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技向善强调科学技术在与社会的关联过程中形成对社会公益和公共价值的关注,反映智能时代科学技术与企业组织实现责任联结的有效方式,对指导新兴科技企业参与良好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计量和文献分析法对986篇外文文献进行梳理,剖析科技向善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过程,并基于2010—2020年文献明确当前和未来科技向善治理场景。研究发现:(1)科技向善在面向社会、科学技术现代性认识以及社会影响方面具有社会预见、社会能力和价值尺度内涵特征;(2)在过程层面,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采纳和可持续发展是科技向善实现因素,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与个体伦理困境合作得以实现;(3)在当前和未来治理场景下,科技向善聚焦于技术治理、组织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治理。  相似文献   

2.
企业科技向善是指企业为最大化用户价值与社会福祉,运用创新技术以生产与提供产品/服务,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企业行动,其重要性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回顾企业科技向善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对27位学者、企业家的访谈与演讲实录等质性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企业科技向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企业科技向善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及多层递阶结构进行探索,明确企业管理者的认知与态度、价值观是重要前置因素,发现消费者需求与创新机遇识别是必要条件,企业愿景与使命、组织管理及治理结构等内部支撑是基础,政府规制及社会规范等外部利益相关群体与要素是重要动力,市场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与转型是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3.
新兴技术在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成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内容,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研究,以高效治理范式促进新兴技术良性发展和科技创新事业向善而行。通过阐释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剖析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具体样态、生成缘由和管理问题,运用协同治理范式,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过程和治理范围出发,提出新兴技术伦理风险协同治理实施路径,为有效应对科技创新领域伦理风险问题,着力提高新兴技术伦理风险治理效能,大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企业界、学术界和科技管理部门热切关注的企业科技竞争力监测与评价问题,进行了全面和深入地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企业科技竞争力监测评价的意义,企业科技竞争力监测评价系统的构建,企业科技竞争力概念及要素分析,评价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原则与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龚泽慧 《经济师》2023,(2):185-186+189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互影响交互的虚拟的世界。元宇宙所代表的世界是新型的数字生活空间,这个新型的社会体系能够给用户提供超现实感的生活体验。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元宇宙概念为大众所熟知,各行业朝着虚拟现实的方向开拓发展。其中虚拟课堂是元宇宙教育板块的必经之路,也是全球疫情局势下值得被探讨的话题。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在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下,探讨虚拟课堂的交互体验与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成为2020年的“黑天鹅”,给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并造成重大社会危机。为此,以新冠疫情引发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为背景,探讨本土企业如何化危为机,提出将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起来等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传统创新与社会创新融合特点、机制和路径,包括对3M公司和阿里巴巴社会创新进行案例研究等。以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为契机,本土企业完全可以改变过去以顾客为导向的单一创新,转向与社会创新融合,实现本土企业创新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进入社会政策更加优化,经济结构更加完善的经济新常态。各行各业都迸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市场竞争也逐渐加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提升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促进会计职能向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阐述了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对管理会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探讨了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要性,阐述管理会计的作用;最后,针对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提出建议,以求通过合理的建议促进企业管理会计的运用与实施,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技术路线图的局限性,并结合科技实践需求以及系统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创新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阐明了创新路线图概念是技术路线图概念的发展。研究表明:创新路线图是企业创新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可将之看成是技术路线图概念的拓展与延伸,创新路线图包含的研究要素、运用的工具性方法以及具备的功能用途都多于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制造业企业中,科技跟踪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和绩效的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在实地调研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界定了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概念,剖析了科技跟踪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阐释了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的结构、过程以及分析思路、模型,从多角度搭建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科技跟踪概念体系。通过案例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概念模型适合制造业企业科技跟踪的实际,对优化企业管理决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管理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彼此密不可分而又相互影响.本研究回顾和阐明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概念与内涵,探讨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科技革命能够推动产业变革,产业变革会迫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而新的管理和实践又能够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进一步突破的动力与源泉.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力量的互动,即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广泛参与和推动,法律规范与社会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专利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信息通讯技术(ICT)领域在1985-2006年期间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在华知名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在15个最主要的ICT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情况,计算了主要ICT子领域对各企业的技术重要性、各企业在ICT子领域及整体领域的技术竞争指数、各企业在ICT子领域的技术比较优势指数等。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ICT的重要技术创新和竞争子领域;在我国整体ICT领域的竞争指数最大的公司依次为三星、华为、松下等,而国内其他公司的竞争指数都较低;在各ICT子领域最具技术竞争力的公司几乎都是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公司。研究进一步表明,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在对其最具技术重要性的领域保持技术竞争优势。本土ICT企业要缩小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必须重视对重要技术领域的选择并加大创新投入,实施专利战略,以保持自身在这些领域的相对技术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主客关系,将技术分为象征技术、治理技术、工程技术、生活技术,进而对4种技术进行论证,探讨其理论意蕴。