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宽度)及其扩充压缩度模型不仅能很好地测度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变化态势、方向和速度,而且能清晰地反映系统整体的演替与发展规律。运用此模型,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农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位态势差减少,农地系统多样性增加,农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2)农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园地之间以及林地与牧草地之间生态位的竞争,其中耕地向园地的持续流转是农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方面。(3)农地生态系统经过20年的动态演变,目前处于稳定阶段,但耕地与园地的矛盾使系统潜伏着危机。最后,结合这些变化,提出了今后流域土地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学理论和金融共生理论,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内生态种群共生关系及共生效应,以2010—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共生度测度模型和融合速度特征的共生进化动量模型,测度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与共生进化动量。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共生度较高,但其共生进化呈疲软甚至恶化态势。相较而言,虽然中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度较低,但其共生进化呈良性上升态势。据此,提出强化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与共生进化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土地生态位作为生态学重要理论之一,可用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的情况。文章以巩义市2001~2007年的农用地、建设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参考,运用生态位理论模型和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结论为:(1)巩义市农用地和非农用地生态位差较大,说明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的速度和强度加剧;(2)农用地内部中只有园地生态位逐年增高,而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生态位逐年降低,说明目前农用地的利用和建设用地相比,处于弱势地位;(3)与林地相比,园地的利用趋势较强,发展趋势好;(4)从整体上看,园地和林地的态势差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4.
苌千里 《经济研究导刊》2012,(13):170-171,178
目前,河南省正在积极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区域创新系统。200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河南省政府颁布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于中国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背景,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学中生态适宜度评估模型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郑州、洛阳两个地市外,河南省各地市的创新适宜度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5.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生态位适宜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利用2009-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量生态位适宜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生态位适宜度集聚特征明显,可分为“三足鼎立型”、“长三角主导型”、“中部主导型”、“西部主导型”4个板块;②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表现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马太效应显著,部分中西部省市进步明显;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增。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R&D活动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D活动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核心。构建了区域R&D活动测度指标体系和综合测度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利用SPSS13.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4年陕西省区域R&D活动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998-2004年陕西省区域R&D活动整体呈上升发展态势,处于中等水平(2004年综合得分69.81分)。最后,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位视角下中美经济权力关系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国间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在于权力。文章基于生态位理论和生态位关系模型,选取GDP总量、制造业增加值、商品贸易额、FDI流出总量和高科技出口额5个经济权力资源要素,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叠加度和生态位竞争关系3个方面定量测算了2000—2016年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权力生态位关系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与美国相比,研究期内中国经济权力生态位宽度稳步上升;(2)中美两国彼此对对方的经济权力生态位叠加度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国对美国的整体经济权力生态位叠加度从2014年起高于美国对中国的叠加度;(3)中美两国经济权力生态位竞争关系指数呈现出"W"型变化轨迹,即2000—2004年生态位竞争关系指数下降,2004—2008年指数上升,2008—2010年指数下降,2010年后指数逐渐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和美国经济权力生态位关系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安全视角,针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质量问题,依据压力、状态及响应的理念,构建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90—2020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核密度分异明显,集聚分布特征显著,表现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耕地状态、响应在波动中缓慢上升,而耕地压力则在波动中下降。(3)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呈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当前中国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建议控制耕地污染、加大土地整治及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宝鸡市1998~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Costanza生态服务价值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市1998~2007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再结合宝鸡市1998~2007年的GDP变化情况,得出宝鸡市1998~2007年生态经济协调度动态变化情况。然后对宝鸡市不同区(县)及不同区域1998~2007年的生态经济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宝鸡市的实际情况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京津冀区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乏力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涵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分别计算得出京津冀区域旅游两维度和三维度综合协调指数,进而分析了京津冀各地旅游协调性存在的问题,最终从政府统筹、旅游品牌建设、资源错位开发以及生态与经济耦合视角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度评价——以环洞庭湖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明辉  魏晓 《经济地理》2008,28(3):479-482
