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中国酒店业的区域差异特征,对于制定中国酒店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运用泰尔(Theil)系数,对2001-2010年中国酒店业的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及地带间差异的时间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酒店业总体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地带间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且中国酒店业地带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与地带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空间特征来分析,三大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空间格局.从三大地区酒店业的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率上来看,东部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并且东部和中西部的贡献率差距较大,中部和西部差距较小,东部地区酒店业地带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和中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技术经济》2019,(6):58-66
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与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2011—2017年我国88个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发现:创新国际化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总体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东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地区内差距最大,西部国家高新区地区内差距最小;东部国家高新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地区间差距最大,中部国家高新区与西部国家高新区之间的地区间差距最小;地区内差距是总体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东部国家高新区、中部国家高新区和西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均呈上升趋势,除东部国家高新区外,中部国家高新区、西部国家高新区创新国际化的多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重庆农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低比、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收入不平等指数对重庆市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地区间农村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种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态势将增强重庆经济的整体活力,但差距在2005年有所扩大.此外,运用泰尔指数对重庆市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发现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一直达70%以上,但这种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而组内差距的贡献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1978年~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熵值法,测算出三大地带之间、三大地带内部(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和大陆地区整体差距的熵值,根据其变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整体差距趋势经历着“V”型变化,不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三大地带内部总体差距程度呈现大幅持续下降特征,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带内部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但西部地带内部省际差距呈“V”型变化且不存在收敛趋势。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程度却呈现出大幅持续上升特征,而且对大陆区域整体差距的贡献率达73.55%,要缩小大陆区域整体差距,如何缩小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则是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的目的之一是加快西部经济的增长,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走上了改革开放为特色的市场化进程。经济快速、持续、健康的增长,始终保持在8%~20%以上的高位运行。各地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很不均衡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快于西部,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大大快于西部省份,而且也高于沿海老工业基地,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指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造成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制度与观念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化程度是造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最重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及收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晓珍  杨龙 《财经研究》2011,(4):123-134
文章利用熵值法拟合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将其作为经济的非理想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其时间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国的绿色Malmquist指数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较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在控制投资率、从业人员增长率与环境治理力度后,各地区均表现出条件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地区差距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分解和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系统研究了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地区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各区域增长趋势极为相似,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1999—2011年三大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距逐渐减小,呈现出持续收敛的态势。组内差距成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变动的主导因素,组间差距的贡献度从52.37%下降到26.19%;③可流动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不可流动要素(土地)的现行利用方式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④从全国来看,耕地稀缺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同时,应该开始关注区域内部不同省份间的差距,向纵深方向推进;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改变现行的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可以通过外部约束(如耕地保护)来倒逼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分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启仿 《经济地理》2004,24(3):334-337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乡融合内涵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利用2005—2020年西部地区11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熵值-TOPSIS法测算了西部地区城乡融合水平,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了西部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构建区域差异收敛模型对西部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2005—2020年间西部整体和西南、西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总体偏低,但增长趋势明显,西南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平均值小于西北地区;区域间差距由递增转为递减,区域内非均衡现象减弱。(2)超变密度贡献率逐渐增加,取代区域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西南地区呈现极化特征。(3)西部整体与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特征、绝对β收敛特征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西南地区收敛速度更快。研究结论对于把握西部地区城乡发展的现状、特征、地区差异性,并以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差异化道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迅  冯敬娟 《技术经济》2011,30(6):65-68,99
将重庆市划分为都市圈、渝西地区和库区生态区三大经济区域,分析了2000—2009年重庆市三大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和泰尔指数,将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来评价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现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在逐年扩大,区域间差距比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速度更快。提出建议:对经济差异的调控应以缩小区域间的差异为重点,同时加强各区域经济中心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经济中心对周围各区县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聂雷  王圆圆  张静  张宇硕 《技术经济》2022,41(4):141-152
展开绿色转型绩效评价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4个资源型地级市的绿色转型绩效进行测度,继而采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不同类型城市的绿色转型绩效差距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首先,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转型绩效高值城市集中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绩效的高低主要依赖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效果;然后,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转型发展存在周期性特征,但由于四类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途径不同,转型效果也存在差异;最后,城市绿色转型总体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的组内差距整体都呈现扩大的趋势,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组内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之间的差距最大,均值为0.1585,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之间的差距最小,均值为0.0858,组内差距的缩小是总体差距缩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The dynamic relations among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isparity, and financial disparity in China are examined. Specifically, the focus is on whether economic disparity or financial disparity affects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s measure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isparity across regions and provinces, the Williamson coefficient of disparity is employed using both regional data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nd provincial data (from 31 provinces). Overall, it is found that both provincial financial disparity and, to a lesser degree, economic disparit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addition, financial disparity appears to be exogenous, suggesting that financial disparity is not influenced by either economic disparity or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4.
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成果共享、节能环保,以及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基于2001-2014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维度构建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算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明显领先,地区间呈现东部>东北部>西部>中部的阶梯型分布;发达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总体领先,传统经济弱省总体落后,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西部欠发达省域崛起,河南、河北等少数经济强省排名垫底,省域间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绝大多数中西部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呈现改善趋势,山西、河北等部分省域裹足不前,北京、天津和上海出现倒退迹象。  相似文献   

15.
苏素  宋云河 《技术经济》2010,29(12):107-112
本文基于1997—2008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的研究表明,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沿东、中、西部递增。养老、医疗等转移支付收入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转移支付收入并未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其对城乡收入的贡献沿东、中、西部递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表明,除西藏外,其他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借鉴市场化指数的方法,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公平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区域性特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财政偏向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化程度、财政分权、对外开放及金融发展等则因区域不同而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内外部环境改变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中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越发重要。以经济效率提升与经济动能转换综合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使用2001—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影响。结果发现: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均有利于经济效率提升,只有基础研究显著促进经济动能转换;②东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存在差距,基础研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阶梯式地区异质性影响,即对东部地区经济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对西部地区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仅对东部地区经济动能转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应用研究无显著地区异质性影响;③基础研究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只有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基础研究才会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④为实现2025年前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未来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年均增幅需保持在[24.7%,29.3%]区间。  相似文献   

17.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in China,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embedded with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based on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Based on a balanced growth empirical model, this study verifies the correlation by conducting a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1985 to 2015.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among the three regions (namely,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meets a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trend, and the decreasing of the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increases the convergence speed; (2)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is in line with the club convergence trend within each of the three regions; (3) The trend of the output elasticity of the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shows that the gradual decrease of inter-region transportation cost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arrowing of economic disparity after the year 2000, accelerating "common prosperity"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的省份内经济差距,现有研究却尚未深入。本文立足于省级以下财政分权体制,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角度梳理了政府间收入分成作用于省份内经济差距的具体机制,进而运用1995—2014年县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省份内经济差距和省级以下收入分成指标,并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省级以下收入分成比例的提高,扩大了省份内各县有效税率的差异,进而带来了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和省份内经济差距的扩大。同时,这一作用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效果更为明显。这些发现为理解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区经济差距的形成,以及完善当前财政体制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良好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空间视角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分析认为,从不平衡向相对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变取得了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相对较好的结合,区域改革开放也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区域差距在不断扩大。因此,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整体战略的目标应该是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实现总体效率与空间结构的相对均衡,并通过空间集聚及加强区域经济联动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轮驱动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也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中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