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构想,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根据国家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总体构想,结合本地实际,对涉及吉林省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思路并结合云南自身区域特点,以县级单位作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单元,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权重处理、综合计算和聚类组合评价等将云南省129个县区划分为六大功能类型区,并对各类型区的发展路径和产业选择作出阐述。最终拟通过该区划使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活动配置在开发潜力大、环境敏感性低、开发成本低的空间条件下,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之一.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空间规划与建设,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并从八个方面提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探析主体功能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来,有关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体功能区布局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而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的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产生了新的合作关系和模式。根据区域功能定位以及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该文提出三种区域经济新合作模式:主体功能竞争型合作、主体功能互补型合作和主体功能共享型合作。  相似文献   

6.
宁夏主体功能区划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主体功能区划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一项有别于以往所有区划的创新性任务。文章简述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参照部分省市实践方案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则,以宁夏19个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指标层包括17个具体指标。运用SPSS13.0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划分出四种类型区的县市范围,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及宁夏实际情况,确定出各类型区的修正范围,并利用ARCVIEW软件显示其空间分布,及从不同层面构建四大区域的建设管制模式。  相似文献   

7.
钟高峥 《经济地理》2011,(5):839-843
老少边穷地区是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的空白区,其功能区划对落实我国整体主体功能区划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案例地湘西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主体功能限制开发背景下区域空间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体系、区划方案等内容。基于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基础上,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部署,提出了2级3类的功能区划方案,可为其它同类型区域的功能区划提供典型参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老少边穷地区是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的空白区,其功能区划对落实我国整体主体功能区划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案例地湘西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主体功能限制开发背景下区域空间功能区划的思路、指标体系、区划方案等内容.基于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基础上,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部署,提出了2级3类的功能区划方案,可为其它同类型区域的功能区划提供典型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任务,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规划提出四类主体功能区划分,旨在解决以"四大板块"为区域划分基础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缺陷;从生产力的视角分析,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是对区域联合"自然"生产力的培育和保护,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则是对区域联合"人为"生产力的改造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这四类功能区的划分打破了行政区管理的局限,促使区域管理摒弃传统的“内向型行政”,奉行“主体功能区行政”,促进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构建了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并且将资源与环境纳入区域管理的评价体系,区域评价更具针对性。它把主体功能的完成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消除了传统考核指标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的弊端,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来调整完善分类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围绕这一战略性思路,本课题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主体功能区概念和界定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拓展、深入的研究,着力于构建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描述了政策演变的基本轨迹.根据有关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型以及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将我国环境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优先阶段(1978-1995年);协调兼顾阶段(1996-2005年);环境优先阶段(2006-至今).结合"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1978-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期(2000-2003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期(2003-至今).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对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将以往政策设计的缺陷概括为:全面性不足、协调性不够、可持续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16.
空间政策:由区域倾斜到产业倾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区域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倾斜为主是空间政策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建国以来无论是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都采取了区域倾斜为主的空间政策来进行空间调控。但是,区域倾斜的空间政策存在着效率与公平时空错位、对市场调控机制的损害和区域一刀切的弊端。产业倾斜可实现提高效率、区域公平和环境友好三大目标的统一,是我国今后空间政策的发展取向。主体功能区划将推进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的结合,是由区域倾斜为主向产业倾斜为主的过渡,在我国空间政策转换阶段,应更多运用产业倾斜的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7.
王鑫 《经济师》2010,(9):2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间开发失序,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不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思路和战略的重大创新,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贯彻实施,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内涵,深刻认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家、省市的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分别将于2007年底、2008年底出台。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之后,制定实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成为构建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区域开发榕局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新任务。本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政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中需要加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淮安市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淮安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现状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后 ,根据“据点开发、轴线延伸、圈域发展”的理论 ,提出了淮安市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构想 ,认为应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 ,选择中心城市淮安增长极、宁连路沿线产业带为重点发展轴线 ,并组织由中心、市区和发展区组成的淮安市域经济发展圈构造 ,在协调好发展圈内部发展的同时 ,加强与周边经济带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期望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来推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26个自然区域的资源环境、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进行系统分析,初步确定了兵团范围内不同资源环境、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组合对应的空间开发功能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设计了不同的分类指导建议,为引导空闻开发秩序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提供了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