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蒙宋对峙时期,出于军事征服及统一中国的考虑,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政权曾下令在安徽境内的颍州设立榷场,进行南北互市贸易.元统一全国后,安徽地区的商业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不少地方商业街市的规模超过了宋代;许多地方设立了商税征收管理机构,政府加强了对商税的征管;一些地方通过庙会的形式举行定期集市贸易,促进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商品流通;徽州人大量外出从事商业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在这一时期已初露头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增值税的管征经历了简易征收和"精细化管理"两个阶段,其制度变化主要受征税成本、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的影响。中央调控政策导致了土地增值税制度的易变和不稳定。土地财政思维促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使管理过程中的征税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地方政府对土地增值税产生收入依赖。从长远来看,土地增值税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予取消。但从近期来看,其仍是地方财政不可或缺的收入来源,应该简化税制并逐步减少征税。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地征收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者利益在一定制度框架中博弈的过程。由于国家所有权过于集中地控制了土地处置权、收益权以及对强制征收权约束的不足,引致地方政府权力扩张,使农地征收在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偏离制度设计的合理预期。解除中央政府对土地所有权垄断,给与集体所有权市场交易的权利,限制征收权以增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权力约束,促进参与农地利益博弈各方力量的均衡协调,是解决农地征收问题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增值税制度的国际比较 1.实施范围宽窄不等.征税范围是否广泛,且税款征收能否形成一条较为紧密的链条,是增值税制度能否实现其理论目标(中性目标和消除重复征税目标等)的关键.征税范围越广,税款征收的链条就越紧,越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同时,征收成本就越低,越有利于税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叶静 《经济论坛》2010,(6):9-13
为什么在有些时间段或者有些国家中,地方财政征收相对水平(地方政府征收的财政收入相对于中央政府征收的比例)比较高,而在有些时间段或者有些国家中,地方财政征收相对水平比较低,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地方财政征收相对水平,现有理论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出发,考察了军事竞争、经济开放、地方政府竞争、国家缔造成本以及政党政治对地方财政征收相对水平的影响。但是这些理论都忽视了一国组织结构的特征,国家的组织结构会直接影响各级政府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房产税不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也很难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尽管如此,对居民家庭拥有房产可以征收房产税,这是公平税负、完善税制的要求。但我国目前大范围征收居民房产税的时机尚不成熟。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减税,降低居民税收负担;其次是健全税收法律,真正做到依法征税;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居民财产信息征集登记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规范政府收入支出机制,为居民房产税的征收奠定良好的信息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7.
重复征税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或同一税源征收一次以上的税收,所得税重复征税主要包括有对已分配利润的重复征税和对未分配利润的重复征税两种情形。所得税在现代税制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防止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应该从建立法人所得税制度、对股票红利实行免税、健全国内"税收饶让抵免"机制以及完善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发达国家发展以市政债券市场为主导的地方政府信贷市场的经验是:市政债券市场发展与城市化同步,市政债券市场大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加速时期;市政债券市场也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变化过程;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私人债券保险制度是减少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的重要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以及减少财政赤字是影响其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趋势中的三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信用体系与这三个最基本趋势密切相关,因此也成为发展战略中曩基本的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是满足地方政府巨大融资需求的方法之一,其主要的发展经验是:政府对债券收益提供的保证可能招致市场扭曲;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提供的信用保证会造成债务入主动违约的道德风险和投资者忽视借款人信用特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多修建地铁、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系统,以最快的速度将大量郊区老百姓运送到市中心,干什么呢?希望他们能够上班、看病、逛街、消费,等等,人流量越多越好。因为人流量越多会使得市中心的房价越往上涨,政府可以征收更多的税。第一板斧——放宽限购令如果搞了这么多的地铁,希望这么多的人能够进入市中心来上班、看病,消费,市中心的房价不断上涨,但税是增量征税,如果大家不买房,政府怎么征税?所以限购令有可能开个口子,逐步放  相似文献   

10.
当下,全球气候显著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气候灾难频发,形势愈发严峻,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应对气候恶劣变化的最佳选择,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碳减排制度,以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两大减排工具为主。碳税作为强有力的减排工具,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运用。文章总结归纳国际实践发展过程中各国不断调整的碳税征税主体选择,结合国内“双碳”目标的引领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现状,对我国碳减排制度的继续深化以及碳税征收对象的选择提出建议:对国内年碳排放量百万吨以下的企业征收碳税,且对特殊主体免征碳税。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6.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