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
|
|
|
|
|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1年第11期
|
|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贪官污吏蠹政害民.出身农民、深受饥寒流离之苦的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朱元璋灭元建明登基后,即严治官吏,其法度之严、惩办之重,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封建皇帝.
|
2.
|
说不尽的姚广孝
|
|
|
|
|
张毅《中国报道》,2010年第12期
|
|
他是深通佛法的释门高僧,也是翼赞中枢的辅弼之臣。他向往着归依青山的隐者之乐,却又难以割舍立功立名的士者之心。他反感于朱元璋时代的残忍嗜杀,但又不自觉地缔造了又一个戾气深沉的时代。姚广孝,永乐朝得以创建的第一功臣,明史中令无数人追忆的身影。
|
3.
|
畏法·枉理与领导谋略
|
|
|
|
|
张志群《开放潮》,2005年第4期
|
|
《明史·杂俎》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讲"畏法度者快乐"这句话的大臣万纲,因而对他委以重任。这是为什么呢?只因治理国家的需要。畏惧法度之人,必然敬仰法律,忠于职守,依法办事,是非分明,断不敢胡作非为,故而受到赞赏重用。枉法,即违法。作为官员,敢于枉法者其人非奸即恶。往往为了达到一己私利或私欲,而不择手段,置国家法律于
|
4.
|
谈朱元璋与现代反贪
|
|
|
|
|
启兵《石油政工研究》,1996年第1期
|
|
只要是读了点书,能提笔写汉字者,都能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这串大写的汉文数字,虽没能像阿拉伯人发明的“0、1、2、3、4、5、6、7、8、9”这组数字流遍世界,让全世界人都在书写,但考证起来,大写的汉文数字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是要超过阿拉伯数字的.而且越是重要的数字,越要用“壹、贰、叁……仟”.如若不信,你去中国的任何一家银行,不管你是存款、取款,也不管你是何方神圣、要员,一律规规矩矩地用大写的汉文数字.写用这串大写汉文数字的人虽然很多很多,但我敢说,知道是谁发明的却不是很多的.发明者为明太祖朱元璋.这串大写汉文数字的长处在于不能像阿拉伯数字那样随意增、删、改,是壹就是壹,是贰就是贰,让人不好在帐上耍花招、做手脚,所以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写、用.年少的朱元璋,当过放牛娃、沙弥,也四处流浪讨口要饭,亲眼目睹了各地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弄得民怨沸腾,四处揭杆而起,毫不留恋地把元朝推翻了.出身贫寒、饱经磨难的朱元璋,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贪官误国、害国、葬国.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为使他的皇朝避免重步元朝的后尘,采取了一系列惩治、防止贪官污吏的措施,包括大写的汉文数字.从本质上讲,朱元璋的这个发明虽然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让自己开
|
5.
|
论朱元璋“重典惩贪”的思想和实践
|
|
|
|
|
魏燕芳《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Z1期
|
|
早在西周,统治者就明确提出了"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的三国三典政策。朱元璋在"新国"时期——建国之初就以"刑乱国用重典"作为法制指导思想。重典惩治贪官污吏是明朝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法律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朱元璋关于严惩贪官的法律规定和措施,在明初得到了贯彻执行。但是,严刑惩罚贪官只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腐败,而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腐败。
|
6.
|
朱元璋“四菜一汤”喻腐化
|
|
|
|
|
《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第5期
|
|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眼见不少当年的"弟兄",自从做了朝廷官员之后,凭借手中权利,大肆搜刮,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很想治治这些腐败之风又一时很难想出一个好办法,因此,愁眉不展心事重重。马皇后见到皇上如此模样,便询问原因,当她
|
7.
|
从朱元璋咏鸡说起
|
|
|
|
|
袁政《乡镇论坛》,1990年第1期
|
|
朱元璋读书不多,却有一个鸡年咏鸡的故事:洪武十四年春,太祖与众翰林士庆贺鸡年的到来。朱元璋提笔述诗:「鸣叫一声撅一撅」,众学士看了,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又述上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老少翰林面面相觑。朱元璋却兀自疾书:「
|
8.
