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国有经济基本不动,在"体制外"寻求发展的战略,即"增量改革战略"。实施增量改革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使民营经济(非国有经济)得以从下而上地成长起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不过,采取增量改革战略使民营经济得以成长,只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这出"大戏"的"序幕"。不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的改革,就不可能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改革对国有经济进行彻底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缘于以下两方面:第一,不改革国有经济,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难以得到提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元平  郝向良 《经济师》1999,(8):33-33,37
时代的步伐即将跨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改革开始步入以产权改革为主的新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非国有经济,一是改革国有经济本身。如果说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改革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体制外改革,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作为体制内的国有经济改革就成为经...  相似文献   

3.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经济改革采取了国有经济基本不动,在“体制外”寻求发展的战略,即“增量改革战略”。实施增量改革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使民营经济(非国有经济)得以从下而上地成长起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劳潮   《广东经济》2001,(5):32-35
改革开放经过二十多年之后,许多学者都比较认同中国的改革路径是“渐进式的、体制内与体制外并举”的观点。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是,改革初期,我国以体制外改革为主,基本上不涉及国有经济和计划体系,以罕有的稳定有效地解决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体制外改革的成功的主要标志是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私营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市场的发育,私营经济壮大起来后,促进了国有经济的改革,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既和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又能有效地吸纳巨大的新增劳动力,缓解就业危机;另外,它还对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起示范效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非国有经济将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是取决於国有企业的绝对数量,而是取决於国有资产能否投入到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关键产业中去.国有经济应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国民经济命脉部门,高精尖的技术领域等,对于不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产业,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相似文献   

6.
苏国强 《经济论坛》2005,(23):75-7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有经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集体经济出现停滞趋势,而民营经济的崛起迅速弥补了经济增长的缺口,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国内GDP增量的8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员的80%左右。从我国改革的方式来看,在体制内经济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量则是由体制外的民营经济支撑的。民营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社会经济的融资体制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了民营经济融资方式单一,缺少融资渠道。融资困难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这必将制约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本市场发展与规范运行●刁永作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中国的经济改革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步入以产权改革为主的新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非国有经济,另一个是改革国有经济本身。如果说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改革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体制外”...  相似文献   

8.
行政垄断是银行业垄断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银行业从形式上是高度寡头垄断,但从出资者的结构上看,却无一例外表现为国有垄断,无论是国有独资还是国家直接控股或者国家间接控股,它们的市场行为必然呈现出同质性倾向。由此可以推断,在这些属于同一出资人的各家银行业中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而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看,行政垄断应该才是银行业垄断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1.行政垄断式的经济改革路径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国有垄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可分为体制内改革和体制外改革两部分。体制外改革突出表现为非国有经济的大量出现上,但这一进程并不顺利,行政垄断式经济与体制外…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面临的问题 ,放在一个简化了的动态模型中加以系统地分析。文章指出 ,动态地看 ,体制转轨的根本问题就是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在非国有经济的增长率高于国有经济的增长率的“基本假定”下 ,体制转轨的最重要的问题首先不是改革国有经济 ,而是发展非国有经济。这不仅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和市场体制的形成 ,而且也是由于它创造出使国有经济得以改革的更有利的条件。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性主要在于 ,它们若不改革 ,就还要占用大量资源 ,而且是要从非国有经济转移资源作为事实上对国有经济的补贴。这种补贴在过去一个时期主要体现在银行坏债、资本市场上的“坏股”、非国有经济的“综合税赋”事实的不断提高 ,等等 ,现在也体现在政府债务增大。正因如此 ,尽管中国目前并不面临金融危机 ,但必须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控制的金融体制的改革进度 ,以保证非国有经济能持续发展下去 ,保证整个体制转轨过程的持续进行而不被某种危机所打断。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投资和投资所有制结构的特殊现象,该文结合现代投资理论和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建立了我国国有和非国有经济的投资行为模型.我们得出了投资方程的解析解并规范地解释非国有经济"投资不足"、国有经济"投资饥渴"、投资与产量双重萎缩以及低效投资等特殊宏观现象.该文的研究还有助于评价既往改革推进进程,理解我国国有经济的亏损现象,并对国有经济改革的产权导向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持.  相似文献   

11.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rapid growth has been witnessed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anks to the introdu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of the country. However, while this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quantitatively, it is, unfortunately, not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economy. Structural imbalances have thus been produced, which hind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country. Besides, by way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rebalance mechanism,” “resource optimized allocation mechanism,” and “new and old kinetic energy conversion mechanism,” origi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effe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quality change, efficiency change and dynamic change in the economy, thereby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ness and openness as well as the shar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refore, the current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needs to change from the second stage—the stage of transition from the introduce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de to the origi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de then to the third stage—the stage mainly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hich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from the high-speed growth phase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hase.  相似文献   

12.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确实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我国农村仍未摆脱落后、贫困的境况。由于对农村改革存在的片面理解,使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我年来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尚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彻底改善。这期间,而实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村,却显示了勃勃生机,发展势头强劲。两种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前者是分田到户,放任自流,后者则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发展的情形炯然不同,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沉重的问号-我国的农村经济究竟应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杰 《经济地理》2012,32(6):103-1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省市经济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其内部仍有欠发达地区。促进沿海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依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SSM)对山东省菏泽市进行实证分析,揭示菏泽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提出今后菏泽产业结构演进的态势,以期为菏泽市及与其相似的沿海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海”是湾区的核心资源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兴、因海而富、因海而强、因海而美,蓝色经济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阐述了蓝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海洋基线调查与评价、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湾区、建设海洋与海岸带空间信息平台等主要举措,并从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蓝色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提出效果评估方法,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湾区建设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空间差异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任旺兵  申玉铭 《经济地理》2004,24(1):100-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际旅游稳中有升,国内旅游持续增长,旅游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文章对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平 《经济地理》2008,28(6):897-903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并已成为全球工业品消费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但出口制成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推进、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并于近年来呈现显著的重型化特点。过去30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集中体现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国际分工、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政策体制等因素是影响中国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其中中国坚持对外开放、适时调整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但从实际发生的一些现象上看,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开关。经济学家研究发展经济的学说,政治家则掌管实行哪些经济学说的钥匙。政治家的责任重啊!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和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两种情况都存在。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及改革次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市场经济看做是层次性的制度安排和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一般均衡的价格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上的根本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经济转型模式。中国的“双主题阶段转换式”模式获得了成功,但俄罗斯一步到位的“休克疗法”转型模式则彻底失败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认识,不但能够解释中国经济转型的顺利发展,而且提供了正确把握改革次序的理论基础。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化,从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角度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改革的次序性选择和转型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徐新灶 《经济地理》1999,19(5):18-20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和宏观条件的影响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本文从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阐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是关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问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要想正确理解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应该首先清楚国有经济的改革历程,认识到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目前存在的关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深刻认识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对如何深化中国国有经济实现战略调整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