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城市人均GDP标准差、城市人均GDP变异系数、城市人均GDP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来研究我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总体差异;用人均GDP与GDP增长率指标的点矩阵图来研究我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结合钱纳里的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理论对我国23座典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国23座典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逐渐加大;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为"人均GDP、GDP增长率双低"→"人均GDP低、GDP增长率高"→"人均GDP、GDP增长率双高"→"人均GDP高、GDP增长率低";代表城市北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的初级阶段;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进行统一性分析检验,在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碳排放约束因素,研究1978—2010年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间的数量关系,并得到了实现2020年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碳排放量。本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具有统一性,即2020年完成人均GDP发展指标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样在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情况下也能实现人均GDP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3.
一、全面小康建设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全面小康建设的含义。 对于小康社会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为GDP标准,即按照人均GDP进行衡量:当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可认为进入小康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到1998年已经实现人均  相似文献   

4.
<正> 一、1991—2010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特征 1.1 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 根据我们对未来17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的预测,并结合定性分析,结论是:1991—2010年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据测算,90年代我国GDP可保持年均9%的增长率,2000年GDP可达41857亿元(人民币,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人均GDP可达3283元;2001—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不会低于年均7.5%,按此计算,2010年GDP为86269亿元,如果2000年后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人均GDP将达6311元。1990—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25%。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人均GDP的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均GDP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指标,它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文章建立了北京市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研究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可外推性,预测了2005年~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的发展水平,说明北京市人均GDP具有一定的时间趋势。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0年我国GDP为39.8万亿元(人均GDP为30615元),若不考虑人口因素,"翻一番"意味着人均GDP将达到61230元。各国发展经验表明,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左右,就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会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4万多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即人均1090美元。这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国际经验表明,进入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因为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后,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加快升级,随之又必  相似文献   

8.
关海波 《经济论坛》2010,(12):160-162
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97~2007年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和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对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两者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我国GDP为l17252亿元,比上年增长9.1%,首次突破人均l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那么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各自处于怎样的态势呢?本文将我国各地区科技投入和人均GDP看做一个系统,运用SPA分析理论,对不同地区的科技投入与人均GDP进行了同异反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春霞  宁满秀 《技术经济》2013,(2):104-111,131
采用双向分量回归法探讨1985—2009年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在模型中引入共同边界技术效率比,以解决一般固定效应模型无法捕捉不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对两者间内在关系的影响这一问题。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人均GDP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越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均C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曲线逐渐平缓,低、中收入地区的EKC不呈倒U型,高收入地区的EKC呈不明显的倒U型。  相似文献   

11.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3年我国GDP为117252亿元,比上年增长9.1%,首次突破人均1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那么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各自处于怎样的态势呢?本文将我国各地区科技投入和人均GDP看做一个系统,运用SPA分析理论,对不同地区的科技投入与人均GDP进行了同异反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1994~2004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因素与公司内因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本文发现,人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对资产负债率影响较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非债务税盾越大,人均GDP对其资产负债率影响越小;城乡储蓄年度余额越高的地区,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随着地区人均GDP的提高,城乡储蓄对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减小;资本形成总额越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首先用碳排放量分解模型计算出我国年度CO2的排放量,然后计算出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CO2Tapio脱钩弹性,最后利用GMDH数据组合处理方法定量分析影响CO2Tapio脱钩弹性的主要指标。实证表明: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和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是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7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约1090美元.我国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根据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个重要战略新起点,因为人均GDP一旦突破1000美元大关,国民将加快走向富裕的速度,居民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转型.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未来20年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我们有必要对世界主要国家及国内部分先进的城市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这对于我国今后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国际贸易分工等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利用1990~2008年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人均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大,人口规模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小,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小,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人均实际GDP持续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变动对碳排放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经济的角度,运用协整理论,通过选取人口城市化水平与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表明生活水平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表明经济结构高级化程度的第三产业比重等指标进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以揭示我国人口城市化经济学动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与人均GDP、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最终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说明我国城市化自我修正机制很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彩娟 《经济论坛》2004,(11):20-21
2003年我国GDP总量相当于1.4万多亿美元,人均约1090美元。我国下一个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根据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个重要战略新起点,因为人均GDP一旦突破1000美元大关,国民将加快走向富裕的速度,居民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转型。为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CO_2排放与经济增长联动性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测算我国1953年~2007年间CO2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经济计量检验,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双向因果关系,并分析各种因素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CO2排放量与人均GDP间变动关系并不是简单EKC模型中的倒U型,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联。人均GDP提高导致CO2排放量上升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以及资本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都将减少CO2排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辽宁省1988~2008年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以及人均GDP统计数据,分析人均GDP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建立计量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