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采用2005—2015年各省市的R&D投入与经济增长数据,在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面板数据模型,对R&D投入、R&D滞后一期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中,R&D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R&D人员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强于R&D经费投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滞后效应;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受到本期以及上期R&D投入的影响程度不同,云南与西藏的经济增长受上期R&D经费、人员投入影响均大于本期投入的影响;内蒙古等地区的经济增长受本期R&D经费、人员投入影响均大于上期投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方  李华 《技术经济》2013,(10):32-36
利用2006—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技术市场成交额、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的数据,运用灰关联分析理论,研究了R&D投入结构与技术交易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R&D投入结构与技术交易规模有密切关系,且R&D经费投入相比R&D人员投入对技术交易规模的影响更大;政府和企业作为R&D经费的主要来源,两者的R&D经费投入均与技术交易规模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中政府R&D经费投入对技术交易规模的影响更大;合理配置R&D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结构,有利于加大技术交易深度、扩大技术交易广度。  相似文献   

3.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R&D经费、R&D人员投入等要素作为变量构建知识生产函数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并以1986-2007年有关数据对我国R&D活动中的知识生产与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R&D活动中的R&D人员知识生产效率较低,知识生产活动中存在正的溢出效应。提出加大R&D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调整R&D人员结构、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彭新宇  程琳  熊鹰 《经济地理》2014,(5):144-149
以2009—2012年湖南省各市州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水平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因子分析方法,借助Stata和GIS软件,研究湖南不同市州沼气发展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①湖南沼气池保有总量和农村人均沼气池保有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②永州市、益阳市沼气池保有量相对变化率较高,而长沙市、湘潭市沼气池保有量相对变化率很小;③湖南各市州沼气池保有量的空间差异呈逐年缩小态势;④影响各市州沼气发展空间变异的主导影响因子是规模因子、成本因子和速度因子。  相似文献   

5.
我国R&D产业成长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1—2005年我国R&D活动的发展情况,从R&D产业投入与产出的时间序列分析和关联度分析两方面,对15年间我国R&D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虽然1991—2005年我国R&D产业的发展规模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与R&D经费投入以及人才建设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等。今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多渠道地增加R&D投入,逐渐加强我国R&D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从而实现我国R&D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浙江省338家创新型企业2008~ 2010年三年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内生创新努力的R&D经费投入、R&D人员投入与创新绩效间的关系,引入吸收能力这一变量,研究吸收能力在内生创新努力和创新绩效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企业内生创新努力的R&D经费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具有滞后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影响越来越小;R&D人员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且呈现不稳定的特征;吸收能力在内生创新努力和创新绩效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R&D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90-2009年连续20年京、津、沪三个超大城市的高校R&D投入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城市高校R&D经费投入对城市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而高校R&D人员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不明显.北京、上海高校技术创新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而天津高校创新投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京、沪两地高校技术创新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主要受资金投入的拉动,人力资本投入对两地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小.而天津高校技术创新投入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主要受高校R&D人力资本的影响,R&D经费影响较小.为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提高大学R&D经费投入,并提高R&D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对研究高校R&D投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21年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设施的POI样本点数据,并基于ArcGIS进行坐标和投影转换,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表达。进一步运用最邻近分析和核密度分析,探讨湖南省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依据一致性系数计算公式,探究湖南省14个市(州)养老资源的集聚程度,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湖南省各市(州)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成因。研究发现:(1)湖南省养老设施整体最邻近指数约为0.613,呈现显著集聚的分布状态,分布密度总体上“东密西疏、北密南疏”。(2)湖南省各市(州)的养老资源一致性在地域上分异明显,养老资源投入与老年人口分布表现出弱协调性。(3)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健设施数是影响各市(州)养老设施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老年人口数是最直接的原因,直接决定着养老设施的建设问题。(4)地理探测器的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养老设施的分布受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老年人口数量与其他因子叠加后能够对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异产生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R&D投入出现新趋势: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R&D经费来源紧张;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将增加R&D投入、鼓励创新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在投入强度、R&D人员、R&D活动类型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议我国应明确战略性重点方向,进一步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开拓新市场;加大研发人员的引进与培养;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战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耦合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先明  王策  熊鹰  肖锦  谢伟俊 《经济地理》2019,39(7):96-105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金融支持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2000、2005、2010、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并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水平综合指数、协调发展状况以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湖南省各市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高,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大于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金融支持综合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上低于同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②从时间维度看,新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2010—2015年提升幅度最高。各市州协调发展水平差距由大变小,趋于平衡发展。