|
横溪传说三则:题诗岙的由来
|
|
|
|
|
应长裕《宁波通讯》,2005年第6期
|
|
题诗岙古名虎洞山,又名洒埕岩岙。岙内山清水秀,怪石嶙峋。著名的酒埕岩就在此山岙的岙口。据说那里又是东汉梅福到横溪后修道炼丹的第一处洞天,所以后人便在此岙内建有梅福庙以作纪念。后来那个岙里来了朱元璋,而且写了一首诗题于岩壁上。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他题诗过的山岙自然非同凡响,于是后人便将此山岙改称“题诗岙”。
|
9.
|
劝君莫打茹太素了
|
|
|
|
|
崔文奎《乡镇论坛》,1990年第8期
|
|
明初有个茹太素,在朱元璋手下当户部尚书。一次,他向朱元璋呈了个关于朝廷如何选用人才的意见书,长达17000字。朱元璋叫中书令王敏读给他听,读了6000多字还没有听出头绪来。朱元璋火了,就把茹太素找来当场叫人给打了一顿。直到晚上,朱元璋才听完意见书,并采纳了茹太素提出的四项建议。但事后却说,茹太素的意见书用500字就行了,他却写成了万言书,我打他是因为他的废话太多。诚然,茹太素在意见书中说了些空话、废话,浪费了朱元璋的
|
10.
|
企业经营要守住法律的底线
|
|
|
|
|
吴琛琛 于爱清《东南置业》,2008年第11期
|
|
“朱元璋在殿上问群臣,什么人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有人说功高盖世者最陕乐,有人说金榜题名最陕乐,还有的说富甲一方最快乐,但是朱元璋听后都摇头不以为然。这时候有个大臣说:‘畏法度者最快乐。’朱元璋听后大加赞赏。”
|
11.
|
从“兼听众论”想到的
|
|
|
|
|
《现代班组》,2002年第4期
|
|
“兼听众论”是明太祖朱元璋用人问题上的好见解之一。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与吏部官员谈论任官问题时说:“任官当取方正之士,而邪佞者去之。”吏部大臣说:“人之邪正,实亦难辩。”朱元璋说:“众人恶之,一人悦之,未必正也;众人悦之,一人恶之,未必邪也。盖出于众人为公论,出于一人为私意。然正人所为,治官事则不私其家,走公门则不私其利,当公法则不私其亲,邪人反是,此亦足辩”(《明太祖宝训·
|
12.
|
养蜂割蜜的启示
|
|
|
|
|
杨治邦 杨小玲 陈艳华《新智慧》,2006年第5期
|
|
商人沈万三与皇帝朱元璋一起走在街上,见市面萧条,只有两个人在沿街摆摊卖蜂蜜。朱元璋走上前去询问,他听见一人货摊下的蜂箱内发出嗡嗡的声音。另一人货摊下的蜂箱内却听不到一点声音。朱元璋感到很奇怪,就问两个卖蜂蜜的人,这是为什么?一个卖蜂蜜人回答说:“我们家主人每次割蜜九成,所以大部分蜜蜂都飞走了,因此听不到声音。”另一个回答:“我们家主人每次割蜜三成,所以蜂群兴旺。”听卖蜂蜜的人这么一说,朱元璋连连点头,若有所思。
|
13.
|
刘伯温智劝皇帝
|
|
|
|
|
《冶金企业文化》,2008年第3期
|
|
刘基,字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得力的谋士。朱元璋当皇帝后,准备大肆封赏亲朋好友。众人臣竭力劝阻也无济于事。军师刘伯温想了个主意。这一天,他和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城隍庙。庙里有许多人正看一幅画:一个人头发乱得像鸡窝草一样。一束束竖起来,每竖都顶着一顶帽子。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刘伯温。
|
14.