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必须对其发展现状进行识别与判定,其次在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度的基础上,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度数学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环洞庭湖区1998—2006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1998年农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其余各年洞庭湖区农业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并针对今后环洞庭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区域间转移的测度,并结合区域的支付能力,构建了基于生态价值量和支付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过测算,认为:(1)2014年,河南省18个市都属于生态价值盈余区,都应获得生态补偿;(2)2014年河南省整体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应获得1 417.2亿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用;(3)2014年河南省豫东、豫西、豫中、豫北、豫南分别获得209.88、26.85、54.48、95.58;1 027.35亿元的生态补偿,特别是豫南地区,获得的生态补偿额高达1 027.35亿元,约占河南省生态补偿总量的72%。  相似文献   

13.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除耕地外,辽宁省所辖各地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全省较为一致.相比全省土地利用增加或减少,各地市耕地、牧草地变化速率呈现较高、较低或一致,而另4种土地利用类型只有较高或较低两种情况.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在各地市分布趋向均衡,而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则由分散趋向集中的态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熵模型引申扩展出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可更全面地阐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理论视角在乡村聚落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在乡村聚落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根据乡村聚落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态位理论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解释乡村聚落间发展差距;生态位适宜度可以为乡村聚落发展可持续性提供评价依据;生态位扩充则能够较好体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发展及演化机制,而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入生态位理论中的态势理论,构建了包括旅游资源、住宿接待、经营业绩、商业投资、消费、交通、信息和环境8大竞争力39项变量的区域城市星级酒店的测评指标体系,对珠三角区域城市星级酒店的生态位进行测评,并以因子分析进行核准,结合聚类分析,将珠三角区域城市星级酒店竞争力划分为领先优势、比较优势、中等水平和比较劣势4种类型,继而基于生态位的重叠、分离、特化和扩充理论,深入探讨其具体发展策略,为珠三角区域城市星级酒店优化发展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模型及测评指标体系,以2007—2017年北部湾城市群7个滨海城市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综合测评了2007—2012年、2012—2017年两个时间阶段北部湾城市群滨海城市旅游竞争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并利用ArcGIS软件刻画了二阶段北部湾城市群滨海城市旅游生态位宽度空间格局图谱与重叠度网络图谱,以此科学分析区域滨海城市旅游竞争生态位的历时阶段性动态变迁特征。最后,从区域滨海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整体优化、扩充、分离三大方面提出了北部湾城市群滨海城市旅游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宁夏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和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以宁夏19个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模型、PSR系统协调度模型、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模型和耕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模型,分析了1996—2012年宁夏耕地集约利用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1996年以来,宁夏耕地利用集约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PSR系统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后趋于稳定态势;2宁夏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基本形成"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的县市主要位于北部引黄灌区,而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县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则显著提升;4耕地质量和农业财政支出是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首要正向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政策环境及科技水平因子对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具有显著影响;5根据耕地利用集约度指数值及其变化特征,可将研究区划分为四大耕地利用类型区。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审视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依据河南省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5个年份的统计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供给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以省辖市为单位研究了2010年河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供给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的生态足迹始终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呈扩大趋势,分别为3 194.04×104hm2、4 504.54×104hm2、5 167.95×104hm2、6 324.59×104hm2、7 323.16×104hm2,表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超越了其生态承载力供给范围,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由于生态承载力供给和生态足迹分布不平衡,导致生态赤字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差异,生态赤字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的一些省辖市。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由于城镇边界外延而占用耕地,而面对耕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如何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意义重大.本文以1978-2015年中国国民社会经济及耕地等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22.0构建回归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期且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逐年阶段性减少,近年减少有放缓趋势;(2)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单位对应耕地面积减少6.854单位,即为高度负相关;(3)中国1979-2015年期间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间协调度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波动期(1979-1996年基本协调、调和)、低谷期(1997-2003年勉强调和、不协调)、稳定期(2004-2015年基本协调、较协调).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1996-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相对变化率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总量呈波动中下降的发展态势,人均耕地数量呈逐年减少的发展趋势;②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空间差异变化体现为“平缓—快速—平缓”的阶段性发展特征;③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差异明显,多数市辖区与县级市耕地数量减少较大,多数县耕地数量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宁乡县和茶陵县耕地数量有一定规模的增加,耕地数量相对变化率具有“市辖区>县级市>县”的空间分异特征;④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结构调整是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成果能为长株潭城市群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可为类似地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