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户兼业行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兼业是指同一个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劳动或经营的一种就业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兼业行为有不同评价,文章对兼业行为的动因、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兼业化的对策以及兼业化研究方法进展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农户兼业经营状况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建明 《财经研究》2003,29(8):69-75
本文是对湖北省部分农户兼业经营状况调查的一个实证分析。调查实证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农户总兼业率已经相当高,超过70%,且一兼农户占主导地位。(2)不同类型农户在会计计算结果、生产率、耕地占有及利用、劳动力资源及利用、物质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农户兼业率的上升,兼业经营在大幅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在未来经营意向上,不同类型农户继续兼业经营的倾向非常明显,这说明农户兼业经营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确立了农户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微观运行的主体地位。以农户收入来源为主,并参照其经营性质和经营规模,可将我国现阶段的农户划分为以下五类群体:半自给小规模纯农户;商品性大规模专业农户;以农业为主业的兼业农户;以农业为副业的兼业农户;完全从事非农产业的纯非农户。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户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动,农户兼业化愈来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在如何看待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上目前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户兼业化是世界各国农村发展中的共同现象,因而我国也必然会在小规模土地经营的基础上走上农户兼业化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户兼业化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优化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选择性流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劳动力选择性转移的大背景下,构建了一个农户兼业生产的新技术采用模型,不但考察了兼业生产农户对新旧技术收益的比较、新旧技术和从事非农生产的比较,而且考察了采用新技术后新技术投入物在劳动力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下的使用量大小以及由此导致的最终产出的比较。结论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的情况相比,当农业工资率与非农工资率差距比较大时,劳动力流动下的兼业生产行为提高了新技术采用的收益标准,抑制了新技术采用量,从而导致农业产出总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劳动的自主化和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大,农户兼业经营愈来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木文对此做一初步探讨。一、农户兼业经营产生的机理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根据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把多种生产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和规模组成多种项目,从事多种产品生产或劳务活动的一种经营方式。农户兼业经营按农户经营各业收入占总收入的不同比重,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农(包括以牧、以渔、以林)为主,兼营它业,如  相似文献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自觉劳动的积极性,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造成了农户兼业的普及化。从目前情况看,后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解决:1.农户兼业使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有的地方农业已成为副业。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1.5亩,如此小规模的经营及农业的季节性特点,再加上价格体系不合理,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而农业成本又不断上升,自然不可能使农业成为各农户的主业。部分农民家庭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内部的分工代替了社会的产业化分工,从事乡村工业和其他产…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扩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 《经济纵横》2004,(6):24-27
在诸多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扩展。农户的兼业化经营既是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扩展的原因,又是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扩展的结果和表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方努力,应特别注重发展以农户兼业为基础的契约式联合经营。  相似文献   

8.
农户兼业经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农户兼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障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兼营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9.
农户兼业经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农户兼业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大作用,但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降低土地产出率和土地的利用率,同时也障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兼营农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0.
<正>一、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成本的微观经济分析 1、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分析 对劳动力要素来讲,机会成本就是劳动力为流动或不流动而牺牲掉的收益或付出的代价。为便于研究,我们选择了几种主要类型来进行分析:江苏城市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属于不同经济类型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单位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劳动力在本省区域间流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江苏劳动力要素流动的机会成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城乡收入的较大差距、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收益的较大差距,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强劲“拉力”。虽然对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来说,向城市流动的机会成本要低于预期收益,但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产业之间流动的机会成本,一般比向城市流动更低。农业劳动力在单纯务农的机会成本较高、一部分人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也较高的约束条件下,实行兼业经营,兼业经营可以使农村劳动力获取农业和非农业的全部收益,这种流动(非农化)的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户兼业转化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兼业农户深度分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资源配置视角,通过农户问卷调查,运用多元Logist 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家庭原始资源禀赋对农户兼业类型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户主年龄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农业户转为非农户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教育年限和主要职业类别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以及农业户转为非农户均没有显著影响。