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普 《经济论坛》2008,(6):128-129
一、股权溢价之谜 股权溢价(The Equicy Premium)是指股票收益率大于无风险资产收益率的现象.由于股票的风险较大,市场上大量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必然会要求以高收益来补偿持有股票所带来的高风险,因此一定程度的股权溢价是正常的市场现象.然而,大量针对不同时期与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股权溢价程度远远超出了标准经济学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股权溢价之谜".  相似文献   

2.
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一直是国内研究学者争论的问题.本文选取我国股票市场1991年到2008年的数据进行股权溢价的计算,并以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考虑消费对股权风险溢价的影响,验证我国是否存在股权溢价,结果发现我国存在很高的风险溢价,而模型却不能对其进行解释,主要是消费和风险收益的相关性很低。通过对我国股权溢价的研究,提出研究风险溢价,对投资者和政府决策的意义重大.对投资者来说,关注分析股权溢价,能够作为合理分配资产进行投资的一种参考方式;对政府来说,监管股票市场需要首先了解股票市场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控股票市场,完善市场。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借鉴了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外相关文献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的投资收益率进行了衡量,并且就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低收益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作为金融市场上的异象之一,股权溢价之谜自被提出之时就引起了金融经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研究人员试 图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来解释股权溢价之谜。本文将试图从古典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两个方面对理论学界对 股权溢价之谜的解释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资产定价既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也是许多困惑之所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本文对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效用成本做了重新思考,引入"效用成本风险异质性"的概念,并将效用成本区分为"消费效用成本"和"风险效用成本"。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新形式,并对股权溢价之谜和无风险利率之谜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笔者考虑一个面临随机需求风险的企业家,如何通过消费平滑、风险管理及有成本地动态调整资本资产规模,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公司金融问题.笔者运用动态随机控制方法,得到了非完备市场与非风险中性下企业资本的平均价值与边际价值的半闭式解及相应的最优经营策略;基于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CAPM)理论,得到了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率、企业的贝塔系数和风险溢价.数值结果表明,在非完备市场下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对企业资本价值、贝塔系数、风险溢价、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率及相应的最优经营策略等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欧元区的数据为例,基于宏观经济学和期限结构动力学的组合模型,估算了通胀风险溢价的大小和力度.名义收益率和与物价指数挂钩的收益卒等相关数据都被用在了实证分析中.我们的结论指出,欧元区收益曲线中的溢价大部分反映了真实的风险,即会影响到名义债券和指数挂钩债券回报的风险.在欧洲货币联盟时期,通胀风险溢价通常是可以忽略的,偶尔会有取决于统计上的重要性的小波动存在(2004-2006).原始均衡通胀率的波动看起来已经足以反映通胀风险溢价中的这些变动,然而长期通胀预期自1999年至今仍然保持着明显的固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上交所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性溢价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与研究的问题.本文选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7年期、10年期和20年期国债,利用日内交易数据,以新券与旧券为分析对象,实证研究了新券与旧券的流动性溢价问题.发现旧券和新券在收益率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旧券的收益率要高于新券的收益率.同时,本文又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旧券与新券的流动性差异对旧券与新券的收益率差异只有很小的解释能力,基本可以说明我国国债市场流动性溢价存在,但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9.
杨丹 《财经科学》2004,(5):72-76
本文运用大样本考察我国新股发行长期收益,在市场综合收益率调整后发现我国新股上市后存在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的期限为7个月.作者用壳资源价值的概念对新股长期价格行为进行了解释,并提供了相关的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现了中国股市存在“高价股溢价”现象,这个结果无法用常见的流动性溢价、规模效应或者账面市值比效应解释。以1998~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发现中国市场的低价股存在显著的折价,即高股价组合的收益率在统计上显著高于低股价组合,进一步以考虑了风险的夏普比率作为业绩测度,结论不变。最后以CAPM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考察,发现在控制了市场因素、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效应之后,高价股依然存在显著的溢价。这种现象难以用市场有效假说解释。最后试着给出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1.
