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经济收敛理论分析框架中加入市场分割和经济开放因素,使用纠偏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中部地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的绝对β收敛特征不明显,但是三个地区内部都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市场分割对东部地区经济存在促进作用;当市场分割程度较低时,市场分割对西部地区经济存在促进作用,但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市场分割将会阻碍经济增长;市场分割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开放对中部地区的经济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国内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构造出度量地区间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发现中国国内商品市场总体上处于趋向整合的状态。随后,我们将这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1985—200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开放、国有企业就业比重、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地区间的技术差异和地理距离对于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并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开放上。研究发现,在经济开放水平较低时,经济开放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分割,但进一步的经济开放能够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而国有企业就业比重和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是加剧市场分割的因素。基于模型的预测表明,未来在一些省份国内商品市场分割有加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市场分割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构造出度量地区间市场分割程度的指标,发现中国国内商品市场总体上处于趋向整合的状态。随后,我们将这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1985-200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开放、国有企业就业比重、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地区间的技术差异和地理距离对于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并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开放上。研究发现,在经济开放水平较低时,经济开放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分割,但进一步的经济开放能够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而国有企业就业比重和政府消费的相对规模是加剧市场分割的因素。基于模型的预测表明,未来在一些省份国内商品市场分割有加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及经济开放对该进程的影响,表明: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差距在受到外生冲击后回到均衡水平的能力是衡量我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一个较好标准;经济开放对我国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主要机制是减少或消除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性因素、推进我国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等;我国各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不同,华北、华东、华南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消除地方市场分割、建立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理论上,我们构造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旨在考察地方市场分割(市场一体化)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实证上,以1990—2002年间的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作者发现,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运行,地方市场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已经下降了近50%。本文的发现是稳健的,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对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198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了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对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且二者存在替代关系。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对外经济开放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区域市场整合对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较低,而在内陆地区则恰好相反。本文为理解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提升地区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区域利益关系扭曲,区际贸易摩擦加剧,地方割剧的“诸侯经济”格局日益强化,改革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区域性障碍。因此,消除目前市场的行政分割状况,发育相互开放、有序竞争的区域市场,就成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提高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外资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由于我国在现行体制下,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长期存在,使得备区域在对外开放度提高的情况下,区域之间的对内开放度却不高,形成了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不平稳,以至于阻碍了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长株潭城市群也不外于此。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下,我国加强了对外经济开放和区域的市场整合.在进行对外经济开放以及区域市场整合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和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在进行经济开放和区域市场整合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就对外经济开放、区域市场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区域开放与区域利益实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区域分工给各区域带来的利益增进,是区域开放的主流理论,但若考虑到市场需求因素和国内价格扭曲现象的存在,分工利益对不同区域而言就有可能意味着利益的损失。本文分别对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和价格扭曲引起的分工利益分配进行论证,得出落后地区在分工中所获分工利益较少甚至会造成经济利益损失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实施区域开放政策时的不同倾向,指出落后地区若要改变自己在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就要注意培养内生比较优势及创建自身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论区域经济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其自身有突出的运行特点、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区域经济的内容及模式,可以正确制定促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在西部大开发当中,应当更加重视区域经济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发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及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研究和考察农民利益的形成与获取,本身体现着社会广义上的和谐发展,并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它首先是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体现,其次是农产品价值规律作用于国际市场使得农民利益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且体现了国际维度上的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从而农业宏观调控的国际延伸.就中国而言,农民利益获取、创造乃至利益均衡形成的和谐社会的进步,将进一步促进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肖雁 《经济研究导刊》2009,(33):117-119
继续扩大沿边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是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鉴于此,我们对云南河口边境口岸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认为,云南河口沿边开放要上一个台阶,需要打造一个平台力争六个提升:打造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平台;着力提升当地政府制度创新力;提升河口县域经济自生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结构;提升边境旅游业对经济的牵引力;提升口岸资源整合力;提升物流信息系统与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市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引入邻省发展水平及其细分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区际增长溢出效应的差异性以及区域经济运行空间的分割问题。结果发现:全国及分区域的样本范围内都存在溢出效应;相邻的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形成了一种单向溢出效应,即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溢出效应而不是相反;相邻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格局;我国目前的区域经济运行形成了以东部地区外向型和中西部地区内向型为主要类型的两种经济运行系统,且这两种经济运行系统之间缺乏互动性,形成了相互分割的两种经济运行空间,这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孙峻岭  林炳耀 《经济地理》2011,31(11):1793-1797
分析了当前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发展四大新特点,即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趋重要、沿桥 经济区规划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合作明显加强等,指出其对徐州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提出徐州在区域竞争与协作中的三大应对措施,即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淮海城市群、争取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等,以促进陆桥经济带东部崛起.  相似文献   

16.
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陈湘满 《经济地理》2002,22(5):525-528
流域是一种特殊的区域类型,既是由分水岭所包围的自然区域,又是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进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综合开发的重要单元,构成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地区间相互影响显著,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生、开放性和耗散性等特点。在流域开发中,流域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甚至不同流域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它们是流域开发管理矛盾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流域内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必须解决与水资源相关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其次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再就是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的地区差异与产业差异,对我国劳动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改革以来,劳动市场地区分割已明显减弱,但产业分割仍然严重;工业部门存在较高技术门槛和体制门槛,传统服务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政策模拟显示,劳动市场一体化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8.
对外开放、贸易成本与中国制造业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成本的变化是影响制造业空间聚集的重要因素;区域对外贸易成本的差异,促进了国内制造业向沿海地区聚集;区域市场的分割削弱了“国内市场效应”,致使制造业聚集呈现低水平特征。提高内地开放程度、缩小地区间外贸成本差距和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降低区际贸易成本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晓东 《经济地理》2000,20(1):31-36
市场经济下,区域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利益主体开始浮现出来,它的经济功能与作用日渐突出,已不同于过去的所谓"块块",它已经与产业经济一道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成长中的重要学科,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实践中和理论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许多方面的问题已获得共识或已经解决,但仍在一些方面存有争论,有的还有待于深化.本文仅对区域经济研究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国内发展潜力,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潜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持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间内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