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盐铁论》的话语特征特别是对话传播具有一种文化的内质和历史的生成性,"贤良文学"与"大夫"对话中儒家话语与法家话语的对立及其引用先贤话语的风格特点,均从话语即文化的的深层蕴涵上表征了汉代文化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包容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要在"包容性增长"新理念指导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建设生态政治、努力提升生态文化以及积极构建生态社会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李杰锋  肖汉华 《时代经贸》2007,5(12):118-119
本文先从媒介基本的传播功能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中,媒介传播功能的运用与泛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媒介生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对媒介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媒介应该充分发挥和整合基本的传播功能,深化各地区媒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和提升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石,生态意识培养必然也必须植根于区域文化。岭南文化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性和务实性等特点,这对生态意识的培养是双刃剑,既有促其形成之营养,也有碍其发展之羁绊。我们应在充分认识岭南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意识培养策略:以理性精英文化为导向反省环境行为,在"思"中引导生态意识;以市场和经济为杠杆调节环境行为,在"利"中激励生态意识;以法规制度为准则规范环境行为,在"律"中培养生态意识;以环境教育为手段警醒环境行为,在"忧"中形成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5.
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是每个国家不可推卸的国家责任.媒介相互融合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播有了新的渠道,新的展示平台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传播渠道的更新、传播方式的不同、受众精准化等特点,促使民族文化传播结合民族特色,建立文化自信,适应媒介变化,在变动中寻找平衡点,以创新的内容吸引受众,积攒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可持续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杰锋  肖汉华 《时代经贸》2007,5(12X):118-119
本文先从媒介基本的传播功能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中,媒介传播功能的运用与泛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媒介生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对媒介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后,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媒介应该充分发挥和整合基本的传播功能,深化各地区媒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发展和提升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徐协 《江南论坛》2015,(4):33-34
一、“微传播”是吴文化传播的力量之源 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吴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 所谓“微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以网帖、博客、手机短信、彩信、飞信、QQ、MSN、户外显示屏以及后来兴起的微博、微信等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后者则是专指以微博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微传播”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而是“点对点”的裂变传播,其传播速度之迅速,传播范围之广袤,传播方式之便捷是以往媒介不可比拟的.因此其在吴文化的品牌传播活动中显现出强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化旅游在"客家热"和文化旅游背景下蓬勃发展。应用文化生态理论,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客家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生态特性,并在客家文化旅游中凸显。在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文化生态视野下客家文化旅游开发理念:强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概念和环境意识;树立"大景区"意识构建客家文化旅游"大景区";树立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理念发展客家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9.
杨海  蔡惠 《江南论坛》2012,(3):47-48
"媒介即讯息",这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重要的媒介理论。他认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征——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见效。"麦克卢汉指出了媒介本身对传播的重要影响。在电子化时代的今天,媒介更是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孟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35-35,79
物资管理文化指企业在物资管理流通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观、习俗、行为准则等文化成果。这种成果被传播给其他组织或个人,并部分被物化在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中,以达到"以文兴商"、"以文制胜"的效果。原料的采购文化、库管文化、包装文化所反映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事实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乃至生活方式,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今天,包容性的媒介文化给予经济的支持有:丰厚的票房、大量的就业机会、旅游业的繁荣;同时,它为新技术提供了施展平台,促进技术的"质"的飞跃。媒介文化的优点有:促进经济和科技发展,分担文学的责任,提升大众的知识水平,增进全球的文化交往;它的缺点有:围绕"金钱逻辑"来运作,刻意讨好受众,隐藏着外来文化文化同化的企图。在繁荣媒介文化的同时,我们要苛求它的品格,要批判性地接受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朱洪亮 《经济月刊》2012,(12):166-166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其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要求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与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最佳模式: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国满族社会中蕴含了对现世生态文明建设颇具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的生态文化思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角度出发:从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探析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析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蕴;从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探析其中蕴含的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相似文献   

15.
科技传播生态是科学技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构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氛围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结构。它是与自然生态类似的开放系统,其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能量的输入与转化。从能量角度考察科技传播生态,提出了以熵变化过程为特征的科技传播生态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当地的少数民族在征服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普遍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优秀的生态文化.但是,随着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区域的开放,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计方式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文化相应发生了变异或退化,而新的健康的生态文化却未能及时确立,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象正变得日益普遍起来.民族生态文化的复兴既需要优秀传统的继承,也需要诸多文化要素的创新.本文在对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该传统文化退化与变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立法理念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思想,表现在少数民族民族生态文化的三个层次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规约、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少数民族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存在共性与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育养和支持,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可以探寻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在顺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生态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对云南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发意义。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生态文化面临着文化变迁等困境,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对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文明三者之间的内涵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背景。进而以元阳县、普者黑等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阐述了民族生态文化助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等措施,以期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产业更注重与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人与传媒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从人类学和结构主义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保持媒介生态平衡的方法和途径,云南电视传媒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明确民族文化定位发展战略,发挥优势,从而使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和利用,使传媒产业在良性生态链的循环中不断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