动态风险厌恶、随机贴现因子与资产定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Campbell and Cochrane(1998)和Brandt and Wang(2001)的研究基础之上利用随机贴现因子对包含习惯的效用函数中的风险厌恶进行了动态一般化分析,并探讨了动态风险厌恶、随机贴现因子、资产定价以及消费增长等因素之间的一般化关系。这种一般化关系有助于解释“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等不合理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孙庆 《经济导刊》2011,(4):21-21
随着资产配置这一概念在全球日益深入人心,相应的资产配置研究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及研究机构的主流研究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股权风险溢价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股权风险溢价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结构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略论中国无风险利率与股权溢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仁和  王智斌 《现代财经》2005,25(4):21-23,80
按照传统的消费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中国股市的高股权溢价只能由投资者的高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来解释。但是这又会产生所谓的无风险利率之谜,因为投资者相对风险厌恶系数高时,其时间偏好率为负,明显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减持、股权转让溢价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 A 股市场的数据,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减持的股权转让溢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测度.研究发现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均通过减持获取股权转让溢价,但控股股东的减持获利水平显著高于非控股股东,减持成为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一种新途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受控制权程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性质和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程度与股权转让溢价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经营绩效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本文建议加强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并积极推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差风险溢价作为度量经济不确定性的代理变量,对未来多期超额收益率具有显著的预测能力.将方差风险溢价拆分为趋势项和波动项,发现两者的作用区间存在显著差异:短期内波动项起主导作用,中长期内则趋势项起主导作用.拆分后整体的预测效果有显著提升.在分析趋势项和波动项的性质时,引入了正负跳跃风险作为控制变量.研究发现,正负跳跃风险的预测能力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负跳跃风险的预测能力较强,而正跳跃风险的预测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师》2019,(7)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国内正式引入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风投基金""、创业基金",这也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深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地位也变得越发重要,但由于投资风险比较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最开始的基金募集、选择投资项目一直到退出,都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加强重视。为了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得到持续性健康发展,文章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组织架构设计与运作风险控制,旨在控制在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7.
居民消费、自然储蓄与资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经济前沿》2010,(1):90-98
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他结论如下:自然储蓄抑制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超额储蓄”与欠发达金融市场并存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性解释;我国消费者的储蓄效用弹性远高于消费效用弹性,说明储蓄政策是比消费政策更为有效的资产市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内地和台湾两大新兴市场的股票数据,利用Fama-MacBeth时间序列横截面回归法来验证强化现金分红政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发现现金红利溢价在中国台湾股市中存在,即强化现金分红政策具有合理性;现金红利溢价在中国内地股市不存在,即强化现金分红政策欠缺合理性。同时还发现两个市场在萧条市场中的现金红利溢价都存在,且大于繁荣市场中的现金红利溢价;股利信号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不能解释该现象,而"一鸟在手"理论能够解释该现象。因此,强化分红政策在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中仅仅是迎合了投资者短期需求,具有短期合理性;而在长期,合理性欠缺。  相似文献   

19.
曹雪峰 《资本市场》2004,(12):32-33
<正>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4年10 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这是人民币9年以来第一次升息,尽管幅度不大,但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升息周期。从理论上讲,升息对于汪券市场是一个偏负面的影响:升息提高了无风险收益率水平,进而提高了股权成本(Ke)和加权资本成本(WACC),证券市场投资人需要用严格的评估标准衡量股票,股票市场的合理估值水平将相应下移;此外,利率的上升还会带来股市风险溢价的上升,同时利率上升还将导致市场盈利增长预期的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有效市场中,企业债券的超额收益是对其所面临的风险可能导致损失的补偿,企业债券的理论价格是表征资金时间价值的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的函数。根据市场无风险收益率、违约风险溢价,以及流动性风险溢价所遵循的随机波动方程,并考虑债券的违约回收率,本文构建了基于风险补偿的企业债券理论价格模型,并对2006年第3季度至2010年第1季度中国债券市场中32只企业债券的实际价格和理论价格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债券的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差异不大,但少数中长期债券的实际价格系统性地低于理论价格;公用事业类企业债券的价格对市场信息不够敏感;我国债券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套利资金。最后从所做的研究中,得出了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