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产业共性技术政府支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特性,政府理应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推动共性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应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优化共性技术的扩散机制;健全技术经济政策;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共性技术因其在技术创新链条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对相关产业集群创新的巨大拉动效应,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必须依靠政府指导下、不同产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运用两群体模仿者动态微分方程,分析了在不同情景下分别来自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的两类异质企业间与学研机构合作研发共性技术的演化博弈过程和稳定策略,并运用数值模拟对理论命题逐一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匡跃平 《技术经济》2003,22(12):37-38
一、产业技术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整个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技术政策又叫行业技术开发政策,是政府所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是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和推动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指导和支持国民经济的技术更新、改造和创新的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4.
关键共性技术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它通常体现一定时期内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志。目前,我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系统失衡,内生创新能力薄弱,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进程。改善我国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现状,需厚植创新环境,构建以创新导向为核心的官产学研多方协同的供给体系,营造具有国家意志、财政支持的良好制度设计,为弥补关键共性技术制度缺失和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产业共性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扩散模型,以政府作用为调节变量,构建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三阶段仿真模型,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三阶段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借助Matlab平台对主体采纳行为和共性技术扩散速度进行仿真,并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扩散为例对仿真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共性技术扩散先后经历了权威决策、二次创新以及附随扩散3个阶段;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企业采纳比例遵循“S”型曲线规律,而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速度出现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N”型走势;直接采纳二次研发成果的企业,对产业共性技术扩散影响较大;政府在整个产业共性技术扩散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扩散不同阶段政府介入方式与程度会有所差异;二次创新投入比例与成功率影响产业共性技术扩散规模和速度;只有将产业共性技术转化成专有技术或新产品,才能实现共性技术有效扩散。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是在多个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并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合适的组织模式是实现产业共性技术成功研发和扩散的关键。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协同创新背景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重大专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是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新型组织模式,这些创新组织模式涉及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产学研各类主体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模式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市场机制的基础调节,还需要与区域、行业的产业发展特色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钢铁业规模迅速扩张,技术水平显著提高。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钢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也从政府主导、行业研究机构研发、企业推广应用的模式转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其中,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背景,行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对企业创新投入激励的增强作用,以及钢铁业技术体制自身的特点,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以市场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参与技术创新合作,正成为中国钢铁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新特点,同时,这种模式也带来了重复引进或创新投入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保持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钢铁业还需要解决许多共性技术组织管理与政府作用的问题,如何创新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扩散机制,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ElinorOstrom的IAD延伸模型及对浙江273家代表性装备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企业这一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研究发现:企业状况与其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意愿不完全相关;企业技术状况感知、外部行动状况及创新结果信息了解程度对企业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采取“抓大”策略,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区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促进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与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9.
2008年,在构筑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上,我们将从五方面入手: 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在提升、完善和健全已有的4个省级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南浔木业科技创新中心、织里童装技术开发中心、安吉椅业创新服务中心、德清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在特种电磁线、不锈钢制品、生物医药、竹产业、电光源产品、涂装设备检测、  相似文献   

10.
共性技术特殊的技术范式决定共性技术创新和扩散面临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比一般的技术创新更加严重,因而其生产和供给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复杂。优势企业供给、集群企业技术联盟、共性技术平台供给和外部获取是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最常见的四种方式。在不同的供给模式下,创新网络结构、主体功能和相应的制度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有利于共性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六个效率标准判断,并不存在绝对占优的共性技术供给机制,最优的共性技术供给机制受产业集群市场结构和技术范式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政府支持合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三阶段博弈模型,基于政府视角研究了以企业研发投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共性技术支持合同的最优设计问题,并分析了合同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足够多的政府预算是共性技术研发最优合同存在的前提,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随着政府预算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增长速度比政府支持投入的增长速度更快;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与共性技术市场化预期收益、企业及政府投入对共性技术研发成功的影响系数正相关,与双方单位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所共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却对制定有效的相关政策造成了障碍。在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复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复杂性机理。对其复杂性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定量化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提出了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生物技术领域专利为例,采用共性技术专利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专利的研发供给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产学研合作共性技术研发明显优于企业单独研发形式。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突破,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多主体模块化协同是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主流创新模式,协同知识链的运行绩效决定着协同研发绩效和组织竞争能力。构建了共性技术研发模块化协同的过程模型、基于共性技术研发业务流程的模块主体协同知识链模型以及协同知识链的知识流动模型,探讨了协同知识链知识流动的若干运行机理,分析了协同知识链中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知识链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USPTO的中国专利数据,从产业共性技术的特征识别与测度视角,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专利的技术价值与外部溢出效应,但其对企业专利技术基础性及关联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对中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整体促进作用不明显;产学研合作更能促进大规模企业在自身知识和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而对小规模企业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效应则不显著;不同行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应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外包博弈模型,从政府视角研究以共性技术产出最大化为目标的最优政府支持性研发外包合同,并对最优外包合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足够多的政府预算是共性技术政府支持性最优研发外包合同存在的前提,最优合同条款随政府预算的增大而增多,企业保留收益增大倒逼政府预算增加;企业最优知识技术投入与共性技术价值系数以及从研发中分享的收益份额正相关,与政府支付的固定研发费用负相关;政府最优知识技术投入与固定研发费用及单位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企业最优投入与政府投入成本系数负相关,与政府投入对研发成功的贡献系数正相关,且企业最优投入随其研发能力的增强而加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预算、项目前景及支持性资源分配3个方面提出共性技术研发外包合同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共性技术的识别、研发与商业化扩散构成的集体学习过程,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经济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索。理论模型及案例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创新行为主体子系统、创新服务主体子系统和创新环境子系统耦合而成的自组织系统。与此同时,子系统或要素间合作随机概率、自组织特征、自组织机制以及创新外部性的阶段性演变,共同推动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从自创生、自生长向自维持阶段演进和跃迁,并由此决定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在重新定义产业共性技术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经由综合文本挖掘、德温特手工代码共现、专利引用3个环节而确立的产业共性技术识别概念框架。该框架从3个评估视角———技术基础性、技术应用范围及技术社会效益,对产业共性技术的3个特性进行逐步识别,最终筛选出产业共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