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庆 《经济导刊》2011,(4):21-21
随着资产配置这一概念在全球日益深入人心,相应的资产配置研究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及研究机构的主流研究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股权风险溢价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股权风险溢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结构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钟普 《经济论坛》2008,(6):128-129
一、股权溢价之谜 股权溢价(The Equicy Premium)是指股票收益率大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的现象.由于股票的风险较大,市场上大量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必然会要求以高收益来补偿持有股票所带来的高风险,因此一定程度的股权溢价是正常的市场现象.然而,大量针对不同时期与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权溢价程度远远超出了标准经济学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股权溢价之谜".  相似文献   

3.
过度自信、有限参与和资产价格泡沫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存在模型不确定性且有限市场参与内生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和理性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的程度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本文给出的模型分析了两种投资者在不同情况下对股票市场的参与情况,借此解释有限市场参与、超额进入和资产定价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流动性溢价、投资者结构和风险溢价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实证含义。模型表明,理性投资者有更大的投资区域,但是非理性投资者在其投资区域内更为激进。进而,在不同情形下,模型给出了资产均衡价格与投资者结构之间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资产定价既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也是许多困惑之所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本文对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效用成本做了重新思考,引入"效用成本风险异质性"的概念,并将效用成本区分为"消费效用成本"和"风险效用成本"。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新形式,并对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杨默  黄峰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2-118,128
本文在经流动性风险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四个工具变量,构建了一个检验模型,于时间序列上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股市流动性单位风险溢价于时间序列上存在显著的时变性。从而证实了投资者之内生流动性风险对股票收益率之影响效应,进而揭示了一个货币供给量影响股市的一个作用机制,即股票价格的涨跌由于流动性水平的不同和由前者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要求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价值型公司组合总体收益高于成长型公司组合,即价值溢价之谜在国际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在经济一体化假设下,采用传统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习惯形成、协整的长期风险和平稳的长期风险等CCAPM理论来研究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价值溢价现象,实证结果发现价值溢价产生的原因在于价值型公司对于协整风险和时变经济波动风险的暴露更大;协整的长期风险理论综合考虑了股票的短期和长期风险暴露,较其他模型优胜。这对于同样存在价值溢价,又处在越来越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股权风险溢价及其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票收益率与无风险债券收益率之间的差被称为股权风险溢价(Rm-Rf).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股权风险溢价非常大,标准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已经不能解释如此大的差异,股权风险溢价也就成了世界之谜.本文首先分析了股权风险溢价的产生以及理论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测算中国股权风险溢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是衡量股票市场是否高效运行的关键指标,股票的收益必须通过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市场才能实现。为了分析流动性风险对股票定价的作用,以换手率作为流动性衡量指标,引入流动性因子对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进行修正。文章选取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国沪市A股市场非金融类股票为研究样本,采用经流动性风险调整后的FF三因素模型,实证分析流动性因素的资产定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沪市A股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流动性与股票收益负相关,流动性因素是资产定价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在卢卡斯提出的资产定价模型中,消费增长率是独立同分布的和投资者效用函数是可分的。卢卡斯模型无法解释著名的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对卢卡斯模型做的两个修改是:消费增长率服从一阶高斯自回归随机过程和投资者偏好是具有习惯形成的效用函数,修改后的模型,一是存在资产定价的显示解;二是可以解释股票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  相似文献   

