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资源型产业是工业经济的基础,对非资源型产业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而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又为资源型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以我国最大资源省份新疆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选取1990-2016年数据构建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对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等内部效应及劳动就业、区域经济等外部效应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对内部效应的促进作用大于外部效应,但在各分效应中的正向促进作用程度存在差异,未能够使所有分效应充分体现出来。最后,结合上述结论,为实现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互动效应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西经济结构单一化、刚性化、重型化、惯性化严重,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受到抑制,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为实现山西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必须构建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发展新机制,包括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平衡机制、矿产资源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促进机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产业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中国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机理的理论假说,运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和两阶段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和产业人口规模增加通过规模增长效应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带来显著抑制作用;(2)技术进步因素主要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能有效控制和降低资源型产业碳排放,进而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起驱动作用;(3)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具有正向驱动作用;(4)低碳规制能有效发挥能源效率和产业内部结构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驱动作用,同时有效降低能源消费结构对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抑制作用;(5)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是一个动态累积的过程,应当保持政策的延续性,最大限度实现低碳规制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山西经济结构呈现单一化、重型化,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资源型与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严重失衡。新形势下,促进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海淀区R&D资源清查中671家企业数据,考察全部样本以及产业和企业所有制结构差异下不同类型R&D支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R&D投入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R&D产出弹性与制造业企业相差不大,不同类型企业的弹性系数依民营、国有和外资企业递减。(2)在全部样本中,R&D经费内、外部支出都对企业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且前者影响更大,同时二者还存在互补效应。产业差异下的研究结果与全部样本一致,但是R&D经费外部支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大,互补效应也更加突出。R&D经费内部支出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率都有正向影响,但是R&D经费外部支出仅对民营企业生产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效应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区位、规模和类型等维度分析2001—2015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特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与共性规律。研究发现: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整体上呈加快趋势,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程度趋于改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同时工业转型与环境污染、空间扩展的关联度也呈下降趋势;不同区位、不同规模和不同资源类型的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速度、合理化、高级化及转型效应均具有显著个性演化特征;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调控能力和技术进步三因素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则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新技术与新知识的高技术服务业跨界融合是传统企业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研发和商业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运用熵指数测度全国各省区高技术服务业与资源型产业融合水平,并利用2014—2017年资源型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检验两大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技术服务业和资源型产业融合程度不高,但发展态势良好,处于从失调走向协调的转变期;产业融合对资源型企业创新研发效率短期无显著影响,长期存在抑制作用,资源型企业技术能力刚性导致对新技术的排斥,且较大的产业间认知差距削弱了产业间良性互动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产业融合对创新转化效率呈先抑制、后促进效应,就长期而言,产业融合具有良好的创新转化推动力;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分别在产业融合与滞后一期创新研发效率及滞后三期创新转化效率的关系中起正向、负向调节作用,表明资源型企业吸收能力构建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产业异质性视角出发,将资源型产业划分成高耗能—低碳(Ⅰ型)、低耗能—高碳(Ⅲ型)和低耗能—低碳(Ⅳ型)三类异质性产业,运用LMDI法,分解异质性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测算驱动因素的贡献率,结合Tapio脱钩理论,探讨驱动因素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总体呈现负向抑制作用,其贡献力强度为Ⅳ型Ⅲ型Ⅰ型;能源结构总体上也呈现负向抑制作用,其贡献力强度为Ⅲ型Ⅰ型Ⅳ型;经济规模始终呈现的是正向作用,其贡献力强度为Ⅳ型Ⅰ型Ⅲ型,说明碳排放驱动因素的驱动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因此,制定差异化的节能减排策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涛  杨如雪 《技术经济》2022,41(2):1-14
基于1997—2019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时序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如何影响产业韧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对高技术制造业韧性具有正向效应,且对冲击韧性的正向效应更强;从中介效应角度,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对产业韧性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存在技术创新通过推进产业升级,进而增强产业韧性的间接效应,且对断裂韧性发挥的中介效应强于冲击韧性;从门槛效应角度,产业韧性能够做为门槛变量,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促进作用中发挥门槛效应,高产业韧性水平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增强。研究结论为高技术制造业增强产业韧性水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0-2010年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资源型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资源型产业集聚等因素对该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根据被解释变量的不同特征,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两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资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东部地区并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有所差别。(2)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在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依次减弱;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集聚显著地“挤出”区域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观视角研究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共享性资源的差异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Porter的"钻石模型"、Padmore和Gibson的GEM模型(以及其改进模型)以及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的相关论述中提取共享性资源。以山西省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为问卷调查对象收集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产业内部协作、政府政策影响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区位条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资源禀赋条件和配套服务水平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康慧 《经济师》2013,(11):184-185,187
