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近年来,围绕着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议题,我国理论界对企业的财产权特别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问题,进行了种种有益的探讨,从而为我国在实践上并且最终在立法上确立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正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两  相似文献   

2.
第一讲: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基本问题一、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本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3.
当前深化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是什么?有人主张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所有制改革,实行所有权分割。我认为,从我国已有的改革措施来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尚未真正完成,两权分离后的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深化企业改革是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思路发展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确切地说是所有者职能与经营者职能相分离。这种分离是随着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进程逐步完成的。那么,究竟应当怎样通过改革逐步理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呢?一、要把企业资产的实际所有权与名义所有权区别开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在总体上必须统一,经营权本来就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益。但是,所有者的职能与经营者的职能又是能够分离和必须分离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所有者就是他的资本的经营者(直到现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者和经营者合而为一仍是许多小型企业的特征)。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加剧,西方一些大公司的老板逐渐发觉他们自己不一定都能搞好企业的经营,便开始聘用代理人组成董事会,再由董事会聘  相似文献   

5.
经济责任制是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为理论基础,按照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理,遵照责、权、利相结合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有计划管理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种基本制度。推行经济责任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以契约(合同)形式,确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独立经营,以收抵支,自负盈亏,上缴资金积累的原则;②要有承担经济责任,明确经济权限,把责权利结合  相似文献   

6.
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是当前企业界所关心和要着重研究的课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下简称两权分离),就是把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从国家手里转移到企业手里,形成所有权由国家掌握和行使,经营权由企业掌握和行使的一种新的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实践证明,两权分离的体制是可行的、有效的。 然而,由于两权分离是一件崭新的事物,还处于探讨、摸索和试验阶段,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深化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可以依产业性质、企业规模、技术特点而有所不同”。承包和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具体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的企业财会管理模式,我们设想是“两权分离,有偿占用,按章纳税,权责下放,用活资金,自负盈亏”的责任会计模式。  相似文献   

8.
论国有企业的法人所有权刘丽敏,田树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企业法》、转换经营机制等步骤,但这些步骤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围绕经营方式的改革进行的,因而有很大的局...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一个显的特征是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由众多股东拥有,而由代理人负责经营,委托——代理问题由此产生。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问目标的不—致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而导致所谓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0.
邱志忠 《经济问题》1991,(6):17-20,24
改革十多年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对于指导我国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发展国民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向深层次发展,这一理论必须进一步研究完善和发展。 一、对所有权与经营权一次分离理论的评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冯瑞菊 《经济经纬》2005,(3):130-132
由于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下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资委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在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时,与有独立经营权的企业在预算指标的确定上,因目标不同存在一定的博弈关系,这种博弈关系与其它博弈不同,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博弈,是成本与效益的博弈。  相似文献   

12.
研究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方略,这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所提出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作一粗浅探讨。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模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模式应是以增强企业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功能为目的,发展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放开企业的经营权,让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就是要把经营权力、经营责任、经营利益配起套来,全面落实到企业,在国家宏观间接控制下,让企业据根市场的变化以及自身的条件,自主地决定经营战略、经营方向、经营项目和  相似文献   

13.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直被理论界认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挥之不去,为解决代理问题而付出的制度成本过高,知识经济催生的知识资本优位等原因,使当代企业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公司也不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态,近二三十年,西方涌现出了一批新型企业,在这些新型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被摒弃,资合企业和人合企业的严格区分被消解,公司与合伙两种不同企业形态之间的藩篱被打破。这些新的变化,已经使当代企业制度有别于钱德勒、伯利和米恩斯所定义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一、家族企业不可小视。家族企业是指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约有大部分的所有权,企业由家族成员经营或家族成员控制企业主要领域的一种企业形态。家族企业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上由家族成员掌握。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全民所有制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包括占有权、支配、使用权)适当分开,是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对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权的各种分离或分割的组合。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最大极限是国家只具有所有权,放弃经营权,企业则具有完全的经营权。分开的最小极限是国家拥有所有权,同时还留有占有权、支配权,甚至还有部分使用权,而企业只具有使用权,甚至只有部分使用权。如果逾越了  相似文献   

16.
一、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两权完全分开还是适当分离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但是,社会主义企业和资本主义企业的两权分离,无论在其分离的起点,即导致分离的原因,还是在分离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相互关系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引起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两权分离的本质原因是传统的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体制与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相悖,压抑了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先后沿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思路展开。显  相似文献   

18.
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激励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大批以职业经理为代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了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如何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因股东和经营者利益与目标的冲突而形成的道德风险问题,充分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成为投资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于是,产生了所谓的企业高层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并提出了实行租赁、承包(包括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形式。前一个时期,部分同志又提出了国有企业股份化的设想。企业扩大自主权、租赁、承包的实践离不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股份制实际上也是以两权分离为基础的。因此,要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必须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和实践。笔者仅以对两权分离理论根据的质疑为出发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一、两权分离不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为什么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赞成两权分离说的同志是用这样的三段论来回答问题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资本经营下的会计机制●辛茂荀裴海英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完成了生产管理型到生产经营型转变之后,再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