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相似文献   

2.
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首次建立了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评价指标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南京市为例,运用Super Decision软件进行实证演算.研究得出:①影响南京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地均GDP、地均碳排放、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等指标;②1998-2009年南京市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评价指数从0.41增加到0.55,年均增长速率为2.72%;③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低碳水平和可持续性制约了南京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发展,是未来改革方向.所构建模型和ANP方法有助于客观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目标下城市土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及特点,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产出水平和土地生态效益四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2005~2009年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得出结论:(1)从时间变化特征上看,2005~2009年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2)从空间变化特征上看,由于受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苏南地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集约利用土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我国中部有色金属城市安徽省铜陵市为例,根据铜陵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结合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特点以及资源开发状况,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采取综合评价法对铜陵市2002-2006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得出2002-2006年铜陵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由极不集约向集约转变的发展过程,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城市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动力因素的不同是其内在的主要动因,因此应及时采取对策尽快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时空变异规律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王杨  宋戈 《经济地理》2007,27(2):313-316,322
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经济、社会、生态指标数据为依据,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以SPSS软件为手段,进行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性时空差异评价,得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同时提出利用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6,(4)
土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科学评价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山西省晋城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综合土地投入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由11个评价指标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各指标的权重由熵值法来确定;以晋城市2006—2013年数据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中低水平,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宋戈  郑浩 《经济地理》2008,28(2):297-300
客观地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集约利用的变化程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和敏感性因素,有助于强化和提升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文章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地级市——佳木斯市为例,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佳木斯市土地集约度在10年中变化不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城市土地利用基本集约,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呈上升趋势。要提高佳木斯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应从调控土地市场、优化用地结构以及加强土地管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赵哲  曾晨  程轶皎 《经济地理》2020,40(7):174-183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交通路网的复杂网络特性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量化城市群各县域单元间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交通路网的外溢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在县域尺度上,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集约度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且2010—2015年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城市群道路的总体建设规模扩大,道路复杂网络平均度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增加,紧密度下降,路网密度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城市群的交通路网对提高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产生积极的空间外溢影响,但2010—2015年该影响程度显著降低。以交通路网作为空间影响的介质,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土地集约利用也存在着显著影响和空间外溢效应。因此建议在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打破行政边界对交通路网的建设束缚,从而综合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冯科  郑娟尔  韦仕川  郑文娟  刘勇 《经济地理》2007,27(5):811-814,818
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多集中于土地利用的现存状态,较少考虑到人地关系对用地效益的影响。而"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很好地揭示出土地利用中人地相互作用的链式关系。文章据此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GIS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浙东北部地区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②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差异的影响,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呈梯度分布;③PSR系统的协调度与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高度正相关,充分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部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杨东朗  安晓丽 《经济地理》2007,27(3):470-475
为综合评价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文章分析了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并将其与国家城市土地用地标准进行比较;选取了18个非农业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包括西安市),提取15个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进行因素分析,准确定位了西安市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针对西安市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的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土地利用潜力分值,从而确定潜力级别;最后,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为显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资强度、GDP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环境因素等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最为重要,且效果较为显著.因此,应结合我国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积极制定相应的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部分学者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列入经济学研究范畴,试图运用经济学概念以及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指标来评价一个城市或一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回顾全国已经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研究报告和期刊文章,可以看出,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投入(如资本和劳动)和产出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被普遍选为关键指标。基于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从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深入阐释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指出现行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现实中的土地利用集约水平,不管是单独使用地均产出指标或是采用综合评分法,均可能会起严重的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ANN模型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以排除人为设定权重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免除繁重的计算,使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客观,从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确定了由9个指标构成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BP人工网络模型,通过测试数据对网络进行训练,评定出1999-2006年长沙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级.结果表明:长沙市近8年城市土地处于集约利用状态,且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是长株潭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创新的关键。长株潭城市群应以交通建设为契机,推广人车人流节地模式、开发园区土地集约模式等成功做法,建立节约集约利用建设土地约束机制,加强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建设评价工作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和改革,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5.
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熵值综合评价法和耦合法,研究了2002—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总体上,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够高,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西北民族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城镇化超前,土地集约利用滞后的勉强协调发展特征;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存在区域差距,但呈趋同趋势;就土地利用而言,发展大中型城市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政策建议:若要集约土地利用,则应大力发展大中型城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对湖北省十二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正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但对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以节约土地并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统一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的意义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个热点研究话题,然而现有研究基本都属于"土地集约利用静态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初始依赖性。文章认为,应开展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亦即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是依据土地生产率的变化来评判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存在集约化度评价和指标体系评价两种方法;土地利用集约化度可被定义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据此可将土地利用分为完全粗放化、高度粗放化、粗放化主导、二元平衡、集约化主导、高度集约化、完全集约化等模式。实证研究发现:12003—2013年度,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市的土地利用都属于集约化主导模式,集约化分值分别为66.64、65.83、62.15、63.36和62.46,而中国大城市土地利用接近于二元平衡模式,集约化分值为49.82;2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存在2003—2006、2007—2010和2011—2013年三个明显的波动周期,但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在周期长度和波动幅度方面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市渝北区35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建立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诊断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其分值将35个乡镇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四个级别,并以ARCGIS9.0为技术平台,分析区内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区内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趋向在西南——东北方向上为最大,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变化最平缓的方向;重心位于渝北区西南方;MoranI为0.13,各乡镇土地集约利用趋向聚集,但聚集程度不强。  相似文献   

20.
基于PSR模型的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一中  曹裕 《经济地理》2011,31(8):1375-1380
将"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引入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赋存状况也是重要的制约条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益,还要重视系统压力状态的调节和系统反馈能力建设。研究也表明,PSR评价指标体系及主成分分析方法能较好地适应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