文章以"资源诅咒"制约经济发展这一命题为前提,以山西省为例,从制度角度对"资源诅咒"效应削弱当地经济发展的机制以及如何避免"资源诅咒"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资源禀赋主要是通过内生的人才、资本流动和外生的制度安排制约了当地的产业转型。最后提出缩小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收入差距、推进矿权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型过程中,正确选择技术创新路径对创新转型至关重要。在考察高技术产业开展内、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路径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2008-2014年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和创新绩效的空间相关性及分布结构,并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多种创新路径驱动创新绩效机理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实证考察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与非研发投入所占比重远远小于内部知识源化,技术创新路径非均衡性发展特点显著;高技术产业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内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与创新绩效一定程度上呈现为相似值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分化态势,相邻地区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对创新绩效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现阶段内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规模对创新绩效分别呈现微弱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没有充分发挥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资源型城市本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事关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在详细阐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概念、必然性的基础上,通过对高市场集中度条件下的油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企业总是倾向于减少用于产业转型的投入,将产业转型的任务推给政府的结论,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资源和环境约束下的新疆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文章在探讨资源型产业集群对新疆区域经济产生的增长极效应、产业关联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和"资源诅咒"效应的基础上,从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的视角,分析了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且提出通过产业创新——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服务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创新优势,理念创新——树立风险意识,培育创新主体——深化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等措施,实现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层面的资源诅咒效应一直备受关注,然而既有研究忽视了城镇化和集聚经济对资源诅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2003—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于资源型产业依赖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据此,进一步利用动态模型分析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以及在不同城镇化水平下传导机制的异质性.得出以下基本结论:资源诅咒效应在低城镇化水平地区更为明显;资源型产业依赖通过劳动力成本、 制造业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影响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要素集中而产生的集聚效益影响着资源诅咒间接传导机制的作用强度,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弱化其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湖北县域大多数产业集群属于资源型产业集群,它们主要靠低成本来获取竞争优势,这种低成本是通过廉价劳动力、便宜土地供给、宽松税收政策及低环境保护成本等因素形成,但是靠消耗廉价要素和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并不是长远之策.本文试图对湖北县域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通过对其发展特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今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90-2010年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资源型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资源型产业集聚等因素对该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根据被解释变量的不同特征,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两种计量经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资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东部地区并不明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全国总体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在东、中、西部有所差别.(2)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在东部、中部和西部表现为依次减弱;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产业集聚显著地“挤出”区域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回顾内生增长模型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提取8种影响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生要素和外生要素,并通过因子分析,提炼出我国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三类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信息知识程度和信息创新程度既共同直接影响,也通过内部投入要素间接影响信息资源产业产出增长;内部投入要素和外生性要素分别作用于产出增长.这不仅弥补了以前信息资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不足之处,而且揭示了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人力资本、专业化和技术溢出等内部因素以及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政策等外部因素对我国信息资源产业TFP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碳排放指标表征环境质量,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角度探讨资源型产业集聚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机理,构建包括规模负效应、多样化及专业化正效应的计量模型并对新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产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呈“N”型曲线关系,最佳集聚规模阈值区间为0.14~1.19。研究期内资源型产业集聚程度处于正外部性效应阶段,产业集聚自净效应(0.965)大于集聚污染效应(0.899),但非常逼近临界点。开采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集聚程度大幅超过最佳阈值区间。而初级加工业集聚规模处于第二阶段,环境正外部性效应显著。资源型产业细分行业集聚与碳排放之间出现了倒“N”型、正“N”型和正“U”型三种形状的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