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浙江省农村污染问题的成因是农村经济粗放式发展与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环境管制缺失之间的矛盾.本文的博弈分析表明:上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基层政府作为有积极影响,政府管制有效性直接影响企业排污行为选择.因此,一方面应当提高管制有效性,从而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另一方面应当加强环境财政支出,实行污染分类管制,政府协助分担污染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而环境管制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基于此现状,本文主要从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管制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管制政策三个方面来研究我国的环境管制现状,并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分析我国环境管制存在的问题。我国需进一步完善环境管制的法律体系,相应调整管制机构体系,以限制地方政府对环境管制的不正当干预,从而保证环境管制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根据外部性理论,只有当实施环境管制政策的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时,才意味着政府管制相对于市场缺失是更有效率的。因此,成本—收益分析可以作为评估管制政策效率的标准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最早在环境领域引入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管制影响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鉴并及早引进管制影响分析对于提高我国环境管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程 《经济与管理》2011,25(3):5-11
环境管制旨在应对因资源环境消费而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它通过三种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运用得以实施,即:命令与控制型、基于市场型以及自愿型。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三种具有不同交易成本发生和负担机制的管制手段选择。环境管制的发展沿革包含了一种政府在管制过程中不断减少交易成本的尝试,这种努力使得在最新的环境管制形态——自愿环境协议中,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形成决策并参与管制的实施,分担改善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与成本投入,环境管制因而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环境管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主题.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地方政府,能否有效执行国家环境政策和激励辖区企业绿色工艺创新,直接关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环境治理效果.文章基于环境管制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使用我国30个省级地区2000-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治理在环境管制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影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治理与环境管制显著影响着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地方政府的综合治理质量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对生产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水平,在环境管制对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影响中存在显著正向调节作用.这表明,面对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并举地方政府治理质量提升与环境管制政策制定,对促进企业绿色工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环境管制旨在应对因资源环境消费而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它通过三种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运用得以实施,即:命令与控制型、基于市场型与自愿型。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三种具有不同交易成本发生和负担机制的管制手段选择。环境管制的发展包含了一种政府在管制过程中不断减少交易成本的尝试,这种努力使得在最新的环境管制形态———自愿环境协议中,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形成决策并参与管制的实施,分担改善环境质量的社会责任与成本投入,环境管制因而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外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获得由于环境管制程度的差异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的宽松的环境管制并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外资污染产业指向特征并不显著,但宽松的环境管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正向作用,放松环境管制可能导致外资产业结构趋于污染加重;同时,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作用,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西征  刘志远  王静 《当代经济科学》2012,(4):95-102,127,128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对我国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使用联立方程组控制融资约束、投资规模和企业增长之间的内生性,检验政府管制负担对企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管制负担和法律保护程度都对企业增长产生影响,并且政府管制负担的作用力更强;政府管制负担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而且降低了企业投资规模,这都会抑制企业的增长速度。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是,政府在进行经济管制时,要以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前提,否则,不但不能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且会抑制企业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国外社会性管制理论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管制(regulation)是指政府的行政机构依一定的法规对企业行为的干预。它分为经济性管制(economic regultion)和社会性管制(so-cial regulation)。前者是政府对诸如自然垄断行业和金融业的干预,后者是政府为了保护广大的消费者、雇工及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而对环境、产品和服务及工作场所的质量进行的管制,它涉及各行各业的企业行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政府管制及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性管制,但在这之后,一方面在经济管制领域出现了放松管制的改革运动,另一方面社会性管制却日益得到加强。与此同  相似文献   

