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中的基本矛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修春亮  梅林 《经济地理》1999,19(1):42-46
城市化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在多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城市中的居住、商务和工业等要素的分布形态以及城市地域整体形态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可归结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来自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等诸方面。诸因素的作用相互交织,非常复杂,这也使得人们在认识和描...  相似文献   

2.
关于有没有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一、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不同于以某一种生产方式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特定的社会形态;它是多种经济形态相互斗争和转变过程中的具有过渡性质特点的社会形态。虽然过去的原始公社制度社会、奴隶制度社会、封建主义社会以至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所构成的单纯的经济形态,然而各该特定的生产方式却在社会生产中居于全面统治的地位:一方面,这种统治的生产方式本身已在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成为完整的经济体系,全社会极大多数人已网罗在它的生产关系之内;另一方面,它已彻底战胜了其他残余的经济成份(经济形态),驾御了它们,并利用它们为统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条件。残余的经济形态与统治的经济形态之间存在着的矛盾,不再是该社会底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乃是统治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产方式是企业资源的配置方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也不断变化,生产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迁。文章按照生产方式变革的时间顺序,研究了大量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和绿色生产方式中所蕴涵的企业文化,分析了文化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影响,为企业生产管理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作为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包含了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还居住着较多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年扩大.与农村相比,城市在社会前进过程中,扮演者更加关键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城市公共安全的探讨,以及对城市公共安全可持续化发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对城市公共安全与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进行分析,本文从城市公共安全的含义出发,提出了城市公共安全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城市公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时代性,职业教育发展必然与其所处社会时代的生产方式特征相契合。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必然引起职业教育的变革。文章以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为线索,回顾了社会生产发展不同时期的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进一步展望了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6.
刘旺  张文忠 《经济地理》2006,26(5):802-805
随着我国城市住房分配制度的变革,居民由被动的接受住房转变为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主动的选择,消费者在住房市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章以“万科青青家园”为例,采用比奇的分异度指数和GIS分析方法,对购房者的社会属性特征、工作地、原居住地等微观因素与居住地选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上,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的群体趋向于选择相同的居住区位,社会经济属性的作用和居住分异现象在居住区位选择中开始凸显;受房价和经济实力的约束,年轻型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方向已向郊区外移;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则是居住区位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的通勤时间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原居住地、消费观念和信息搜寻等对微观居住区位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全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市辖区地均第三产业产值表征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据关联特点不同将其划分为高值集聚区、低值集聚区、高值异质区和低值异质区,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内城市在产业发展和资源流动上协同状态的差异;城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受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投资强度因素的影响为最大。研究指出,为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注重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在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上的协同作用,加强对经济落后区域的投入和扶持。  相似文献   

8.
在对实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鉴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主城及郊区等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章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对南京市主城区及郊区居住空间分异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有:主城和郊区住宅板块在区位价值、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年代、建筑面积等指标上都有差异存在,显示出主城与郊区居住板块之间在发展方式、成长规律、表现形式上的差异。随着居住郊区化和新城居住空间结构的变化,南京市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表现出新的特征。文章选取我国副省级城市南京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我国住房转型期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状进行个案研究,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律及结论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从农村到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变过程,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特征是形成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约125公里)聚集着若干大、中、小相结合群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它以几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其它城市有等级、有规模地围绕此核心结成网络化结构。一般来说,它必须具有高密度的人口或城镇网络,  相似文献   

10.
管晶  焦华富  耿慧 《经济地理》2022,42(1):168-175
采煤塌陷区农民居住空间重构后的居住满意度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北市为例,对安置后的采煤塌陷区农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其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居住空间重构后的农民居住满意度具有6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其评分由高到低分别为:配套设施、住宅条件、人际交往、社区环境、社区参与和经济收入;农民对总体居住满意度的评价一般,且自建类独院社区高于统建类多层公寓社区;农民的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住宅条件、社区环境、经济收入、配套设施以及人际交往显著影响重构后的总体居住满意度,其中住房条件是最主要因素,而经济收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优化采煤塌陷区农民居住空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单位制”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基石,单位制度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转轨和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而"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方式构成了我国当前城市空间转型的基底,有别于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规则。对"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既是对既有城市发展路径的反思,又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是我国城市空间转型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从政治经济空间组织、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公有制的土地制度和重工业导向的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等方面概括了"单位制"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基础,揭示出"单位制"城市空间生产方式在组织单元、政治经济功能、生产主体和功能单元、生产内容和职能、空间生产的价值倾向以及相应的空间分化形态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同时指出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单位制"空间生产方式的效率相对低下、城市企业主义治理下空间商品化属性凸显、空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悖离而导致空间冲突锐化、"空间公平"的追求的愈加重要等问题,并进而指出城市空间生产方式由封闭式的"单位制"向开放式的"社区制"转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等自然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社区,具有封闭性、独立性和排他性,严重影响城市的一体化进程.现代城市是以契约关系和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点.进行城中村改造,不但要改造城中村房屋建筑和面貌,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最终打破现有的、束缚经济发展的地缘、血缘等自然结构.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是既要实现原村民居住形态、居住环境的变革,也要实现社会关系、交往形态的革新.本文就城中村改造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仅供大家产考.  相似文献   

13.
论住宅需求,居住选址与居住分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杜德斌  崔裴 《经济地理》1996,16(1):82-90
本文从居住区位的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居住选址的社会经济因素和城市居住分异的基本规律。根据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分化的现状和趋势,将我国城市住户划分为工薪家庭、高收入家庭、单身和夫妻家庭、"空巢"家庭和"外来人口"五种类型,分析预测各类住户居住选址的基本倾向。最后以深圳蛇口工业区为例,剖析我国城市中正在出现和即将出现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弊病是一切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以商品生产、市场调节和追求剩余价值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与社会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因而破坏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既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都必须进一步推进生产方式全面、深刻的变革,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桦 《经济问题》2008,(4):49-5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城市贫困群体逐渐成为一个特定的阶层.如何缓解贫困群体的贫困状况,将其重新组织到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不仅关系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进行,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结构形态.在对城市贫困群体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我国城市贫困群体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通勤是西方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从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关系角度对西方国家的城市通勤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涉及到城市通勤的理论与模型、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过剩通勤和空间失衡等,在简单回顾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对国内相关研究提出展望,认为应该注重社会调查,加强个体层面的研究,关注从居住-就业的空间关系研究城市通勤量大规模增加的原因,并重视研究居住-就业的空间失衡所造成的社会空间后果,为社会福利政策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马天芳 《经济论坛》2014,(6):110-113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及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一切催生了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老年住宅。文章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城市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影响,探讨了老年住宅开发困难的原因,并对我国城市老年住宅建设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一、产业集群是城市集群发展的基础动力 城市带是城市集群的具体形态之一。是城市集群中多个城市首尾相连形成的带状城市连绵区。作为城市集群,其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区域经济不断增长是其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9.
于金富 《经济学家》2007,(4):103-107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落后状况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的缺陷及是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目标,应当是改造小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从农村到城市集中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改变过程,是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最直接最明显的特征是形成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约125公里)聚集着若干大、中、小相结合群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它以几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其它城市有等级、有规模地围绕此核心结成网络化结构。一般来说,它必须具有高密度的人口或城镇网络,发达的运输、通讯系统,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糊的形状与边界,多元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