我国技术发展指导哲学经历了人民意志论、务实的实践理性、有机论的实践理性3个阶段,不同阶段4类技术地位不同,但总体上不匹配。技术进步具有双面性,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直接负面效应,更深层次的是4类技术不匹配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包括文化结构去认同化、治理结构去权威化、社会生活结构物欲化,上述损害是对社会秩序的“蚁穴式蚕食”。社会稳定的核心在于4类技术相互匹配与动态均衡。从技术风险到技术秩序需要着眼于明确象征技术、系统化治理技术、重塑生活技术理念3个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协调利益失衡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公司对社会的影响也愈加增大。加强公司社会责任的认知及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代工企业在ODM模式中与跨国公司合作创新的主从博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指出:跨国公司只在自身知识边际收益较大时才会与代工企业进行合作创新;代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知识边际收益比例进行知识转移,整个合作过程所转移的知识与跨国公司的意愿转移知识比率正相关;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比率随自身知识边际收益的增加而增大,随所有代工企业的知识边际收益之和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论为跨国公司和代工企业确定最佳合作模式和相应参与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Global approaches to solving the world problematique are augmented in this paper by a grassroots approach which may encourage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to evolve into an organic post-industrial form. This post-industrial model embodies two main concepts. One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ccounting frameworks that encourage the pursuit of social welfare rather than financial profit alon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uch a framework, called the “return on resources” model. The second concept suggests that syste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e extended to form a corporate community composed of investors, employees, customers, the public and others involved in corporate affair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collaborative policy making. These two complementary principles comprise a broader equivalent of free enterprise that provides more appropriat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for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is post-industrial paradigm of corporate behavior is believed to be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trends suggest that its adoption is quite possible. The power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could thereby be transformed into a humanitarian for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increases in human welfare.  相似文献   

17.
The existing state of sanitation in developing Asian countries fails to deliver a level of service that is adequate for meeting the human right to a standard of living consistent with dignity and health, or for sustaining the capac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have access to clean water resources and healthy ecosystems. We argue that translating the current neo-centralised technologie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mainstreamed by industrialised countries would not re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stead it is necessary to ‘leap frog’ to the emerging techn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at are responsive to current needs and contexts and to potential risks. The sustainability focus and often decentralised technologies of this emergent stage in sanitation present many opportunities for new actors to enter the urban sanitation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barriers to entry, particula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n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focused on increasing shareholder value.We propose that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ourse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both the ‘pull’ for seizing the business opportunity for profit while serving social needs, and the ‘push’ to overcome the barriers in order to serve a wider social purpose for corporations. The wealth of nations, at least as reported in ubiquitous GDP terms, has greatly increase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corporations driven by a profit motive; but the increased poverty, injustice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that have resulted from economic activity suggest that corporations perhaps ought to have regard for broader concerns beyond shareholder value. We explore how the alternative relational view of a corporation, as a metaphorical person within society who adopts a moral code consistent with both Buddhist economics and Adam Smith's philosophy, may facilitate profitable corporations that provide better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outcomes in serving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sanitation services in developing Asi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知识的不完备性等,使得实验室研究不能够完全验证技术知识的正确性,导致技术的社会引入呈现出明显的实验特征。技术社会实验是新近产生的、用以处理新技术不确定性、潜在危害和收益问题的理论。通过述评技术社会实验理论提出背景、追踪理论起源、阐述技术社会实验的基本特征、分析代表性研究案例,研究揭示技术社会实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及对我国新兴科技创新治理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南》标准,把企业社会责任拓展到了组织社会责任,涉及了人权、劳工权益、国际行为准则、政府治理、国际公约及协定等敏感问题,被认为会对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的组织产生负面影响,乃至遭遇风险。论文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对ISO 26000风险的策略,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系统风险消减策略和治理、经济、技术、素质等四个方面的组织能力建设策略。主要结论是:要求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促进组织效益的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社会发展模式的改良具有积极意义。组织应该根据各自具体情况与发展阶段,采取上述社会责任应对策略,有效地应对及避免ISO 26000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