(2)家庭劳动力数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农业户转为非农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非农劳动力数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非农户则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它是农业户向兼业户甚至非农户转移的重要因素;照顾家人因素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农业户均没有显著影响。(3)承包地面积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农业户转为非农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承包地面积不是影响农户兼业的显著因素,反而是农户转为非农户的显著限制因素;承包地块数和承包地距离,对农业户转为Ⅰ兼农户、Ⅱ兼农户和农业户均没有显著影响。为促进农户的深度分化,应多部门联动,出台综合配套政策措施,着重提升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力和促使农户转出家庭承包地。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农业经营形式的目标模式,到底是专业化还是兼业化,人们看法不一。韩俊同志在《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载《经济研究》1988年第4期,以下简称《探析》)一文中认为我国农民经营形式的目标模式是兼业化。对此结论不敢苟同。相反,我们认为,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农业是一个处于波动和调整中的产业,农民的经营形式越来越取决于城乡工业的发展及其与农业的关联方式,现阶段农民的兼业经营将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农业本身的发展而最终向专业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随江苏省农业研修考察团赴日本爱知县进行了农业研修考察.所见所闻,令我大开眼界.倍受启发.一、发达的现代农业爱知县是日本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综观爱知县的农业,有以下几个特点:1、城郊型的农业结构.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的稻米开始出现过剩.为此,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形成了以花卉、蔬菜、畜牧业为主的城郊型农业产业结构.2、兼业化的经营格局.由于耕地较少,农户的经营规模一般都不大,农业专业户和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的第一兼业户比例很低,而以从事工商等业为主的第二兼业户则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体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体系已经难以维持。构建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实现机器对劳动的替代。然而,现实中土地流转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流转速度仍然很缓慢。本文通过Probit模型对CHIPS2008的8 000户农户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IV Probit和2SLS方法来回避内生性问题。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农户家庭中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增大有助于提高农地流动的概率,但非农就业比对土地流转的正面作用会受到来自农业兼业化的负面影响。第二,与非农就业收入水平相比,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程度更高,这揭示了城乡分隔体制下的中国小农经营与外国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化农场经营行为方式是有差异的。第三,养老和医疗保险可以减少农民家庭的后顾之忧,降低他们对土地作为社会保障手段的依赖程度。但从具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有无城市户口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程度要比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因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措施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科技进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民在种植业上花费的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兼业的时间机会。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民有更多的农闲时间来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机会。这种情况既可以表现为单个农民的农闲时间增多而在职业上从事兼职工作,也可以表现为由农户中的…  相似文献   

16.
农业产业化是当今中国农业发展的热点,但产业化经营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转变,目前仍很少有人进行定量研究。文章以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山东省龙口市为案例,通过生产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对该问题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龙口市的乡村工业发展迅速且占据了农村经济的绝大部分,但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关系最为紧密的仍然是农业产业,其次才是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这一结果应归功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在家庭劳动力分配时,年老人趋向于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趋向于从事非农生产,许多农户将自家的劳动力投入到非农产业,同时又雇佣外地劳力从事自家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7.
农户根据家庭净收益最大化来优化配置劳动力,该优化配置决定了劳动力剩余状态;家庭净收益最大化使得兼业家庭偏好把劳动力投向非农行业,导致农业生产的中间要素和劳动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家庭根据净收益最大化来配置劳动力之后仍存在劳动力剩余。贫困地区非农工作机会少,加之农户受教育程度低,且多为少数民族,找到非农工作的机会渺茫,这就解释了我国城市"民工荒"与贫困地区劳动力剩余并存的现象,但劳动力剩余规模并不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农业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从农户经营特征分化视角出发,分析了当前异质性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机理,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全职型农户均有较强的土地转入意愿,但普通农户因土地流转市场缺失难以转入土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租承受能力较强且受到政府支持,转入土地较容易。非全职型农户中,兼业农户基于边际产出拉平效应与社保功能,倾向于维持现有土地规模;工商农户具有较强的土地转出意愿,但土地流转市场缺失、种粮补贴政策扭曲、土地社保功能突出制约其转出土地。据此政策启示:建立健全各类农户创新创业投资的激励诱导政策,促进农户经营特征有效分化,提升农地流转有效供需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保制度,消除土地准社保功能,促进农地在各类农户间有序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原因入手,来探讨它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一)从劳动力转移的方式看,是以兼业型为主、分离型为辅,在人数上呈上升趋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转移的劳动力并不放弃农业,他们农闲打工,农忙务农,或一人在外打工,妇女老人在家种地。他们的生活方式是种地养家糊口,外出打工赚钱。兼业型为主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方…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