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构建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38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评价结果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大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偏低;不同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存在空间差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模呈正相关.最后.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一个利用"时间—空间图"来分析区域时空压缩的方法框架,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对象,运用该技术研究由路网建设带来的交通可达空间变化。首先,分析通过网络抓取技术获取的各县市在公路网上的通行距离和时间数据。然后,再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算法将节点之间的邻近关系转化成几何关系,生成拟合可达关系的时空图,并检验拟合误差。最后,利用分层聚类划分区域城镇体系内部层域结构,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来分析各聚类的水平位移平均方向、平均距离和圆方差。最后,以区域可达性均衡发展为出发点,给未来京津冀城市群交通网络建设公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给京津冀城市群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收集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的信息,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方法对1995、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物流企业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物流企业在数量上急剧增加,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形成北京市、天津市及石家庄市三大集聚中心,物流企业的分布区域由京津冀城市群西北部向东南部转移,但北京市及周边区县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始终较高。对比京津冀城市群2015年商业物流企业和国有物流企业的区位选择可以发现,商业物流企业布局受第三产业比重、道路密度、居民可支配收入、企业集聚的影响。该四类因素对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均存在区域上差异,企业集聚因素对京津冀城市群各区县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最大,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对物流企业布局的影响区域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4.
选取城镇化速度较快、从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黔中经济强县、具代表性的贵州省织金县为案例地,基于人口和土地两个方面的5年间城镇化数据,从村—镇—县三级地域研究回流农民工对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县域城镇化过程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①回流农民工是县域城镇化的主体,现阶段具有回城回镇难回村的特点,且存在诸如"中青离家老后回"等第一代农民工群体性特征。②回流农民工对县域城镇化过程有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县城大城区和乡镇小镇区的空间外溢效应以及不同乡镇的差异性空间效应,充分反映贵州山地特色城镇化过程,是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县域回流农民工的就地就近城镇化。③行政驱动型、交通驱动型和产业驱动型是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农民工回流与县域城镇化空间效应的三种外溢模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了生态文明背景下,2007—2017年京津冀13个城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京津冀健康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值随时间均以京津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递减,但健康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要优于土地集约利用。(2)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但随时间差距逐渐缩小;历年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均呈显著集聚状态,但空间差异逐渐缩小。(3)因子探测器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促进能力。研究结果对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数据构建交通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县域城镇整体网络、城镇中心性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交通网络中心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公路班次网络密度较高,公路网络初步发育成型,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子城市群是整体网络的中介,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整体联系相对松散;②核心城市对周边城镇具有一定的"遮蔽效应"和"虹吸效应",地级城市网络中心性普遍较强,小城镇在网络中发育较迟缓,凝聚子群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整体上形成了"四片区,七子群"的特征;③地理探测器显示经济、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等级、产业结构、资金投入、市场活力以及支付水平对交通流网络下的城镇中心性影响显著,但居民支付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优化城市群区域分工、培育副中心和枢纽城市、促进区域组团发展有利于城市群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0—2016年我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剖析区域特征,借助GIS分析法,概括其效率空间集聚特征和分布格局,构建SLM和SEM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1)三大区域效率的变化形态相似,以2010年为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模式上逐步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2)2000—2016年,效率有效省份经历了由少增多的变化形态,空间上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呈"高—中—高"分布;(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年际差异,土地资源丰度、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表现为抑制作用。另外,土地发展权确定及分配对于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扩大空间溢出效应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38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从金融聚集和经济收敛的视角,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一体化背景下的协同发展路径,并将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呈不同的空间辐射模式;具体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但是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不仅未呈现出趋同效应,反而表现出发散特征,表明河北在信贷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现象,金融对当地经济贡献微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的σ收敛呈发散趋势,但其β收敛和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均呈现出趋同效应,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金融聚集的溢出效应促进了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2015—2017年全国20个城市群的空气质量数据,分别从多个时间尺度比较总结了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总结了社会经济驱动规律。研究表明:(1)2015—2017年,全国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波动上升;空气质量呈季节性变化;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比例降低;空气质量指数空间上呈"北高南低"格局,且城市群内部空气质量趋于均衡;空气质量指数分布形态较为稳定,且不同类型城市群空气质量指数差距缩小;(2)人口集聚、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能源消耗和技术进步对整体城市群空气质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但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空气质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强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0年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和工业效率值,接着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工业效率的提升,同时,在相邻地级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分项对工业效率的影响,及其外溢效应的分析结果,在三大区域之间的表现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京津冀150个县市单元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多指标评价体系、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耦合协调分析