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确地选择分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变量,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及相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就会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说,我国农村制度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包括变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益民 《经济问题》2002,(12):14-16,77
户籍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这就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束缚。户籍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又具有渐进性。就改革的内容、步骤、配套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及劳动力流动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建明 《财经科学》2002,(4):115-118
从根本上改革户籍制度,是城市化、社会公平和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化和劳动力主要流向东部地区是我国21世纪初的主要趋势。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对国民经济和农民家庭均有积极意义,但在流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应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以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建设与社区管理;城市剩余劳动力就转就变业观念;以农业劳动力的流出为契机,推进农场化经营。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制度、户籍制度,因此为了避免各种制度的约束我们提倡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升级,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等方法。为了解农业产业链升级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二者的相关性和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有限土地资源集约增效,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或其他非农产业实现各自的收益,是促进广大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增加农民收入与乡镇政府改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农民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在城市部门的就业收入和农村非农产业就业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可能途径是:通过财政支农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本文认为,通过财政支农发展农业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乡镇政府。  相似文献   

7.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我国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严重抑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影响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制度阻碍因素之一。因而必须尽快改革户籍制度,实施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消除西部农村贫困是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重点。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源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过多、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接近零。要实现西部农村脱贫目标,根本出路就是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强化职业培训、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9.
史贤华 《经济师》1999,(3):57-57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了土地,走向城市,给我国经济改革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本文试图从对农民进城的社会功利的分析中,为建立和实施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战略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一、直观的经济效益的思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1.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典型的二元结构,也就是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农村的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以农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以粮油作物为主,第二、三产业基本上是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农民不仅由穷变富,而且很多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也靠农业产业积累了很多资本。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农民凭借较早进入市场和灵活的经营机制,瞄准城市工业和市场空档,上了一批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由此诞生和…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长羽 《经济论坛》2003,(23):73-74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就业空间有限,兼业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大批农民“过度拥挤”在农村并不发达的有限的非农产业中,而且中国农村又是一个较为独立的与城市明显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系统,因此,中国农村不仅存在农业转化过程的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存在大量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或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  相似文献   

12.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它对农民、农村以及整个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现行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民城市就业的行业准入,增加了农民城市就业的成本,导致农民工资性收入长期在低位徘徊,因此要创新户籍制度,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改革户籍制度,归还农民工国民身份待遇;其次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最后着力发展户籍门槛低的中小城市,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言雅 《经济师》2004,(11):40-41
文章深入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及素质现状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还是以农业为主 ,从事非农业也主要以兼业经营为主 ,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进而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据此文章从较新的角度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建议 :在农业内部 ,粮食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及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发展大中城市及城市中小企业 ,增加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 ;提高农民素质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农民增收的成功经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高速发展城市经济以减少农民、工业和城市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政府财政对农民实行高补贴。现阶段,中国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规模经营没有发展、农民兼业程度低、政府财政支农力度过小。中国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城乡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强政府财政的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16.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不仅使农业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受到了刚性约束,而且使农民阻塞了通过向城市迁徒就业来增加收入的途径,造成了农民的制度性失业,应当成为“涉农”制度改革的首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以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本文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指出当前我国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 ,农民比重过大 ,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 ,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 ,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 ,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 ,减少农民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约束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农民工平等就业是人权的内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无法回避的现象,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规律,然而我国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却使这一进程受阻。户籍制度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遭遇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歧视的根源。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必须加大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乡镇企业经过60年代破土萌芽、70年代艰苦创业、80年迅速发展,在二十多年成长的历程中,几经风雨.几度辉煌,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在这次创业中,乡镇企业立足于江苏实际,形成了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企业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发展目标上以社区利益为主,在经营手段上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独特风格.这一伟大实践与创造.不仅对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辉煌业绩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80年代末,江苏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是率先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开创通过农村办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反哺农业,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新局面;三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