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途径,近年有关城市生态化雨洪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层出不穷。如何协调生态化雨洪管理复杂系统中并存的水文过程控制要求、场地空间限制与景观需求引发了业界的广泛思考。从生态化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入手,提出由水文、规划和景观三部分构成的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构建体系框架,并明确了系统中三者间的作用和相互关系。该体系借助水文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城市空间与雨洪管理功能需求间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景观营造,实现城市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的地域性和实操性。最后,以福州市江北城区为例对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构建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予以阐释,不仅可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提供参考,而且有利于促进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2.
校园中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场地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公 共活动需求,然而集中的不透水地面、屋面会增大场地雨洪压 力。在保证硬质下垫面功能属性的同时,实现雨洪的有效管控 是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获取高精度的 场地空间数据,构建SWMM概化模型,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 下不同场景的径流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及不同排水口的流 量变化规律,得出基于径流路径优化的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对 策,即以优化雨水径流路径为导向,适当组织线性GSI措施, 引导产汇流方向,降低场地中有效不透水面积(EIA),减轻场 地雨洪压力。最后结合青年湖片区的景观现状,提出以优化径 流路径为导向的系统化、立体化、适地性、可观赏的校园雨洪 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尺度公共空间海绵化改造实践具有实操价 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雨洪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带来了城市环境的负面问题,同时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为解决城市雨洪及其引起的相关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出雨洪景观的可持续性设计策略。首先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可持续性雨洪景观的效益特点,然后从弹性设计、节约化设计和人性化设计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可持续性雨洪景观的设计方法,为海绵城市建设中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城市雨洪问题,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充分利用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进行雨洪管理。首先分析了城市湿地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然后提出城市湿地雨洪管理的策略,最后论述了城市湿地雨水管理的景观设计途径。指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要依据雨水在源区—迁移—汇流域尺度上的过程,应用低影响开发技术,设计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对这一全过程中的雨水进行汇集、渗透、过滤及存贮等处理,实现对雨水水量、水质的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5.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导致城市内绿地面积迅速减少,绿地所具有的拦截、渗透和存储降雨径流的滞蓄功能逐渐被削弱。城市内部绿地的滞蓄能力大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成为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计算了绿地的滞蓄能力,并根据相关标准中50年一遇的降雨量评估了沈阳市绿地的滞蓄效能,得出绿地滞蓄能力对滞蓄效能有显著影响。然后分析了不同绿地滞蓄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剩余的滞蓄潜力。最终结合沈阳市绿地滞蓄潜力的空间格局提出了绿地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邹萍秀  曹磊  王焱   《技术经济》2019,35(8):72
当前中国面临着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水问题,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及实践,并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结合国内外雨洪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构建了以分区而治、内外联合为主的“弹性”雨洪管理系统。将校园划分为3个子排水分区,阐明“海绵城市”的理念。校园设计提出了保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修复来减缓施工造成的损害,并在设计和施工中使用低影响开发(LID)实践等设计目标,以期指导我国海绵试点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焱  曹磊  沈悦 《技术经济》2019,35(4):112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8.
污染场地现场调查与监测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是场地环境管理、风险评估与修复治理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污染场地调查评估的阶段划分与勘察技术,分析了国内场地调查工作模式以及环境监测工作程序,提出了现有的常用监测技术,并总结了目前国内污染场地勘察与监测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绿地有一定的雨洪调蓄功能,雨洪状况下,如何在汇水系统尺度利用和保护绿地亟待研究。选取95处位于武汉港西汇水系统的地块,调研地块性质,利用ArcGIS提取不透水比例及平均坡度,并进行SWMM水文模型演算。通过实验性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率(λ=0.13m3/m2)、汇水系统(g=36%)和各类用地(g=18%~47%)基于雨水调蓄理念下的最低绿地率,使汇水系统水文状况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讨论了不同重现期下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能,旨在完善绿地雨洪调蓄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利用与保护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 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 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 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 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 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 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 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 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 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 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 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1.
上海园林土壤的标准化管理发端于《园林栽植土质 量标准》(DBJ 08-231—98),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上海的园 林土壤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 进,现有园林土壤的标准化管理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 系统梳理上海现行园林土壤标准体系,发现园林土壤标准主要 存在部分标准内容相互重复和冲突、国标与地标间层次关系不 明确,以及技术标准未及时更新等问题。提出完善上海园林土 壤标准体系的优化方案,包括针对技术指标进行细化和优化, 以及统一土壤指标测定方法避免标准间的冲突。此外,需要提 出符合中国园林土壤特点的技术标准,并予以及时修订和完 善。在标准化管理对策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园林土壤质量,在 园林绿化工程设计中,首先针对土壤质量进行控制,同时分类 管理园林土壤及土壤改良材料,并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行业财 政支撑力度,加强园林土壤的相关科技研发。  相似文献   

12.
让自然做功——融合“雨水管理”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街道在国外,尤其是在美国已经成为进行街道雨水管理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分析街道雨水管理问题的出现,阐述了绿色街道的概念与功能,详细解析了美国波特兰市西南第12大街绿色街道景观建设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全面研究介绍了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应用的雨水种植沟、雨水种植池、路牙石扩展池和雨水渗透园四种不同的街道雨水花园策略。最后结合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的特点,应用四种街道雨水花园策略对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和停车场绿地三种绿色街道设计建设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建成环境径流系统科学组织与技术集成的研究视角,认为建筑表面与景观场地共同构成了建成环境地表系统,统筹建筑顶面、侧立面及景观下垫面的一体化径流系统设计是当代科创园区更新改造的重要内容,并对改善局部地段生态环境、集约利用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小型科创园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全地表生态径流理念下“建筑-环境”协同改造的设计观念;以苏州金枫产业园改造设计为例,进行了包含建筑改造和园区景观更新的一体化地表生态径流协同设计。总结了地表生态径流设计方法在科创园区建筑及其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与设计要点,探讨了后续研究的思路与方向,为充实当代低影响开发设计方法与技术模式提供相关依据与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4.
西宁属于西北高海拔半干旱地区,具有年均降雨量 少、蒸发量高的气候特征。城市道路是城市径流雨水产流的主 要组成部分。西宁现状城市道路均采用传统快排方式,存在雨 水利用不佳、污染城市末端水系生态环境等问题。根据城市道 路等级、下垫面及现状植被生长情况,分析西宁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区道路改造项目的特点,定制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的技术 路线,分类探讨解决西北半干旱地区城市道路初期雨水的径流 污染控制及雨水利用问题。根据已完成海绵化改造的8条道路 的经验,提炼西宁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模式,以期为西北半干 旱地区城市道路海绵化改造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并结合对部分国内高新技术科技投入政策管理部门的调研结果,提出了包括科技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评价指标的特点,分别利用客观数据或Likert5点法进行评分。运用模糊熵方法,用条件熵度量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采用Borda选择法确定科技投入项目的绩效水平及排序,并引入基准项目来判断项目的合格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