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丽珍 《经济师》2006,(11):251-252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目前的政策职能和业务范围,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详细论述农发行如何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构建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策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将农业开发银行(农发行)办成粮棉储备银行。国家应尽快出台《农村政策性金融条例》,明确农发行的业务定位、服务领域、经营宗旨、经营原则、风险补偿机制和有关部门对农发行的监管职责。总结农发行成立10年来的经验教训,建议将农发行定位为主要为粮、棉、油储备提供政策性资金的真正农业政策性银行,只保留粮、棉、油储备贷款和财政部、扶贫办等有关支农资金拨付业务,粮棉商业性贷款由农村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办理。2.将农村信用社(农信社)办成准政策性银行。深化农信社改革,将农信社建成由农民和个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及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上,从投入方面指出现有农村金融安排远未能满足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政策性金融有别于财政、商业性金融的特殊内涵和独特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在现阶段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了农发行职能定位的原则和信贷重点投向。  相似文献   

4.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线,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之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发行应紧紧把握这个方向,在遵循政策性银行经营原则的前提下,找准业务领域和支持重点,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这应是农发行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如果不能履行好现阶段的职能,则会加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尽管粮食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农发行对购销企业资金供应主渠道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中央和地方储备离不开农发行信贷支持,非保护…  相似文献   

5.
孙同徽 《现代财经》2006,26(8):16-18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开办商业性贷款业务已一年有余。围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政策把握、贷款管理、风险防范等内容开展的研究与探讨,是当前农发行阶段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6.
农发行是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也是国家实施扶持“三农”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目前却由于信贷业务范围没有界定,使其在业务上无所适从,由于资金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以至经济核算无法进行,因此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上述两个带根本性问题的及时解决,有助于农发行实行现代金融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进一步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也有助于正确地履行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绿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形式,本文阐述了绿色农业产业化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内涵、融资渠道、职能定位和运营定位,认为完善绿色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应从商业性金融支持、合作性支持、民间性金融支持和政策性支持四个方面寻求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陆静 《经济师》2005,(11):273-273
农发行作为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赋予了更多的职能.要求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在完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县级支行,作为农发行的最基层机构,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找准五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国际借鉴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行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存在较大缺陷,已不仅是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现有体制下的机制转型就能解决的;不能就农发行谈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重新构建我国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不能只注重机构的存在形态,更要注重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和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改革不能走机构路径,应是一种制度、一个体系,它包括现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重新定位、商业银行县域机构社区再投资制度安排、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综合改革以及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冯秀明 《经济师》2006,(8):244-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建设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今后五年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规划。文章以山西省吕梁市农发行为例,就农发行今后五年如何贯彻落实《纲要》,加快有效发展,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法。  相似文献   

11.
入世后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应兰 《经济师》2004,(2):227-227
入世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之一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要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和作用 ,就应该从更新的视野和高度来看待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取向 ,重点放在改善政策性金融资源结构配置 ,解决“三农”问题 ,拉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受到巨大挑战。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产业结构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受到巨大挑战.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必须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是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我国政府为保护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设立的。1995年组建以来,承办粮棉油收购资金贷款管理和扶贫、开发信贷业务。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范围内,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充分发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意义凸显。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代表性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规律与经验,着眼支持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多方面对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调整与支农改革提出战略措施建议,以期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农村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支农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桂堂 《经济经纬》2005,(4):132-134
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及其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就是财政职能不断强化的一个产物,改革开放中后期以来,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功能趋于弱化,其原因在于:财政实力被过多地削弱,公共产品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过分倚重商业性金融的支农效应而弱化了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为此,应当健全财政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持续投入机制与补偿机制,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财政还应承担起对政策性金融业务监督管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是通过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确立起来的,为的是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使其发展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我国于1994年开始金融体制改革,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于商业性金融业务相分离,相继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直属国务院领导。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不仅是银行的强劲对手,也是银行借以开展业务的重要工具.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银行营运规律和运作模式,加快银行与互联网融合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通过对银行现有流程、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再造和创新,不断掌握网络交易的主动权.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挑战,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概念和特征的阐述,进而分析农发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就农发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举措,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9.
正规银行的功能定位不准确致使信贷供给与农户借贷需求的严重错位:政策性银行——农村发展银行:职能单一性与自身管理机制的欠缺、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过分的追求商业化和自身沉重的历史包袱、支农主力——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贷款缺乏刚性约束与自身发展方向不明确、只存不贷的银行——邮政储蓄成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致使信贷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农户需求,这必然要求进一步重新定位农村正规金融功能,减少供给型金融抑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村镇银行是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更好地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发展迟缓、深入农村服务三农不够等新问题。该文从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现阶段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以期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发挥政策性支农作用这一本质问题上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