从空间角度分析,湖南省区域间差距较大,呈现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速度最快,其他市州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态势。③金融支持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对发展状况呈"倒三角"态势,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城市建设资金、存贷比、金融中介效率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兴产业作为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具发展活力的产业,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但是,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以及其它省会核心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以核心城市带动相邻落后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基于创新要素和集聚效应双重视角,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1—2015年新兴产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研发效率和科研机构占比两大创新要素对相邻区域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和R&D投入则产生虹吸效应。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集2000—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专利申请及相关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QAP 方法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的重要特征是区域非均衡性,马太效应显著; ②强强型关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部分中部地区,弱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与西南地区,弱强、强弱型关联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北部、中部与南部地区;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空间集聚及关联影响因素中,投入变量的R&D经费为显著正相关,R&D人员为显著负相关。溢出变量的产学研合作为不显著正相关,产业集聚、地理距离为显著正相关,FDI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梳理多元要素流动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全局与局域莫兰指数检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3种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流、R&D资金流和信息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33,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局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以长沙为核心的单极化发展趋势,长沙的各要素流和综合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城市;③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R&D人才流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与R&D资金流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友好发展在城市群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湘江经济带产业空间结构重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江经济带包括湘江中下游地区的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5个省辖市、17个卫星县和8个县级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连接长江沿岸开放带和珠江三角洲的桥梁和纽带.该地区目前的产业空间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两级点轴系统和四个外围区的格局,但是这种空间结构存在分工不明确、产业部门结构单一、空间集中度低和空间联系松散等问题.文章从选择适宜的空间开发模式入手,对带内各地区的产业部门配置以及重点产业部门进行空间配置和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从而在带内构建一种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15.
基于CLA(消费者生活方式法)模型和ESDA模型对2009—2017年江苏省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进行测度与时空关联关系分析,构建OLS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碳排放量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量显著增长,并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空间格局;13个省辖市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量Moran’s I指数从0.5267增长至0.5789,并呈现“HH”和“LL”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来看,人口密度、恩格尔系数和R&D占比对居民消费碳排放量有负向影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对其有正向影响,且城市间各因素回归系数存在空间差异性。依据分析结论,提出提高第三产业能源利用率,倡导居民绿色生活和低碳消费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海盛 《技术经济》2020,39(3):146-154
以浙江案例为样本,运用空间计量法系统探讨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研究证实:(1)地理集聚对商业信用环境优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出集聚影响超过资本和就业集聚;(2)沿海地区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伴随商业信用环境逐渐优化,非沿海地区信用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资本特征较为敏感;(3)副省级城市制度门槛对地理集聚造成一定扭曲,显著降低商业信用环境;(4)资本集聚和就业集聚显著提高信用示范城市商业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以及两大阵营间基尼系数方法,分别从“等级”和“水平”角度构建区域资源配置 “马太效应”实证检验分析框架,并从空间视角解释其机理,以我国R&D资源为例展开研究。结果发现:①我国区域R&D资源配置呈现明显的“等级马太效应”现象,其中,R&D人员配置还存在高低水平阵营差距逐渐增大的“水平马太效应”现象;②“马太效应”高低水平阵营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水平阵营成员主要位于沿海地区,低水平阵营成员主要位于西部地区。这种空间格局不仅不利于高低水平阵营间邻近溢出效应的发挥,相反,高水平阵营的集聚效应会扩大两大阵营间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R&D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蔚 《经济地理》2012,32(7):74-80
利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共同集聚指数对福建省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区域中心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均衡,外围城市的行业发展相对集中。单一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共同集聚程度并不完全呈现一致性。传统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两极化的空间集聚水平,而重化工业的集聚效应明显于扩散效应。最后,分别对基于资源禀赋、协作共生、规模经济和政府引导四种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得分及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变,最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各地级市间的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均呈增强趋势,由过渡型向耦合协调型转变;(2)各地级市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的地域空间分异,鲁东地区整体高于鲁中和鲁西地区;(3)两系统在空间上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烟台等市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济南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部分地级市在空间效应上随机分布。最后据此提出促进山东省各地级市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9—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认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稳步上升,空间聚集及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空间依赖性强。R&D投入强度、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城镇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财政教育支出的影响为负;经济地理距离相近省份R&D投入强度、财政教育支出及城镇化率对本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为正,科技研发成果、万人高校在校人数及互联网基础条件的影响均为负。西部及中部地区科技创新人力与科技财政支出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而东部地区科技资金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度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影响大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