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研究不可移动文物时空分布特征对促进不可移动文物整体保护利用和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湖南省2 352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对历史时期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历时漫长。近代以来是文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其主要文物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总体以岳阳市君山区—永州市东安县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出“东密西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长沙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区。(3)形成于各历史时期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分布的高密度核心区总体上表现为洞庭湖西北岸向洞庭湖南岸和湘江流域扩展的过程,且呈现出初步扩张期—收缩期—快速扩张期—高度聚集期的时空演化规律。(4)湖南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分布演变是高程、坡度与河流水系等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公路密度、人口密度、历史文化与政治环境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 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 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 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 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 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 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 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 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 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12,3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浩  金凤君  王姣娥 《经济地理》2012,(4):55-61,6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对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分布差异和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在微观的市县级范围内,县级及以下名城的分布相对分散,地级及以上名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县市相对集中;在中观的省域范围内,1982年以来的一、二、三批名城在省域覆盖范围内具有较为明显的东南部、北部、中西部重心格局演变的特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时空演变总体表现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中心城市、中部城市向边缘城市、地域特色城市,由直辖城市、省会城市向地级城市、县级城市、甚至城市的一个行政区扩展的特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发展在考虑各尺度区域范围内的等级差异和不均衡分布的基础上走向了科学化、细致化。  相似文献   

5.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对湖北省文化遗产时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史前至先秦时期、明朝至近代以来这两个时间段之内。2随着历史演进,湖北省新增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距离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移动方向呈现出先向南、再向东移动的趋势,与湖北省历史发展轨迹较为一致。3不同历史时期,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类型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均属于集聚型。4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演化逐渐由"多核聚散"演变为"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从以襄阳、荆州、鄂—黄为中心的聚散分布格局发展到以武汉为中心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湘中地区人类聚居空间的演变规律,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系统化管理、因地制宜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梅山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古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各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秦汉至隋唐时期文化遗产总体呈随机分布,其他历史时期呈集聚分布;(2)各时期文化遗产分布格局明显不同,高密度分布区随时间推移由资水中下游向中上游迁移;(3)文化遗产分布重心呈现整体向西南偏移的趋势,聚集程度表现为由集聚到分散交替演变的过程;(4)受自然环境影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坡度2°~15°的缓斜坡和斜坡、距地质灾害点1 km外的区域,各坡向分布较为均匀,距河流1 km范围内及红壤地区分布最多。(5)河流为影响该地区文化遗产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地质灾害和地形因素,土壤因素的重要性最低。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赋存演化特征与旅游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东北地区2002、2007、2013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多样化指数、等级结构金字塔、品质度、最邻近点指数、点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等数理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赋存的时空演化状况,研究发现:1从数理演化特征来看,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度缓慢提升,同时省际差异较为显著;旅游资源等级体系呈"中间等级数量丰富,低、高端景区缺乏"的纺锤形结构,且伴随旅游景区数量及属性结构比例变化,纺锤形结构呈现"结构破缺—平衡稳定—重心偏离"的演变特征;旅游资源品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率省际分异明显。2从空间演化特征来看,东北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凝聚型特征,景区省际空间分布演变对东北全局没有必然影响;2002年以来旅游资源集聚热点不断增多,景区分布盲区不断消亡,集聚格局由单核空间扩张向跨行政区重组联动发展;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指数呈下降趋势,景区空间集聚态势逐步弱化,扩散化倾向不断加强。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从旅游产业轴带、旅游产业圈层、旅游产业组团三种模式出发,提出了东北地区旅游产业空间的重构构想。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传统和五普口径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传统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两种口径,结合相关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①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满足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分布的集中性趋于减弱而均衡程度则趋于增强;②城市GNI指数的区域差异明显,苏南>苏北>苏中;③统计口径影响很大,相比而言,五普口径较传统口径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的总体趋势.研究表明,经济因素与城市规模分布变动呈明显的相关性,但政治结构因素(行政区划调整和统计口径)是引起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 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 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 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 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 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 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 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 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 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 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 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 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 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 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 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 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 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 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 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 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基塘系统作为一种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复合农业生 态系统,是珠三角地区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 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基塘系统的景观格局发生巨大改变,其 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逐渐退化。以佛山顺德区为例,基于 1979—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ENVI解译,在此基 础上利用9个景观指数研究区域基塘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并 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9—2020年,顺德 区基塘、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明显,整体景观呈现非均 衡化趋势分布;基塘景观的破碎度不断增加,优势度和团聚程 度下降,部分基塘逐渐萎缩。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文因 素是影响顺德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有负向效应的空 间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 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 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 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 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 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 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 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镇历史景观的“层积”理念,制定其景观要素构成与景观格局判定的解译标准;以重庆市龙兴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地籍舆图及现状测绘等资料,建立龙兴古镇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2套数据库;利用ArcGIS平台、Depthmap软件分别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剥离出龙兴古镇的3个历史阶段:形成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并对各阶段的特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历史事件、文化兴衰、职能转变等历史背景,总结提取影响层积规律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层积规律解译的基础上提出对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的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姚佩怡 《技术经济》2022,41(2):26-37
由于时间的单向性与空间的重叠性,在建成环境发 展过程中,遗址作为曾经的历史存在,二者在空间关系上表现 出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对立而有待协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 关乎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延续,也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与质 量。遗址公园是实现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以及协同遗址与城 市空间发展的有效方式。破碎化是遗址的空间共性特征,其空 间表征具有模糊和非完整性。基于“完形”理念,运用地理信 息系统、倾斜摄影等数字景观技术探索寻求遗址公园空间完形 的策略与方法。结合南京石头城遗址公园实践,从文史梳理、 考古发掘、地理空间演化、多源空间信息的叠合与分析等不同 维度对遗址空间进行解析,提出基于遗址“空间完形”的规划 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景观风貌是乡村各类文化因子的综合外在 表现,具有显著原型特征的聚居景观文化因子就是景观基因。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京市漆桥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基 因理论分类和识别漆桥村各类文化因子,利用AHP(层次分析 法)-FCE(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排序,构建乡土文化景观 风貌的景观基因排序指标体系,定量评估不同因子在景观风貌 中的重要程度,提取重要的景观基因通过基因植入方法运用到 风貌构建中,为乡土景观风貌营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