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刘军辉  张古 《财经研究》2016,(10):80-93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间投入品模型,将户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和不同劳动力流动模式等因素纳入研究框架中,构建了中国户籍制度演变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了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户籍制度的改革路径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如果降低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束缚,经济系统会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而维持当前户籍制度不变将遭受较大损失;(2)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路径影响了户籍制度的改革效果,如果农民工“带着土地”进行转移将会放大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要协同进行,不仅要减少户籍制度对农民工迁移的束缚,还应保留其农用地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劳动力迁移理论,也为地方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它对农民、农村以及整个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民城市就业的行业准入,增加了农民城市就业的成本,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因此要创新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改革户籍制度,归还农民工国民身份待遇;其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最后着力发展户籍门槛低的中小城市,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在促进了城镇化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综合利用多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库,实证分析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对资本产出比和工作时间有负面影响,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净收益非常可观。根据本研究的回归结果,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在未来几年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收益。这也就意味着,在推进全面户籍制度改革中仅仅考量户籍制度改革所要付出的成本,而忽略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可能会在实践中制约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刘明  王忠民 《经济师》2014,(10):13-16
文章探讨城市化对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以及农村地区内部不平等的影响。主要着眼于中国城市化的两种形式: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工业化。文章认为,城市化进程对于农村内不平等和城乡不平等呈正相关。户籍制度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对于农村内不平等和城乡间不平等有显著作用。由于户口制度的实行,政府对于当地城镇企业录用非城镇居民已有名额的限制。这就导致了就业歧视,这使得农民工收入工资水平较低。此外,在城镇工作的农村户口居民是无法在城镇地区享受当地的补贴和福利。文章认为,这两个问题共同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增大。同时,由于各地区不平衡的就业机会,农村工业化也会使得农村内部差距加剧。不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从长远来说,农村工业化可以减少城乡差距。文章认为,政府应该赋予户籍制度更大的灵活性,同时改善农民工的福利状况。对于西部地区,目前对于长期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由于制度、人力资本以及社会的诸多因素,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两个进程的步调并不一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如何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尽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永久性迁移"成为关注重点.近年来,在所谓"候鸟式"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中,举家迁移的数量增长明显.这一现象在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仍显滞后的背景下,是否意味着"农民工"在进城20多年后靠自己的力量真正扎下根了呢?文章从森的"可行性能力"角度出发,利用2006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中关于浙江省的数据,对农民工举家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用工保障环境改善等相关条件在其中的作用,以期对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侯军贤 《经济师》2008,(3):229-230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态度比较消极,农民工在城市的务工、生活环境很不宽松,有的地方甚至利用政策手段限制农民工的正常流动。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梦玄  杨晓璇  周义 《当代经济》2022,39(1):105-112
基于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包含经济、交通、设施和环境四大因素的城市宜居性指标体系,实证检验城市宜居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及其区域性差异.全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宜居性四大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呈现显著但差别化的影响.经济富裕性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劳动力流动的动机通常首先是理想的工作和收入.紧随其后的是交通便捷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交通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就设施便利性而言,医疗水平较高和文化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将吸引劳动力流入,而教育质量较高的地区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限制,表现为阻碍劳动力流入.在考虑前三个因素的同时,环境舒适性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依然显著,表明随着劳动力对其他因素的逐渐满足,他们对环境的考量也在递增.分区域实证分析发现,东、中部的经济因素正向作用最强烈,教育因素负向作用明显,东部交通有较弱的负向影响,而西部地区的交通因素影响最大.由此建议:除了改革户籍制度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外,中、东部地区应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城市应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西部地区则应加强交通的完善和其他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不断成熟的阶段,国内学者对我国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的阶段进行了梳理,对流向变动的地区、行业、个人特征进行跟踪分析,对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政策进行了反思,并对引导农民工合作创业的服务体系进行了探讨。国外学者较早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模型研究、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体系研究和农村劳动力回流合作创业研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呈现出新特点,因而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在行业、年龄、地区上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探讨劳务输出地区的流向动力模型,加大研究的统计分析力度,为农民工的流动和政府的引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探讨了户籍改革和农地转让权对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能提高大中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大中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地可转让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尤其是对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更有利,但会推高大中城市房价,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发现如果城市层级相差过大,也不利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文章最后针对户籍改革和农地产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宪 《现代经济探讨》2004,(12):28-30,80
文章从农民工流动所处的城市环境出发,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不同阶段农民工流动方式分化的特点。认为在当前户籍改革促进农民工定居型流动的同时,经济门槛和素质门槛制约了定居型流动规模的扩大。并认为在城市对农民工的推力向市场作用机制回归的情况下,单一的户籍改革不能解决促进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转化的所有问题,在户籍改革的同时应加强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户籍改革按照从小城镇、中等规模城市再到大城市的逻辑顺序展开。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着人口承载能力限制、财政分权模式下的差别待遇、人才与人口可控性等一系列难题。消解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压力,涉及均衡区域资源配置、是否保留户籍的工具性,以及筛选机制和户籍门槛等核心问题。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关键仍然是寻求政策供需的均衡点,未来的政策走向是渐进式改革与福利供给"普惠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户籍管理本质上属于民事登记和人口动态统计的一部分。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以严格限制公民自由迁移和设置城市准入资格为鲜明特征, 是政府发展经济和调控社会的政策手段。改革开放以后, 户籍制度在限制人口迁移方面有所松动, 但户口归属仍然是城市外来人群的隐痛, 并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隐性力量。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一直与社会公共产品的分享体制有紧密的联系。户籍改革与社会公共产品分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户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应有相应的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市民化过程中土地退出
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市民化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户籍制度改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同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本文从农村集体成员定义角度提出了解决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本文的观点是,把静态集体成员变为动态的集体成员,就能同时解决市民化过程中农村的衰落和农民工有偿退出承包地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三方面所发生了转型变化,这些转型要素推动了三十年来的城镇化演进。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城镇化演进的理论分析框架,可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是当前城镇化演进的一个主要困境。实现城镇化模式转型是破解当前城镇化困境的主要路径。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化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以还农民工一份有尊严的生活为目标,加速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城镇化模式转型将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程鹏 《产经评论》2014,(6):113-126
利用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差分和系统GMM估计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1)各地区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劳动力比例,有利于三次产业增长;(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地区三次产业的发展呈现差异性影响;(3)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对三次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恰当处理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关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调整三次产业中农村就业人员的比例,以配合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表现为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外来流动人口和城市市民多个利益集团组成的多方博弈过程,而最终的政策趋向取决于博弈各方对各种权利、资源、政策干预力量等因素的掌握,而各利益相关方支持还是反对改革的主张取决于各方对成本收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户籍对价、劳动力迁移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良悦 《财经科学》2011,(1):117-124
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劳动力迁移和土地流转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制度约束下,户籍制度成为劳动力迁移的退出和进入壁垒。户籍制度之所以成为城市化的一个障碍,就在于附着于其上的福利价值,所以,要消除这一障碍必须交换其福利价值。本文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迁移中,通过户籍对价来解决迁移劳动力的土地退出和城市安置,不仅能够鼓励劳动力迁移,而且也有利于土地流转。这是一种可行的户籍改革措施和城市化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特殊劳动群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热点问题。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造责任政府、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圣道 《经济经纬》2006,(2):121-123
由于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一直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因此,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就必须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