10.
一、CAPM模型的思想和局限性CAPM模型在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的假定下 ,试图构建均值—方差最优组合。而且假定证券市场是理想的 ,即 :市场容量足够大 ,投资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不存在税收及交易成本 ;所有的风险资产都公开交易。这些假定意味着所有的投资者都持有相同的风险组合 ,一种资产的风险溢价取决于它对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的贡献。然而 ,自 80年代以来 ,许多与上述理论假设相矛盾的实证研究不断出现 :Banz (1981)在研究中把所有在纽约上市的股票按照公司规模分成五组 ,结果表明 ,最小规模组的平均收益率比最大规模组的公司要高出 19 8%。表明总收益率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有随公司相对规模而下降的趋势。Debondt和Thaler的研究表明 ,把 5年期间的股票业绩进行排序 ,按业绩进行资产组合 ,则基期业绩最差的组合收益在三年中要高于最好的股票 2 5 %,这意味着股票市场对信息的过度反应 ,通过风险溢价无法对股票横截面上的过度反应做出解释。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CAPM模型在解释实际的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时无法自圆其说。二、行为金融学定价理论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以人的心理行为特征为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无风险利率与股权溢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仁和  王智斌 《现代财经》2005,25(4):21-23,80
按照传统的消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中国股市的高股权溢价只能由投资者的高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但是这又会产生所谓的无风险利率之谜,因为投资者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高时,其时间偏好率为负,明显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12.
《经济研究》2017,(8):94-109
本文通过放松Lucas(1978)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完全理性假设,构建了投资者的经济基本面认知偏差对证券价格影响的计量模型。当投资者主观认知和市场实际运行机制存在偏差时,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诸如消费增长率同股权溢价的相关性、累积超额收益等传统资产定价模型无法量化的诸多中国股市难题。本文还推导出了适用于非理性期望的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克服了现有GMM方法只能在完全理性期望下使用的局限性。基于该方法,本文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模拟检验了投资主体的不同认知偏差对股价和债券价格的差异性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中美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形式并不完全相同。美国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信息均值的变化反应较敏感;而中国投资者却对经济基本面波动的变化反应较敏感。该结果从认知偏差角度解释了中国股价长期背离经济基本面的现象,为政府规范股票市场的发展,促进股市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消费习惯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通常假设投资者的效用函数是跨时可加的,并且假设投资者每期的效用由本期的消费水平确定,这就是典型的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这种模型所导出的结论遭到实证结果强有力的挑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股权溢价之谜”、“消费平滑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等。为了解释这些“难解之谜”,一种典型的做法是对传统的跨时可加的效用函数进行修改,消费习惯的引进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本文试图对这一方法进行综述,对消费习惯的经济含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消费习惯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2013年1月28日~2014年9月26日期间上海股票市场前五批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60只股票为样本,对我国股票市场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应用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股权分置改革背景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张树德 《财经研究》2005,31(11):29-40
文章根据我国股市的特点,对Barberis、Huang和Santos(2001)的模型进行了改进,推导出了带有波动项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西方7国无风险利率及股票溢价进行了检验,发现该CCAPM模型不能解释我国证券市场的溢价现象,Mehra和Prescott(1985)发现的"股票溢价之谜"在我国同样存在.相比以前的分析方法,文章所考虑的模型比较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特征.文章最后利用经修正的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溢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主要介绍与分析国内期刊中对经典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研究.研究发现,国内早期的文献主要是对CAPM的检验,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实证分析,验证CAPM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中是否成立.就其结果而言,存在许多分歧.之后随着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后期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验证三因素(多因素)模型及流动性风险溢价,另一种是对CAPM进行扩展.总的来说,我国国内的文献关于CAPM集中在实证研究,结果往往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工作值得深入.  相似文献   

17.
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主流金融理论中投资者完全理性与厌恶风险假设提出了挑战,认为投资者是相对理性,并且是损失厌恶的.由于从处置效应角度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是否具有损失厌恶偏好特征具有数据收集的困难,且投资者在牛熊市状态下风险偏好也存在差异,故本文选用EGARCH模型,研究牛熊市中国股票市场对于好消息和坏消息的不对称反应,从更宏观层面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偏好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从市场模型出发,来研究风险溢价在中国是否存在,分析风险系数β值及规模因素对预测股票收益的作用,以及通过数据分段来分析我国股市处于不同运行周期情况下的投资者行为特征,发现:(1)在较为合理的估算方法下,β值对股票收益的作用得到很大的提升,而这一结论与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结论有着明显差异。(2)在两个观测期内都没有捕获到正风险溢价存在的证据,即在第一个观测期内存在弱小盘股效应,在第二个观测期内则发现较明显的大盘股效应和负风险溢价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当股市处于较为正常的运行周期时,投资者呈现出较高的理性特征;而当股市处于长期熊市期间时,我国投资者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将通胀引入标准GARCH模型,分别研究我国通胀率、通胀率变化和移动平均通胀率对股市条件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通胀对我国股票市场条件波动几乎不存在影响,从而否定了通胀会使投资者预期经济变坏,更加厌恶风险,以致引起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李楠 《时代经贸》2007,5(11Z):206-207,209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2005年6月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牛市行情,但在这轮牛市中我国股市出现了过热的情况。本文采用事件研究和累积超常收益率的方法对本次我国政府调高印花税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此次印花税的调整对我们股市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运用回归模型证明了政府这一举措的正确性,对投资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