10.
龚俊朋 《经济导刊》2011,(12):66-67
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控制行为,是社会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达到保持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管制通常可以分为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社会管制指的是政府为保护广大消费者、雇工及公众的健康和安全,而对环境、产品和服务及工作场所的质量进行管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和工业产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情况,以确定在三次产业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转移中是否存在"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三次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阶段性的"结构红利"现象;工业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流动存在"结构负利"现象。综合来看,劳动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向第二产业中生产率较低的行业流动,降低了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荣胜 《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121
河南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此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相对于产值比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模型,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第一产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是转移空间不足,即二、三产业就业容量不足。其中,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是其内部构成不合理,是导致转移空间不足的重要原因。这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政策启示:兼顾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近几年对第三产业发展逐渐重视,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而且可以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其进行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加速发展黑龙江省的第三产业,根据其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完善地方性法规,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区分不同类型城市,改善第三产业区域不均状况;加大对高科技和人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结构、要素生产率及其演进情况,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解构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别检验了生产要素跨行业、跨省区和跨所有制流动对生产率增长带来的结构性贡献。研究发现,劳动力和资本跨行业流动均产生了“结构红利”;劳动力和资本跨省区流动均产生了“结构负利”;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微弱的“结构红利”,资本跨所有制流动产生了“结构负利”。“结构负利”的产生具有如下启示:合理减少行政干预,释放高技术产业生产要素流动活力,破除高技术产业融资的地域与所有制歧视,逐步建立统一的高技术产业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现有文献在计算中国制造业劳动力配置扭曲所导致的TFP损失时,均没有剔除外部因素的扰动,从而高估了该损失.文章在Hsieh和Klenow(2009)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劳动力配置扭曲导致的TFP损失,在剔除外部因素扰动后,估算出劳动力配置扭曲导致的TFP损失从1998年的9.00%逐渐减少到2007年的7.39%.而现有文献也缺少在企业异质性模型下对TFP损失进行分解,文章将企业按特征进行分组,建立了分组之后TFP损失分解的理论.TFP损失的分解有利于分析TFP损失的构成,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还适用于农业和服务业等,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文章最后以所有权分组为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1998-2007年劳动力配置扭曲TFP损失的构成.研究表明:(1)每个行业的劳动力配置扭曲导致的TFP损失是该行业的劳动力份额、产品替代弹性和劳动力成本产出比对数方差的增函数;(2)行业内各组之间不存在劳动力配置扭曲的条件为行业内各组企业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均值相等;(3)企业按所有权分组后,我国1998-2007年由劳动力配置扭曲导致的制造业TFP损失主要来自于组内,并且该损失在此时间段已经由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体变成了以其他企业为主体.  相似文献   

16.
王兴  刘超 《技术经济》2021,40(5):39-49
要素的优化配置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06—2016年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异质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专业化集聚与劳动力错配程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专业化集聚程度较弱时,集聚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随着专业化程度逐渐深入,集聚开始恶化劳动力配置.多样化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优化强度随集聚程度加深减弱.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影响劳动力结构作用于劳动力配置.研究结论对改善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要素错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迟滞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区域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在成本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下,产生了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需要。但这种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未明显出现,主要原因之一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产生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的需要,而这种替代性受技术创新环境和能力的影响。通过对东部和中部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测度技术创新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提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对产业转移具有迟滞作用。  相似文献   

18.
FDI、劳动异质性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技能劳动的划分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也是难点之一。文章创新性地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测算了我国第二产业中各行业的劳动高技能性,推算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的工资比率、FDI等因素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高技能劳动一般与资本结合得更为紧密,高低劳动技能行业工资比率的提高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2)FDI引入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也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三网融合进程中规制机构应采取分业规制还是统一规制的问题,利用国际电联的规制机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规制机构设置模式的Probit选择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产业技术经济特征和国家制度环境是影响规制体制设计的关键因素,同时经济和社会因素也对此有重要影响,这验证了规制制度设计需满足技术理性和制度理性的基本原则。基于基准比较方法得出的选择概率预测结果,得到我国应该对电信与广电业实施统一规制的政策结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的原因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与劳动收入比重之间互为因果。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会使行政垄断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下降,行政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导致劳动收入比重下降,进而会使资本实际价格下降,增强行政垄断企业的市场力量,加剧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程度。因此,减弱劳动力市场行政垄断行业分割是稳定劳动收入比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