|
正确认识县情 加速经济发展
|
|
|
|
|
吴庭美 凌炳南《乡镇经济》,1995年第5期
|
|
正确认识县情加速经济发展吴庭美,凌炳南安徽凤阳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件事影响较大,一是出了个出身卑微的皇帝朱元璋;一是农民创造了大包干。但朱元璋当了皇帝并未使他的家乡富起来,凤阳人真正告别贫穷是在实行农村大包干之后。自1978年从凤阳县小岗村开始继而席卷全...
|
15.
|
朱元璋如何利用邪教夺取政权?
|
|
|
|
|
赵丹阳《商》,2014年第11期
|
|
一,在古代,“邪教”是朝廷对民间秘密宗教的称呼,是政治“打假”,没有令人信服的评判标准。 朱元璋在登位伊始,就采纳谋士李善长的建议,迫不及待的宣布摩尼教、白莲教为“邪教”组织,先是严加监控,而后施以铁腕。《大明律》明文规定“为首者绞,从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其杀伐之速之狠,既让我们看到了这位草根皇帝对“邪恶势力”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决心,也让我们隐约感觉到了他对民间宗教组织的几分畏惧。
|
16.
|
嫩玉米得悠着吃
|
|
|
|
|
《光彩》,1997年第9期
|
|
历史上朱元璋从一个行乞僧投军到建朝称帝,前后用了历年的时间,身经百战,历尽艰辛。朱称帝伊始,大兴土木,加固修葺南京城,认为夺得江山不易,只有金城汤池,方可保子孙万年。对此,深明大节的马皇后却不以为然。她对朱元璋说:天下没有不破的城,唯有德者居之,训导子孙,以德化民,方是万里不破的城。朱皇帝连连点头称是。与此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想为子利、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怕工匠偷工减料,每日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
|
17.
|
教育兴家
|
|
|
|
|
《光彩》,1997年第9期
|
|
历史上朱元璋从一个行乞僧投军到建朝称帝,前后用了历年的时间,身经百战,历尽艰辛。朱称帝伊始,大兴土木,加固修葺南京城,认为夺得江山不易,只有金城汤池,方可保子孙万年。对此,深明大节的马皇后却不以为然。她对朱元璋说:天下没有不破的城,唯有德者居之,训导子孙,以德化民,方是万里不破的城。朱皇帝连连点头称是。与此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清末封疆大吏左宗棠告老还乡,在长沙大兴土木,想为子利、后代留下豪华府第。他怕工匠偷工减料,每日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督工,这儿摸摸,那儿敲敲。有位老工匠看他如此不放心,就说:…
|
18.
|
"畏法度者快活"有感
|
|
|
|
|
陈涌泠《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第10期
|
|
据《明鉴》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问大臣:“天下何人快活?”群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功成名就者快活,有言金榜题名者快活,有言富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一个叫万钢的臣子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即有独特的见解。 万钢早已作古,然而他所说的
|
19.
|
朱元璋为何不准江浙人当掌柜
|
|
|
|
|
《中国总会计师》,2013年第11期
|
|
早在1368年,明朝建国不久,朱元璋就下令:“浙江、江西、苏松人毋得任户部”,那么为什么会出如此奇葩的一道命令呢?是浙江、江西、苏松的人得罪了朱元璋,还是朱元璋对浙江、江西、苏松的人有偏见呢?其实都不是,朱元璋给出的理由如此:“以其地赋税多,恐飞诡为奸也”。这个理由很无奈,但也很真实!浙江、江西、苏松人是当时的税收大户,
|
20.
|
试论朱元璋的社会控制思想
|
|
|
|
|
刘锦涛《商业时代》,2009年第25期
|
|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位"布衣天子",但同时也是一位政绩显著的封建帝王.其对安邦定国的思考与实践,构成了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法治思想、民本思想、教化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他着重从宏观上缓解社会矛盾,避免矛盾积聚的治安思路至今仍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