环 境资源与森林空间特征是评价森林康养空间的决定性条件; 3)森林康养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舒适性、设施便捷性与 空间规模性3方面;4)改善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可达性、设 施保健功能适宜性、道路联通性、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度和森林 气候舒适度等指标可以显著提升森林康养空间康养效果。本研 究成果能为森林康养空间规划设计及康养效果优化提供一定的 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游园是中国城市绿地系统分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其功能多样、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社会-生态价值。以探讨 游园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为目的,基于扎根理论总结出布局及 选址特征、功能及设施特征、环境适宜性特征、景观观赏性特 征、管理与维护情况5个影响游园使用满意度的核心范畴及其 20个构成因子;借助结构方程进一步明确各范畴及因子的关联 性;基于分析结果并结合城市转型发展阶段的总体要求,对未 来中国游园空间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保障空间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尝试对城市小尺度绿色空间中植被垂直层次展开水平制图,分步骤对北京西海岸边和庆丰公园东区的绿色空间进行了场地尺度的植被用地和垂直层次调研、分类、制图和量化分析,共划分出5类用地植被类型和19种植被层次类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显示,2个样本场地以中等垂直层次丰富度的植被结构类型占优。其中庆丰公园场地的高、中层次丰富度植被综合占比有优势,西海场地高层次丰富度植被比例较高。植被垂直层次制图是一种服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兼具科学性、直观性、便捷性的空间量化研究方法,既是城市绿色空间场地尺度可行的前期调研手段,也可以为城市中稀缺的绿色空间的评估、保护、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就业空间是新市民宜居宜业的重要载体,其分异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市民的社会融入程度。文章以常熟市为例,用区位商测度新市民与户籍人口的就业空间分异,观察两类人群主导就业区的分布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产业、地理区位和建成环境因素对区位商的解释力。结果表明:新市民就业空间相较于户籍人口集聚程度低,尽管二者均呈现典型的单中心特征,但新市民就业空间在南北向有明显延伸现象;新市民与户籍人口主导就业区呈现圈层嵌套分布特征,新市民就业主导区呈环状围绕城市中心分布,户籍人口就业主导区则分布在城市中心和远郊镇区;新市民就业空间分异受到地理区位的影响最大,产业和建成环境的影响也表现显著,且不同因子交互可显著增强各类因子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居住型口袋公园与公众日常交流、互动和联系程度最 为紧密,能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良好场所,实现“家门口的环 境教育”。诸多学者对于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展 开了一些定性方面的探讨,而对其环境教育需求的定量研究较 为缺乏。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利用Kano 模型对临平区9个居住型口袋公园展开需求类型调查、重要度排 序,并基于人群信息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型口袋公 园使用者在4类一级需求中最注重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包含植 物景观、专题展览活动等需求;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方面注重 解说牌、环境教育监管机制等需求;在不同人群信息条件下, 年龄、学历对于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上的环境教育需求存在差 异。该成果可为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2017年中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唯一 世界自然遗产申报计划的梵净山为研究区,通过专家评议确定 研究区环境问题类型,再以773处环境问题分布的实地调研数 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环境问题的空间 分布及影响强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境问题分类体系 包括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2)空间分布特征为集聚 型,空间密度呈现“外疏内密”格局,空间集聚程度形成3个 等级;3)生物多样性价值受到的影响强度最大,违规人类活 动类问题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4)空间分布主要受自然和人 文因素影响。进一步提出相应整治策略,为我国世界遗产提名 地环境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被正式纳入中国的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系统化认知儿童日常户外行为需求及其与社区 建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紧迫要义。 基于儿童视角,以日常生活圈尺度的社区户外空间为研究对 象,调研儿童日常户外行为特征、户外空间需求和满意度, 从场地空间、土地利用、道路系统和边界空间4个层面采集社 区建成环境各要素属性,经数据分析,明确影响儿童户外行 为及满意度建成环境的关键指标,包括儿童适宜活动空间面 积、周边建筑密度、步行道路连接度和边界空间出入口密度 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社区户外空间儿童友好度的指标 建议值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中”旷奥原型——“凌阻峭”与“抵丘垤”的2类空间感受。研究发现:秉承“游所之往”“风景求中”的价值取向,借助空间形态与序列组织调节游-息节奏、实现意境塑造,正是风景旷奥思想的“初心”。在与后来的造园组景、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美之间,旷奥追求虽有间断但初心未变,对此“亭”功不可没。“亭”作为园林组景基本要素逐渐转化为中国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作为实现风景旷奥初心的“结亭组景”,逐渐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的主题母语,开启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序列的新天地。进一步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与湖北2019园博园灵犀园为例分析探讨了旷奥理论结“亭”组景结合现代条件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以期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弘扬优秀的中华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 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 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 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 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 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 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 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 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 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 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 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 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区域自然山水对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具有根本性作用,探究传统智慧中基于自然山水格局的都市区域景观营造的理论方法至关重要,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是综合性、区域性考虑的典范。首先研究关中自然山水空间内外层次与组织结构,然后将研究区分为外圈边界关隘层、中圈水利农田层、内圈城市本体层,从结构、模式、分区、选址、朝对关系、借景、轴线等角度讨论结合关中自然山水格局的区域景观营造方法。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山、塬、原、滩、河嵌套穿插的山水空间,4类关隘景观,6类水利农田景观区,“高敞-六爻”模式的空间规划原则,以南山为阙的朝对关系,融合南山峰谷与功能需求的非均衡复合轴线景观等。对隋唐长安都城区域景观营造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的方法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区域空间规划等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社区 公园空间与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的关系,对于满足老年人活 动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郑和 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定义公园空间的类 型,并分析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选取公园中5个样本空间进 行观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的行为特 征。针对占公园活动人数绝大多数的8种活动,运用数据分析 和ArcGIS技术对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和 Nvivo质性分析发现,空间的尺度、围合性与开敞性、是否受 干扰、景观质量、庇护性是老年人活动空间选择的主要动因; 座椅、遮阴要素、大面积铺装、照明设施、置物设施等则是老 年人需要的空间要素。  相似文献   

15.
李玲玲 《经济地理》2007,27(2):344-346
城市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文明好客的城市居民、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对突出旅游城市特色、提高旅游城市吸引力、实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东莞市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新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