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会计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商誉会计这一新的会计名词也是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近年以来,许多企业通过收购与兼并,实现资产重组.然而,在这种经济形式为企业改革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会计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笔者通过对商誉的会计处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陈彩虹 《经济纵横》1992,(10):28-31
<正> 一从企业兼并的现实情况分析,兼并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兼并企业对被兼并企业注入新的管理方式.在不少兼并中,被兼并企业通常不是因为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资源等问题,而是经营管理方式和机制不活.而兼并者正是掌握了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它只需向被兼并企业"输出"管理方式,无须改变产品与技术过程,也不必进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重组,甚至于不增加新的管理人员.因此,这种兼并可称为管理方式型兼并.由于它不  相似文献   

3.
企业兼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规模效应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企业兼并无论在规模上,数量上,方式上,范围上,程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虽然兼并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关系到各企业的发展,但真正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是其对宏微观经济以至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由于企业兼并的具体动机是多种多样的,这一战略行为对各方面的影响也是复杂的,本文通过对秦川机床集团在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对宝仪集团实行兼并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企业兼并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企业兼并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国尚缺乏一部完备的法律对此加以规范。本文结合企业兼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兼并的行为性生质、方式分类、程序、产权转让价格、协议内容及外商介入兼并市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企业间的资产重组非常频繁,特别是1998年被称为证券市场资产重组年,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层出不穷。但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资产重组,往往不止是收购、兼并等活动。企业资产重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分拆。一、公司分拆的背景兼并收购固然能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分散经营风险,但兼并收购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公司分拆就是作为对企业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进行反思的结果。兼并收购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是出于分散经营风险,追求规模经济的考虑,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要得到风险分散和规模经济的好处,一个根…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许多企业制定了国际发展战略,为求在国际中有立足之地,而跨国兼并就成了许多企业达到这一目的的首选途径,本文主要从跨国兼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两个方面,讨论了跨国兼并这一经营手段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针对公有制企业的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等公权力行为,我国目前不仅缺乏行政诉讼方面的立法制约,就是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全面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等,对之的约束也是软弱无力的。而要让这些法律法规对涉及公有制企业的上述公权力行为的约束变得坚强有力起来,笔者认为,将之纳入行政诉讼固然有必要,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行政程序立法;如果没有行政程序立法,就是将上述问题纳入了行政诉讼,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8.
王焯 《当代经济》2010,(15):52-5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和滚滚而来的经济一体化浪潮,新一轮的兼并狂潮席卷全球.纵观众多兼并实例可以看出,本轮兼并既不同于企业扩张初期的"弱肉强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末企业为实现多元化经营而进行的兼并,而是有着许多新特点:并购规模和单项交易数额大,发生频率高;并购方式以横向并购为主,以股本置换代替货币支付;跨国并购向第三产业集中;跨国并购实施的行为主体发生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科研权构兼并生产型企业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这一兼并形式在西方兼并实务中难觅踪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而给我国经济工作者带来一个新课题,目前普遍认为这一兼并形式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扩大院所的产业规模,增强院所的经济实力,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并以产业利润保障科研的持续深入,对我国高科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企业联合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美国在经济发展史上就曾先后出现过1895-1904、1922-1929、1940-1947、1967-1969和1976年之后的大规模兼并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兼并活动更加剧烈,范围更加广泛,延续的时间也更加持久.对企业联合这一现象,不同的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和本质特征.本文综述了新古典学派、新制度学派、马克思经济学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且追踪了企业联合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6.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