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A股市场股票收益率的风险因子.研究结果表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较CAPM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收益率;中国A股市场股票收益率存在规模与价值效应,股票(或股票组合)收益与公司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公司账面市值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取公司市值、账面市值比、净营运资产、市净率和管理费用作为解释变量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利用2007—2011年我国A股市场中573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析这些财务指标对中国A股市场的股票月收益率的解释力度。研究结果显示:上述解释变量对股票月度收益率具有显著影响,说明这些财务指标对股票收益的解释力度较强;公司市值和账面市值比与股票收益率正相关,在研究期间存在明显的账面市值比效应;净营运资产、市净率和管理费用与股票收益率负相关;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 1 995年 2月— 2 0 0 2年 6月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考察和对比三个定价模型———CAPM、三因素模型和特征模型。实证研究发现 :(1 )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账面市值比效应”(BMEffect)和“规模效应”(SIZEEffect) ,但对于小公司则不存在“1月份效应” ;(2 )三因素模型比CAPM能更好地描述股票横截面收益的变化 ;(3 )基于“股票横截面收益是由公司特征决定”的非理性定价理论的特征模型不成立 ,而基于“股票横截面收益是由风险因素决定”的理性定价理论的三因素模型成立。这些发现说明 ,账面市值比和公司规模这二个变量代表的是一种“风险因素” ,并非“特征因素” ,因此中国股票横截面收益的变化取决于风险因素 ,而非特征因素。作者认为 ,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股市长期的同涨同跌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应用Vuong检验研究利润表中列报综合收益是否提高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收益和价格更多地包含净利润信息,综合收益并未有效提高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1)在大规模以及中、高账面市值比的公司中,股票价格所含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信息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小规模公司中,随着账面市值比增大,综合收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由显著正相关转变为显著负相关,账面市值比发挥调节作用。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进行分类监管,重点降低小规模公司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而投资者投资于预期净利润比较高且账面市值比较低的小规模公司能够获得较高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为例,系统剖析了过度反应效应在中国A股市场的存在形式,并通过不同模型指出反向收益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风险调整后收益率和市场风险溢价,且规模效应的影响不显著.2003-2013年中国A股市场的描述性统计和t检验结果表明,在赢家和输家投资组合中,过度反应效应不是一直显著存在的;在逆向策略投资组合中,过度反应效应一直显著存在.在使用四因子模型分析反向收益时发现,其解释效果并没有比三因子模型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现了中国股市存在“高价股溢价”现象,这个结果无法用常见的流动性溢价、规模效应或者账面市值比效应解释。以1998~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发现中国市场的低价股存在显著的折价,即高股价组合的收益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低股价组合,进一步以考虑了风险的夏普比率作为业绩测度,结论不变。最后以CAPM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考察,发现在控制了市场因素、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效应之后,高价股依然存在显著的溢价。这种现象难以用市场有效假说解释。最后试着给出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7.
谭小芬  林雨菲 《金融评论》2012,(1):93-102,126
本文模拟上证180指数交易,通过考察动量和反转策略的收益情况验证中短期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并分析不同市场形势下的效应差异,之后根据流通市值将A股市场划分为大盘股和小盘股,探讨交易量冲击和收益率冲击下的股价反应不足或过度反应与动量或反转效应之间的关系。论文在BSV模型和HS模型的基础上,对动量和反转效应的形成机制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基于横截面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国股市1997年至2004年所有A股月收益率进行的逐月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1997-2000年间存在显著的"规模效应",但此后基本消失;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组合以及同一规模组合在规模效应消失前后月换手率的变化,证实了过度投机是规模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小市值股票的超额收益是对因过度投机产生的噪音交易风险的补偿.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市动量效应的表现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数学术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股票市场不存在动量效应,而市场人士的直观感觉却正好相反.本文在归纳总结成熟股票市场中动量效应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根据股票的不同特征(价值型与成长型、大盘与小盘、高价与低价、高换手率与低换手率)分别考察中国股市中套利组合(Jegadeesh-Titman相对强弱组合)的收益表现,结果发现了与成熟市场中显著不同的动量表现特征:相对于小盘、低价和高换手率的股票,大盘、高价和低换手率的股票具有较高的动量收益,而价值型与成长型股票几乎没有动量收益.进一步,基于大盘、高价和低换手率特征构建的套利组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动量收益.  相似文献   