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集聚模式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探索了城镇化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如下结论:(1)市辖区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未来发展应当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居住质量问题;(2)县域地区土地开发潜力巨大,但开发动力不足,应当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各县域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主动承接京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土地建设;(3)促进京津冀内部的交通一体化和公共基础服务均等化,促进京津冀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和市场一体化,减少京津对河北以及市辖区对县域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根据湖南省交通和经济数据,利用交通优势度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和协调性模型,计算2005、2010和2015年湖南省交通优势度、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交通与经济协调度、交通与经济相对发展水平,从时序演变和区域比较两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5年湖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逐渐提高,呈现以长株潭核心区为中心向外递减的空间格局;②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长株潭核心区及各市州的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区域差异基本保持稳定;③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逐渐提高,中东部城区比西部山区协调性好,区域差异逐渐缩小;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2015年全部市县交通超前于经济发展,但交通相对经济的超前度日趋合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县域普惠金融的均衡化发展是助推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中国2007—2017年1 972个县域数据,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普惠金融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且随时间扩大的地区差距,并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且高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成渝城市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同时处于高水平县域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最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就地区(东中西)而言,各影响因素差异性明显。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长株潭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创新的关键。长株潭城市群应以交通建设为契机,推广人车人流节地模式、开发园区土地集约模式等成功做法,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建设土地约束机制,加强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建设评价工作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和改革,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群金融联系网络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群作为空间研究单元,利用1995、2005及2015年3年份金融业的企业网络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GIS可视化及多元回归分析,对中国城市群金融联系网络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城市群内部金融联系网络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辽中南城市群金融网络较为成熟,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为稳定的双核结构,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则始终呈现省会城市强于门户城市的弱双核结构,其余大多中西部城市群逐渐形成单中心金融网络;城市群间金融联系网络也愈发密集,除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外,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也逐渐发展为重要节点;各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位次和总部金融发展能力位次存在一定差异,且影响两者发展的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除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是影响两者发展的共同因素外,经济发展规模、政府干预能力对城市群金融资源吸引力有一定影响,但对总部金融发展影响不大,地理区位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晔  赵林  吴殿廷 《经济地理》2020,40(3):119-128
采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地市级尺度的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耦合协调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会展业和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以城市群为基本辐射区、以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为高值突出点的点面结合格局,点面串联形成"两横三纵"的空间形态,并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四个高值区;不同协调水平型地市在空间分布形态和子系统结构关系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②中国会展业和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较弱,但局部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城市群中心—外围和省区中心—边界的典型集聚区,体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和边界效应。③地方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开放度、第三产业基础、教育资源禀赋和交通水平对各地市会展业和会展教育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地市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区域情况,合理定位,补足短板,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8.
王文彬  马歆 《技术经济》2020,39(6):109-118
基于复杂网络研究的视角,以城市群生态效率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科技投入及网络特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30个城市2003—2017年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基于地理引力模型构建城市群生态关联网络,获取城市个体网络特征指标,并分析城市科技投入和网络特征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①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表现出"一体两翼"的空间分布态势;城市生态效率水平个体差异显著,且差距不断扩大。②城市群网络连通性较高,整体网络密度先升后降;郑-焦-洛-新等构成城市群的核心极,接近核心区域的城市生态水平较高;城市个体中心度差异较大。③科技投入、接近中心度对生态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科技投入与接近中心度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且呈现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也对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外资利用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18年26个城市面板数据,对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并考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两个环境变量如何通过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产出产生直接影响,以及在空间溢出过程中如何发挥调节效应。结果发现:各城市创新活动存在明显正向关联;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本城市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直接促进作用,而对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在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中均发挥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长三角地区131个县域单元的相关数据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分析2003—2012年间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同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县域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度呈不断增强之态势以及"集聚—扩散—再集聚"的空间演化过程。在空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政策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县域工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均有影响,尤其新经济地理因素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