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金融地理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金融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演化,也为揭示区域发展差异的形成和调控区域差异提供新的思路。从产业空间布局出发,金融地理指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系统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和分散。地方在国家、国际金融地理中的位置,首先影响区域经济效率和资本获得,特别是信用获得,从而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作为一种空间结构力量,影响地方金融发展,使地方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银行上市逐渐成为银行成长的必由之路。上市实现了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经营风险的降低,同时也影响到银行新增网点的空间布局战略。文章引入演化经济地理的研究方法,基于产业关联的思想提出地方产业的金融关联程度和区域间投资流向的金融关联程度两个变量,以此构建银行网点空间演化路径的解释框架。通过比较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的回归结果,解释和发现二者的基层网点和分行空间演化路径的影响因素及差异。研究表明,上市行为显著地改变银行网点空间演化路径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银行是金融活动的核心,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金融变革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银行业遇到的挑战也就越来越多.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法律对银行资产保护存在的缺陷,从法律对于银行资产安全保护的价值和银行业特殊性的法制需求两方面说明了银行资产安全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建议加强加快信用立法、强化司法功能、加强银行的自身法律建设等手段完善我国法律对银行资产安全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金融科技能否促进传统银行业有效竞争,对于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20年290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赋能效应导致网点退出市场,同时抑制网点进入。从银行异质性来看,金融科技的资源配置效应让大型商业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而金融科技的技术赋能效应则让上市银行网点退出规模更大。从城际异质性来看,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口老龄化较低、教育水平较强以及贷存比较低的城市,网点受到金融科技冲击更大,网点退出更显著。从影响渠道来看,金融科技减少了家庭的银行储蓄,优化了家庭资产配置,引致低效网点退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影响银行网点的进入退出行为,降低了银行市场集中度,优化了金融业竞争格局。同时,金融科技还弥补了网点退出对地区金融贷款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去40年经济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从17.92%提高到58.52%,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在东南方向上发生旋转,东北—西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变成沿海—内陆向,进而演变为目前东南—西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格局特征。文章在分析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所表现的成就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阶段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由于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主导因素;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文章建立了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探讨的基本框架,应认知信息化支撑的流动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条件,以及不同人群对人居环境需求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影响作用,提出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把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公平性作为前提条件,把引导人口继续向东南半壁适度集聚,以及着手大西北合理开发作为缩小大尺度区域差距的新战略,把形成各具特色、但满足人的居住生活和事业发展的综合价值是相等的城乡空间格局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德地图提取的POI数据共计250522个兴趣点,运用核密度方法,对我国金融业以及银行、保险、证券业等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无论从金融产业整体还是细分行业的空间格局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半壁始终占据显著优势;②金融产业集聚最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北京、上海始终处于高集聚区;③影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产业集聚的主要因子不同,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源、信息流动、规模经济、政府行为等因子的作用逐渐凸显,城乡居民储蓄、工业化水平等因子的作用逐步减弱;④不同影响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呈现了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没有出现减弱和独立的关系。2010年,对外开放水平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2016年,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比较均衡,人力资源和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于金融业集聚影响的强化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上海市徐汇区2016年最新的所有类型的261处银行网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利用Arcgis分析软件,使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地理联系率指数、缓冲区分析和空间模式提炼等方法探索上海市徐汇区银行业空间布局特征,探讨其分布模式.从分析结果来看:第一,徐汇区核心区到外围区银行业网点布局差异明显,网点分布与生产性服务业资产额空间联系最为紧密;第二,不同类型的银行在数量和分布上差异性非常显著,其中国有银行数量多,服务便利性高,网点密度大;第三,徐汇区银行业布局呈现出中心向外围逐级递减的“圈层+扇形”模式;第四,不同类型银行的空间密度模式差异显著,城市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呈现由中心到外围的非均匀递减的“S”型模式,股份制银行呈现“L”型模式,外资和港资银行为高度集聚的核心商圈模式,而农村商业银行呈现出均匀的“一”字直线型.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山西省人口普查资料和GDP数据,利用地理集中度、ESDA以及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经济与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域整体和区域内部对经济与人口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经济分布格局有较大改变,但由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以及人口流动的滞后性,人口分布格局几乎不变;人口与经济耦合程度在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出现极化现象,人口与经济不协调程度加剧的县域增加,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整体来看,2000-2010年山西区域均衡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金融科技助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痛点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看,金融科技发展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地理排斥。利用2011—2020年银行分支机构数据、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数据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的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地理距离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金融排斥,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地理排斥,但地理距离始终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因素。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大银行占比较高和银行竞争程度较高时以及在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中,金融科技发展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地理排斥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解决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是金融科技得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地理排斥的关键所在。因此,应既加强金融科技研究与应用,又优化银行物理网点布局,为促进金融资源服务中小企业和攻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赋能。  相似文献   

11.
赵晓斌  王坦  张晋熹 《经济地理》2002,22(4):408-414
本文从“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理论出发,以中国为例,讨论了影响现代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本文还以国内外企业总部在国内四城市的分布调查企业总部选址成因,从而分析“不对称信息”在总部选址决定中的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金雪军  田霖 《经济地理》2004,24(6):721-725
金融地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鉴于国内对该学科研究的薄弱状态,文章对金融地理学的学术渊源、最新研究现状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区域金融学与金融地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展望其应用前景,为金融学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全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16.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5,25(5):593-599
20世纪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种“区域主义”运动并不断转折的历史。文章以区域研究及其争论为核心,分析了20世纪西方地理学从区域地理学到区域方法、从区域方法到区域主义、从区域主义到区域主义的解构、从区域主义的解构到新区域主义的建构等四次重大转向的历史脉络,探讨了区域研究范式不断转向的原因及其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当前西方地理学“新区域主义”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蒲勇健  魏亚敏 《技术经济》2013,(4):104-109,129
研究了金融开放背景下我国省域金融成熟度的空间相关性和区域收敛性。基于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了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并利用Moran's I从全局及局域层面揭示了各省金融成熟度的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标准β收敛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β收敛进行分阶段探索。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成熟度在金融开放过渡阶段呈显著的β收敛特征、地区差异在减小,而在全面开放阶段呈显著的发散特征、地区差异在增大;金融开放加大了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铁路客运系统提速的空间经济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凤君  武文杰 《经济地理》2007,27(6):888-891
从1997年到2007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铁路客运提速,有效地解决了铁路交通运营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探讨了铁路客运系统提速的空间经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微观层面上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通过选取以北京、上海为第一增长极的大城市圈进行分析,得到结论:铁路客运提速在空间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也为大城市圈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宏观层面,首先对整个系统提速效果进行了评价,然后选取若干主要铁路枢纽城市进行个案研究,我们发现:交通业的发展可以通过降低交通成本促进资源的流动,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奠定交通基础,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最后提出根据交通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空间稀缺性--公共政策地理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罗静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3,23(6):722-725
空间稀缺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空间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与空间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产生空间稀缺性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经济原因。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发展了应对空间稀缺性的各种措施,如以技术进步应对空间稀缺性、通过空间扩展应对空间稀缺性、优化空间组合应对空间稀缺性、通过政府管制应对空间稀缺性等。经济地理学应该致力于空间稀缺性研究,并从空间稀缺性的视角发展公共政策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