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和地缘政治危机,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像美国这样"先进"的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资本主义虽然没有完全丧失信誉,但金融危机动摇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观念,对资本主义走向全球化产生了抑制作用,并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公共治理中的困境与无奈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内部的深层危机。  相似文献   

2.
继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洲一些国家又涉陷债务危机之中。用新的分析视角论及债务危机可能更有说服力,本文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二是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入手。此外,政党政治和松驰的财政政策也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认为:美欧国家如果不调整基本矛盾,不自我修复民主政治制度,债务危机将是一个死结。最后给出了化解债务危机的两条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对美国次贷危机原因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金融危机向实体危机转变的逻辑相反,美国次贷危机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经济危机,它是世界经济危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形式。其中,金融性因素是直接原因,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和贫富分化是深层根源,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张则是危机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必然性。从深层上看,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源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从中间层次上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是源于现代自由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根本缺陷;从表面上看,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误导。从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又加深为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内在逻辑在于大资产阶级掌控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孕育了危机全球化的所有基因。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在金融海啸中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揭示了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但在二战之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似乎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背道而驰。当今天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的时候,却又不得不让各国学者来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一直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一些西方学者摒弃以往传统的经济视角,转而寻求新的研究范式来解读资本主义的危机,这一时期备受关注的危机理论有:体制危机论,福利国家危机论和资本主义总体性危机论。总体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西方学者不再从单一视角出发研究资本主义危机,不再将资本主义危机单纯理解为经济危机,而是趋向多元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趋势显著,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积累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但也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而今,距离危机的爆发已经十余年,危机后当代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本文考察了危机后美国政府的系列"再工业化"政策、新自由主义持续强劲的势头、新形势下美国经济的新矛盾与新变化,探讨"再工业化"能否为美国寻得摆脱经济危机的新型积累模式、危机后金融部门为何迅速恢复并依然主导美国经济、劳资矛盾的持续加剧能否催生新的变革等问题,认为危机后美国经济金融化趋势尚未逆转,新型积累模式尚不可得,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内部的经济调节机制无法解决其持续激化的基本矛盾,而矛盾的激化酝酿着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二战之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一些的新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反而更为尖锐,矛盾进一步向世界范围扩展。资本主义实行的全球掠夺、剥削和过度积累,并没有改变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反而会使危机发展到更为严重的程度。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没有未来,必然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越来越倾向于总体性与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强调资本主义概念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与形式,而是一种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社会形态.他们否定了美国型资本主义是世界上标准资本主义的观点,肯定资本主义有多种选择与多种形式.这些学者通过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与分析,认为资本化、全球化以及自由主义造成了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与阶级对立问题日趋尖锐,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危机,典型表现是2008 ~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他们在质疑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其可以通过调节与调和方式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当世界各国正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探索出路、找寻对策时,也在对危机的爆发缘由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多种的解读,重新梳理和评价斯大林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毁灭性的周期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等等,这对探讨、洞析和应对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毫无疑义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首次引起了世界关注,2007年8月升格为全球金融风暴,房屋抵押公司申请破产,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普遍发布盈利预警,主要全球股市崩盘,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探索次贷危机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从危机中学习,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对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风险进行理性审慎的对待,加强风险意识,改善风险管理为确保稳定和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利 《当代经济》2009,(12):12-13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7年2月首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2007年8月升级成全球金融风暴,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申请破产,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普遍发出盈利预警,全球主要股市指数应声而跌,次贷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探究本轮次贷危机的成因可以使我们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积极发展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同时,理性而审慎的对待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证我国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源起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应对危机的乏力。相比之下,马克思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从描述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中的危机可能性,到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危机周期性,再到虚拟经济与信用制度下危机现实性等一系列讨论,不但指出了其根源在于特定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由此探讨了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之周期波动的运行机制,更是以独特视角深刻解析了此次遍布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由此表明回归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视角的社会哲学应用于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目前正“肆虐“美国,并向全球扩散。本文从次贷危机的成因着手,分析了次贷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和业务方面的影响,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安全度过次债危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由一场局部的信贷危机发展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从成因、传导路径及对世界经济格局影响三个方面对次贷危机进行研究,试图勾勒出次贷危机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荡。本文主要从证券化中各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监管的缺失和不到位,使得原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失效,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而在次贷危机刚刚开始时,人们并没有充分估计到其严重性,但随后的发展越发令人不寒而栗。到现在为止.次贷危机仍未结束,但我们需要总结这场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以防止我国金融业在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马克思生态学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伯克特从资本积累的反生态性出发来研究马克思的环境危机思想,指出马克思考察了由资本主义产生的双重环境危机,即资本积累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危机。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表现,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了消解资本主义的环境危机,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联合生产。伯克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政治经济学解读,不仅对捍卫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理论,而且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动荡。本文主要从证券化中各方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监管的缺失和不到位,使得原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失效,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畸高、贫富差距扩大等现象,经济与社会的困境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发展模式的反思,企图通过反思找到引发危机的真正原因,并促进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致命的缺陷,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的爆发将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意识到,仅凭这一场危机就断言资本主义从此将退出历史舞台,恐怕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