10.
账面市值比(B/M)指标在解释股票的期望收益变动时存在噪音,因为该指标往往会随着未来期望现金流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假设,使用分拆的B/M指标,即分别包含了关于未来期望现金流和股票期望收益独立信息的权益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的历史改变量以及滞后的B/M,替代原有的B/M,会对股票期望收益率的解释力有显著改进.实证结果部分支持了该假设:分拆B/M指标,对总体股票样本表现出了显著的对股票收益解释力的改善;而Mirco和ABM股票样本的检验结果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固定持有期动量策略的基础上,引入了MACD指标构建了随机持有期的动量新策略。运用两个动量策略对沪深A股从1999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有交易数据的股票进行实证检验表明,固定持有期策略下,不存在显著的动量效应。而新策略下平均收益显著为正,动量效应显著。将实证结果同上证指数回归分析表明,系统性风险补偿仅仅解释了部分新策略的收益,这表明,按照本文所构建的新策略进行投资,可以获得显著优于大盘的平均收益,这为我国A股市场量化投资策略提出了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三因素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的适用性问题,即股票期收益率与市场溢价因素、公司规模因素和账面市值比因素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我们分析的样本,得出以下结论:总体而言,三因素模型在我国股票市场是适用的,可以作为一个方便实用的工具来帮助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中国股票市场具有规模效应和账面市场价值比效应,价值型股票的收益率高于成长型股票的收益率。  相似文献   

13.
价值股与成长股不同市场表现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价值股的市场表现显地化于成长股,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主要分为过度反应假说和风险改变假说两大学派。本以上海证券交易市场A股为样本,以B/M(权益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为标准划分价值股组合和成长股组合;实证结果发现价值股组合的收益明显优于成长股组合,而且两种组合的收益各自都呈现出反向修正的模式,符合过度反应假说;同时本采用资产资本定价模型来检验两种组合,实证结果不支持风险改变假说。  相似文献   

14.
杨金海  范黎波 《技术经济》2017,36(6):109-119
通过在全球情景下检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分析了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市场一体化水平。沿用Griffin的研究方法,利用涵盖35个国家、时间跨度超过30年的股票市场数据,分析并比较了基于世界、国际和本国三种视角构建的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在解释股票收益差异上的适用性。结果如下: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市值因子(SMB)、账面市值比因子(HML)和市场资产组合(MRF)上的相关性不足以说明市场一体化水平;三种模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都具有解释力;与Griffin的研究结果一致,Fama-French本国版模型最能有效解释股票收益率差异,因此没有必要将模型放在全球情景框架下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的实证分析,探索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现象的特点及原因。作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动量效应现象的确存在,但期限明显要短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大约为半年左右的时间,当超过半年时逐渐呈现收益的反转现象。对中国股票市场动量效应的原因从风险、规模、帐面价值与市值之比、流通股比例、换手率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析,发现风险、规模、帐面价值与市值之比、流通股比例、换手率对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动量效应均有一定程度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研究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通过LSV模型对我国A股市场保险公司的羊群行为度进行检验,发现保险公司的羊群效应不显著。并且通过季度、年度检验,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最后将股票按流通市值分为三类来检验,发现保险公司对股票的流通规模没有表现出偏好,对不同规模股票的羊群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A股市场规模效应的检验,发现近四年来小公司规模溢价转变为负,表现出和发达国家股市20世纪80年代后相似的规律,与当前股市机构抱团大市值股票现象也相互印证。本文基于流动性冲击视角对规模效应的变化提供了解释。研究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冲击与同期的股票收益率显著正相关,且流动性冲击对规模溢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不同样本期内,大小公司承受了非对称的流动性冲击,调整流动性冲击带来的影响后,小公司规模溢价仍然为正。实证结果显示,只要控制了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规模效应并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8.
陆婷 《金融评论》2010,2(5):37-45
本文以企业投资与股票收益模式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就股票市场上价值效应成因的投资角度解释进行了分析,并运用GRS时间序列回归检验和广义矩横截面估计的方法对该理论解释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投资资本比为指标所构建的投资因子.包含着与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中账面市值比因子相近的信息,并且能够与账面市值比因子一样好地解释价值效应。该发现为撤资代价及反周期风险价格是导致价值效应的动因这一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经济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我国企业投资、经济周期和金融市场波动性之间的系统相关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金融板块的年度数据,运用前景理论对我国A股市场的金融板块中的处置效应进行分析。用年度交易数据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对投资者投资中的参考价格进行确认。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除了受股票收益的影响之外,股票的平均持有期还与股票的流通市值有正相关,股票市值越大给投资者带来的信心就越强。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2021,(1):58-73
同美国市场投资者情绪与截面股票未来收益短期正相关、长期负相关的现象不同,中国A股市场两者之间短期内就呈现负相关特征。本文认为这主要与中国A股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且做空套利受限严重有关,因此与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美国市场存在明显差别。考虑到A股独特的市场交易结构与投资者行为特征,本文提出非主力资金买卖不平衡指标(BSI),通过捕捉散户的资金流向实现对个股投资者情绪的测算。实证结果表明,股票组合收益率与非主力资金BSI指标存在明显的单调递减特征,且无法由通常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换手率因子所解释,与换手率的市场异象也有显著差异,后者表现出换手率特别高的股票组合收益明显更低的非对称特征。本文的理论与实证也进一步指出,有限套利是A股市场投资者情绪异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套利受限更为严重的股票组合中,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截面负相关的现象更为明显。同时,市场极端情绪和极度乐观情绪下的投资者情绪股价异象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