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靳诚  徐菁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文章以长三角16个市1991年以来入境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5)4个指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既而在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去探讨其背后的差异机制——规模分布。根据规模的变化,将长三角各市旅游发展划分为四类: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然后对14年的数据进行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城市职能、资源分布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将为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旅游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马茹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17,36(3):54-60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4.
盛科荣  金耀坤  纪莉 《经济地理》2013,33(1):66-71,65
基于57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构建了首位城市规模、首位度、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5个指标来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多维度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政治因素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直接与生产条件的区域组合联系在一起.区域人口规模和人均GDP规模的扩大将提高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对外贸易联系的增强倾向于降低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首都虚拟变量影响着首位城市和其他高序位城市的相对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民主化程度的增强倾向于降低首位城市规模和首位度.  相似文献   

5.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是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需重点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研究2011—2020年相关数据,运用投入导向的超效率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创新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效率值从0.820上升至0.909,整体略有提高,但各城市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显著,空间分布呈现“东西均衡”“北高南低”的格局;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53,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值分别为1.043、1.009、1.009,技术进步指数是促进城市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关键;从影响因素看,教育经费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对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基于此,研究提出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资源与信息共享、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模式等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考察其空间分布和动态演进情况。结果表明:(1)在时序发展上,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在空间演变上,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现空间不均衡分布,其中,东南区域和西北区域的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正相关性,且存在显著的“高高—高效型”和“低低—低效型”各自集聚的空间结构特征,时空跃迁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标准差(VOC)、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和位序规模理论对浙江省11地市1999—2008年国内与入境旅游收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旅游绝对差异快速扩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进入集中型分布阶段,向着分散均衡型方向演变,规模指标集聚程度不断降低,竞争态势激烈;入境旅游绝对差异较国内旅游大,呈首位型发展,分散均衡程度低,局部地区高度垄断现象还存在。研究认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分布是区域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影响区域旅游规模差异与分布的"三架马车";入境旅游较国内旅游受政治、政策、经济因素的影响大而反映敏感。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7,(5)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范围内重要的城镇集聚区,也是实现山西省"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区域。文章选取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演变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首位度、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形等方法对汾河流域城镇群的规模分布现状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汾河流域城镇群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区域缺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城镇规模等级不完整;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匀,区域差异显著。建国以来,汾河流域城镇群规模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城市数量与规模快速扩张;城市首位度不断下降,城市规模结构由首位分布向位序—规模分布转变;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减小,城市规模差异逐步增大,区域大中城市逐步发育,规模分布日趋集中。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9.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创新: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地区专利密度的内涵出发,构建了基于产业市场价值和就业两类产出成果的专利密度指数测度模型。利用2000—2012年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的数据计算其专利密度指数,并从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两个角度分析测度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东北地区的34个地级市进行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东北地区的专利密度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增速逐渐放缓;各城市的专利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两极化倾向明显;高水平稳定型城市大多是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近1/4的城市仍采用低水平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1-2015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地级市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技术交易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区域内部技术交易存在结构性差异,跨区域、跨企业、跨机构交易存在壁垒。  相似文献   

13.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有丰富的专利资源,专利运营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专利转让是专利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探讨高校专利转让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分析地方政府及高校促进专利转让的相关政策及制度,对促进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盘活”高校现有专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coPat平台检索中国内地31省市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据,发现不同地区间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存在差异;运用聚类分析法将中国内地31省市划分为4个类别,并对前3类地区技术优势进行分析,探讨发明专利转让效果显著省市及高校出台的相关政策。结果发现,江苏在不同技术领域均具有明显优势且高校发明专利转让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发明专利转让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虽然出台政策对高校专利转让进行宏观指导,但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体、系统化的政策促进高校专利转让。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中国城市智慧低碳发展报告》中我国GDP前110强地级以上城市的低碳发展数据,运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析了大样本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并运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层次低碳发展综合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整体低碳发展水平不高,高值城市以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城市或综合型城市为主,低值城市则以中、西部的资源型城市或重化工业城市为主;城市整体的低碳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低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大、高值城市的空间差异最小、中值城市的空间差异居中;城市低碳发展的区域分异主要由层次间的差异引起;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是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整体和中、低值城市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的排序结果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效率>人均GDP,而高值城市的排序结果是能源效率>碳排放系数>人均GDP。提出:可参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解各城市的碳减排量,对各层次城市宜采取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5.
对样本企业专利情况和管理行为的分析表明,专利类型和管理组织对创新效率有直接影响,维权环境深受企业关注,"大企业带动"、"专利和品牌相互促进"的青岛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但中小企业创新力弱和优势行业面临的竞争颓势值得警醒。从增强创新能力和动力入手,建立内生型企业专利战略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共有30个资源型城市.以县级行政区域单元为样本,采用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利用极差、比率、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在波动中略有增大,其中1993年与2000年差异较大.选取1993、2000、2006年为样本年份,从经济类型、资源类犁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石油型城市的经济水平较高,森工型城市较低;从地域空间考察,黑龙江省与辽宁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吉林省较低.东北地区西部的资源型城市经济水平较高、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不同城市间房价溢出效应、收入对房价的跨区影响,以及利率调整对不同城市房价的区域异质性影响。本文利用GVAR模型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波动对其他城市具有较大的溢出性,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溢出性则不明显。一线城市和东部城市的房价波动不仅受本城市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城市收入变动的影响,而中西部城市的房价则主要受本城市收入变动的影响。利率变动对一线城市和东部城市的房价影响则较大,而对中西部城市的房价影响有限。本文结论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比如政府应通过稳定一线城市房价以达到稳定全国房价的目的,促进公共产品均等化,实行地区差异化的房地产政策等。通过利率调整来调控房价也是一个可行的政策选项。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7-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以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设计专利申请表示高质量创新和低质量创新,采用PSM-DID方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高铁开通可以加快创新要素流动、优化创新环境,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且这一作用以城市规模为主要因素,呈现出城市间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对大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激发了小城市的低质量创新;②高铁对信息传播并未因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减弱,科教支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随高铁开通而增加.高铁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路网密度低的城市需继续投建高铁设施;创新个体应充分利用高铁开通的溢出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自贸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运用2003—2019年257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识别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第一,自贸区设立显著促进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并且在运用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第二,在影响机制方面,自贸区设立可通过经济集聚促进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第三,在空间溢出方面,自贸区设立对周围城市创新能力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表现为自贸区显著促进周围城市人均低端专利授权量增加。第四,在异质性方面,自贸区设立对所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存在批次和区域异质性。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自贸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